戴文輝
2021 年3 月份,十堰市農村農業局獲取數據:2020 年,十堰農產品出口總額6.9 億元,同比增長49.6%,增幅列全省第二。遂邀請湖北日報十堰分社采訪報道。
對于農產品種類豐富、品質優良,但長期“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十堰來說,增長49.6%、全省第二,這兩個數字都非比尋常。但如果報道僅限于這兩個數字,就會變成單純的成就報道,消減了其新聞價值。
筆者在采訪中發現,無論農產品出口額49.6%增長的實現,還是這種增長所帶來的的結果,都和十堰市每一家農產品出口企業、每一名企業員工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經縝密思考,筆者選擇3 家企業不同層面的“人”作為采訪和寫作對象。從親歷者的視角,通過他們的切身感受,深刻揭示十堰市農產品走出去所帶來的變化。
“增長49.6%”只是一個結果,傳遞給讀者的不能僅僅是這個結果,還要讓讀者了解這個結果實現的過程、人在其中的活動以及這個結果給人們帶來的變化。
既然要寫“人”,首先就有一個人物選擇的問題。簡單來說,經濟報道中的人物應契合主題,有其先進性、代表性。
十堰農產品出口總額銳增,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龍頭企業的帶動。其背景,則是脫貧攻堅這一關乎最基層廣大農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以及近年來中央、省、市各級對于三農問題的重視。
筆者選擇了3 位企業家,他們的企業都在創新方式方法、探索新發展路徑,為帶動十堰農產品出口作出巨大貢獻,且恰好代表了3 類企業家人群。
鄖西福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金炳,早前在河南西峽縣做香菇出口。西峽是全國香菇出口第一縣,吳金炳在那里打拼7 年,如今“西峽模式”移植到鄖西縣獲得成功。這是一個典型的“外來和尚會念經”的故事。
丹江口市水之源農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杰,從橘農做起,先是成立合作社,接著做出口生意,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將柑橘賣到俄羅斯和中亞各國。這是一個充分挖掘本地資源優勢的故事。
湖北神武綠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饒英比較特殊,她是隨州人,早前在十堰市房縣做香菇生意,后來利用隨州的商業渠道,轉行做茶葉出口,將十堰的茶葉賣往中東、非洲。這是一個變化思路、“老樹開新枝”的故事。
上述3 位企業家是作為個體出現的,但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一大批企業家的身影。在精準扶貧的進程中,這些扎根鄉村、帶領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企業家正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對象。
除了這3 位“主角”,筆者還采訪眾多“配角”,包括技術員、菇農、橘農、茶農以及地方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他們是脫貧攻堅這場偉大變革的實踐者,也是讀者普遍關注的對象。
筆者選擇幾位進行重點采訪。有一位菇農,最初對新的種菇技術持懷疑態度,后來轉而支持、積極參與;有一位縣茶葉產業辦主任,對于十堰茶葉產業的發展現狀具有獨特見解;還有一位村干部,談起出口貿易頭頭是道。
通過對這些人物的采訪,筆者對于采訪主題有了更加明確的把握,而這些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又具有普遍性、代表性,許多與他們有類似經歷的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這就拉近了讀者與報道的距離。
回頭來看,要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解讀出口額銳增、進而反映脫貧攻堅偉大成就這一主題,選擇不同人群,采訪了解他們的活動與心理是基礎。
產品研發、出口金額、報關程序、稅費減免情況……涉及農產品出口的經濟概念眾多。采訪提問,以什么為重點?
