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真
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2020 年5月,教育部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在此背景下,融入課程思政理念,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成為高校課程改革的一項新內容。
首先,《編輯實務》 是我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核心能力課程,它對應的工作崗位為“新聞采編”。“新聞采編”不僅要具備較強的信息采編能力,而且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正確的價值取向?!毒庉媽崉铡氛n程教學中全程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和新聞職業精神培養,讓學生未來在職業崗位上能擔負起“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的職業責任,顯得尤其重要。
其次,自媒體時代,新聞制作和傳播的門檻降低,人人都可以在網絡平臺自由傳播信息,導致信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流量經濟盛行,部分媒體人為追求“眼球經濟”不惜突破道德底線。自媒體時代傳播亂象頻現的問題為社會輿論引導帶來了新的挑戰。新聞專業學生作為未來新聞宣傳和信息傳播的骨干力量,肩負著正確引導輿論、傳遞時代主流聲音的重要職責。當前以《編輯實務》、《新聞評論》等專業課程為依托,強化新時代新聞德育,培養新聞學子社會責任感、正義感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顯得非常必要。
再次,目前《編輯實務》課程思政教學停留于課堂上簡單宣講新聞法規或播放時政新聞,思政教學內容膚淺、零散,思政教學方法單一、生硬。針對課程思政教學滯后、新聞德育效果不顯著的現狀,開展《編輯實務》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新聞德育方法,顯得十分迫切。
《編輯實務》教學應緊扣新時代新聞人才培養需求,以立德樹人為導向,重塑課程教學目標,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基礎上,設計及融入價值塑造目標:第一,融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和黨性修養,學生能自覺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當好黨和人民的喉舌;第二,融入《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教育,增強學生的新聞職業道德和法紀意識,學生能自覺承擔社會責任,把好新聞價值關、熱點引導關、輿論監督等;第三,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價值自信,學生能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第四,融入勞動教育,培養學生愛崗敬業、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學生能在新聞工作中以精益求精的態度打造媒體精品。
《編輯實務》是一門意識形態屬性較強的學科,課程本身蘊含著大量的思政元素和內容,具有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先天優勢。教學中,深入分析課程內容與思政教育的內在聯系,挖掘課程知識點所蘊含的德育內涵,整合和梳理課程思政元素,細化各教學項目的育人目標和思政內容。通過挖掘、梳理及細化,避免思政元素單一、零散,思政內容粗淺、混亂、與課程內容脫節(見下表)。
課堂是專業教學和課程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教學中要聚焦課堂,以課程目標為導向,整合和豐富教學內容,創新課程教學模式和方法,采用“課程與崗位融通、專業與思政融合、教與學互動、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并靈活運用任務驅動、角色代入、榜樣激勵、問題創設等教學方法,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同頻共振,從而提高專業教學和思政育人的實效。
以“項目三 新聞稿件選擇”教學為例,課前,教師根據“新聞采編”崗位素質能力要求和學情確定項目教學的知識、能力和價值目標,設計教學內容、思政案例和情境任務,組織學生在超星平臺錄制新聞,初步認識新聞選稿的重要性。課中講授“選稿意義”時,教師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營造職業情境,指導學生以“采編”角色說新聞,在分享編排思路中進一步意識到新聞作品把關的意義;講授“選稿的真實性標準”時,分享及討論思政案例“黃遠生——中國新聞第一人”,引導學生以榜樣為標桿,學習其為事實奮筆直書的求真求實精神;講授“選稿的政治性標準”時,教師創設問題“新冠疫情報道中,主流媒體選取了哪些內容?”指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展示和分析“新聞選擇框架”,讓學生意識到在新冠疫情報道中,新聞工作者及時發聲,全力營造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氛圍的重要性,進而引導學生自覺樹立“勇于擔當,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及時傳播主流聲音”的職業道德觀念;講授“選稿的道德標準”時,比較分析正反案例,引導學生認識到新聞工作者應心系百姓,為蕓蕓眾生樹碑立傳,從而培養擔當意識和鐵肩擔道義的情懷;課后,指導學生圍繞“點贊最美逆行者”制作新聞作品,在采編實踐中踐行新聞人的責任擔當。

課程思政元素設計表
傳統課堂是“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深度融合的中樞系統”,而延伸課堂也是課程思政教育不可忽視的空間。思政育人過程中可以課外實踐項目為依托,開辟課程思政“延伸課堂”,拓展課程思政教育時空。例如,設計“百年風華 時代有我”、“最美平潭‘橋’向未來”等報道項目,將國情教育與新聞采編實踐有效融合。讓學生在主題實踐活動中提升報道策劃、新聞采編等專業能力的同時,增強政治認同、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再如,指導學生參與校園新媒體傳播項目,編輯學校官微和新聞采編專業“創媒YOUNG”微信公眾號,制作和傳播反映時代精神和正能量的校園文化作品,如采編推文《思政大課觀后感:青年成長道路千萬條 愛國主義第一條》、《實力表白阿中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讓學生在具體的工作項目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愛國、愛校精神和新聞職業意識;此外,指導學生參加“全國職業院校‘傳承的力量’微視頻大賽”、“共青團福建省委‘我為家鄉代言’視頻大賽”等與課程相關的比賽,讓學生在創作和備賽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新聞操守、工匠精神、創新意識等思政教育,牢記新聞工作職責和使命,積極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高校新聞專業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打造新聞傳播人才德育新模式的過程中,應以《編輯實務》、《新聞評論》等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為突破口,重塑課程教學目標,深挖育人內涵,創新教學模式,開拓新聞德育精準育人的新路徑,將課程思政教育目標化、具體化和可操作化,以便加強學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職業道德教育,強化學生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
注釋: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人民網,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2016-12-09
[2]《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2020-5-28
[3]劉濤:《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新聞傳播實務教學的全場景模式探索》,《教育傳媒研究》2021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