采訪中,筆者常常避開經濟的“狹窄”含義,讓采訪對象多談“花絮”。在鄖西福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訪時,對方準備大量材料,多為企業產值、產品特點、制作工序等。筆者提出,這些有文字材料的可以不講,能不能多談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小故事?這一下,氣氛頓時活躍,在座的企業老總、管理層到普通員工紛紛打開話匣子,講出許多細節,而這些細節,正是寫作中不可多得的好素材。
事實上,見物不見人、見過程不見人、見數字不見人,正是經濟報道中常見的誤區。這些報道,不是“概念+數字+例子”,就是“過程+措施+效益”,受傳統思維模式的影響和各種因素的制約,往往照搬統計數據、圖解經濟政策、羅列發展成績,千篇一律。究其原因,便在于采訪中多關注經濟,而少關注人。
成功的經濟報道應避開具體工藝流程、計算方法等專業性強的內容,內行讀后不過癮,可以到企業學習、取經,我們更重要的是介紹“人”“人的思想”以及“人與人的關系”,這是共性問題,也是能引起普通讀者共鳴的問題。
王杰曾在外地打工,收入不菲,為何返鄉創辦合作社?這個問題引出一個故事:有年回家,他跟父母一起挑橘子下山賣。走了十幾里山路,才找到一個橘販,對方卻說車已裝滿,不收了。老父親流著淚,半賣半送,把一擔橘子處理掉。從這里,可以了解王杰回鄉創業的動機,亦能側面反映十堰農產品曾經“難賣”的背景——這是在問“人”。
西峽是香菇出口第一大縣,其秘訣何在?對十堰有何啟示?吳金炳答:西峽縣16 個鄉鎮,幾乎個個有分工,這個鄉專做日本市場,那個鎮針對馬來西亞市場,根據客戶需求,開發不同產品,“把市場做深做透”。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十堰市農產品發展的一大關鍵就在于深耕細分市場——這是在問“人的思想”。
神武綠源公司原料庫房堆滿茶葉,卻全是外地的。這是為什么?當地政府有沒有意見、有沒有應對措施出臺?饒英答,十堰茶葉多為人工采摘,人力成本高企,用作紅茶拼配原料,價格太貴。房縣與竹山縣均已啟動新茶園建設,以匹配神武綠源公司原料所需——這是在問“人與人的關系”。從中,可以看到十堰農產品生產還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方向。
“人”“人的思想”以及“人與人的關系”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因而,易問、好懂,能挖出故事,寫出來也就好讀。
主題明確、采訪順利,成稿也就不難。
通訊《茶葉香菇柑橘擠進海外細分市場 十堰農產品出口去年增長49.6%》刊登于2021 年3 月24 日《湖北日報》第10 版頭條位置,全文約3000 字,分為3 個小標題——福馬:“西峽模式”移植鄖西;神武綠源:出口需求催生八萬畝新茶園;水之源:從借船出海到駕船出海。通過講述3 家企業、3 位企業家及輻射帶動農戶的故事,勾勒出十堰農產品出口的整體面貌。
然而,意猶未盡。十堰農產品出口銳增有什么社會價值?還存在哪些問題?能給其他地方政府、企業帶來什么啟示?于是,有了采訪手記《走出去 強起來》,將十堰經驗與農業產業鏈升級、縣域經濟發展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讓文章主題有了新的視野與格局。
著名報人艾豐在《新聞寫作方法論》一書中說,好的報道應該具備新、短、深這3 個特點,經濟報道同樣如此。如何做“深”?須對“人”的故事做提煉,從新的角度,站在新的層面,進行新的概括,產生新的見解。
新的見解,可以是采訪對象的見解,更多是記者的見解。例如,因為神武綠源公司對原料的需求,房縣和竹山縣正在大力建設新茶園。《走出去 強起來》提出:一種農產品走出去,往往帶來一條產業鏈的全面升級——向上,強化原料基地建設;向下,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拓展包裝儲藏、物流配送等環節。在此過程中,可以涌現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形成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村產業融合利益共同體,實現產業興旺、鄉村發展。
這是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看待農產品出口問題,且與當前我省以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縣域經濟突破性發展的目標相契合,主題得以延展、深化。
這篇手記只有360 余字,卻對整個報道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事后回想,這得益于在采訪、寫作中主動使用辯證思維和立體思維。辯證思維即講清一個道理,給人以有益啟示。有些經濟報道,在標題上醒目地寫著“啟示”的字樣,仔細一讀,無非一些措施、做法,并沒有多少能給人有益啟示、對事物發展本質的揭示和規律的探討。立體思維則是跳出廬山,在廬山之外看廬山,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這需要思維達到一定的高度,以宏觀意識和大局觀念,登高望遠,游目騁懷。
企業家不是理論家,他們以創造最大經濟效益為己任,對自己行之有效的做法缺乏概括性的理論總結。由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概括的事情,他們無暇顧及,也不是他們的責任。這項工作誰來做呢?記者應當迎難而上。破除從眾思維,開闊思路,從嶄新的角度、更高的層面去尋找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探尋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新辦法。
艾豐在《我怎樣寫經濟報道》一文中說:“怎樣才能算把經濟報道寫好了?我提出了這樣一個見解:一個人困了,躺在床上,看我們的經濟報道,還愿意看,還看得明白。那樣,才算把經濟報道寫好了。”
這個標準看似普通,實則很高。“看著不困”,這是要求報道有趣味性、接地氣,能吸引讀者;“看得明白”是要求報道主題鮮明、觀點新穎,能讓讀者理解、接受并有所收獲。
要達到或接近這個標準,除去通常所要求的腿勤、嘴勤、手勤、腦勤之外,還需要運用多種思維方法,力求從新的角度、深的層面去構思、寫作。而以上種種要求,都可以也應當通過寫出人的故事、思想、變化來實現。
當然,經濟報道寫出“人情味”,并非排斥寫經濟。“外行記者”還是應力爭做內行,學習經濟理論、了解經濟運行規律,提升自身素質,是長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