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萍
文化產業化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文化藝術管理的部門和人通過生產經營和管理方式運作,使文化內容具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收益,并形成產業鏈。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經濟的穩步發展,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各行各業也都呈現出穩步發展的態勢,國家十二五規劃后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值并越來越呈現出產業化規范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重視文化與經濟的結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完善文化服務體系。
湖北有著眾多濃郁地方色彩的戲曲,在《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中記載的湖北現存有漢劇、楚劇、黃梅戲等30 多種的地方戲曲劇種,這眾多的劇種,以其獨特的風格爭芳斗艷,構建出湖北省地方戲曲的百花園。如何健全戲曲管理機制,發展健康有序地演出市場,它是新我省藝術領域早已經開始關注的聚點,并進行了大力的改革。湖北戲曲隨著這一背景其管理機制也在不斷改革和變遷,探討如何構建與市場化相適應的戲曲劇團管理機制。
地方戲曲文藝管理機制的概念,從屬于管理學,它是指管理系統的結構及其運行機理,管理機制依據客觀經濟規律為前提條件,以組織的結構為基礎,以運行、動力、約束三大機制為主體,由指揮、控制、監督、協調、考核、激勵、預防等多種子機制組合而成的。戲曲文化藝術的管理主體,即從事戲曲文化管理的人或部門,在地方戲曲進行社會文化活動和市場化發展中是履行組織、決策、控制、創作、經營、傳播等職責的主體。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湖北省戲曲院團的經營模式與管理體制改革的研究。
中共中央解放前就在部分地區開展了戲曲改革工作,1949 年全國戲曲改進會籌備委員會在北京成立,并開始了對戲曲內容的改革。1950 年召開了全國戲曲工作會議,次年周恩來簽署了 《政務院關于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1954年文化部頒布了對劇場管理的規定,這些政策改革了我國舊戲班社的所有制以及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了系統的戲曲管理機構和制度,并從中央管理集中過多的狀況中向地方政府管理。1951 年湖北省漢劇團成立,1966 年湖北省楚劇團成立,它們均從屬于省文化局,以劇目創作、演出、研究為主要運作內容。同時,政府也加強對民間劇團的管理,1956年文化部頒布了 《關于對民間職業藝術表演團體和民間職業藝人進行救濟和安排的指示》,各省紛紛頒布了政策,進一步規范民間劇團的管理與運作,起到對民間劇團有效監管的作用。
1961 年文化部發布了《劇院團工作條例》,對院團的方針任務、組織形式均做了相關規定,隨著國家戲曲政策的調整,全省戲曲劇團都相繼成立了藝術委員會,并參考蘇聯大劇院模式,摸索了中國特色的戲曲院團組織形式發展之路。形成了全民所有制的國家院團和集體所有制的地方劇團模式。之后幾十年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湖北戲曲院團的組織結構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來,為今后我省戲曲文化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根據中央政策,2000 年以后全省戲曲專業院團開始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工作。主要運用轉企改制、劃轉和撤銷三種模式的體制改革。2000 年湖北省文化廳在省楚劇院和省漢劇院的基礎上組建了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主要發展楚劇、漢劇、黃梅戲三大劇種,并設有四個演出實體劇團,即楚劇團、漢劇團、黃梅劇團和青年藝術團。在專業地方戲曲藝術表演團體45 個中,撤銷2 個院團,轉企改制院團26 個,劃轉非遺保護中心或文化館17 個。
伴隨文化產業化的發展進程,2008 年湖北省委、省政府頒布了《關于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按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的原則,將文化管理體制作為改革的重點,在各級文化部門推進管、辦分離政策,將省文化廳原有的直屬藝術團體由原來的7 個變為4 個院團,將地方戲曲單獨作為一個院團,推進文化藝術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指導藝術創作與生產。
2012 年成立了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它棣屬于湖北省演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戲曲創作、演出、舞美設計、燈光、音響租賃、策劃營銷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省屬大型國有獨資文化企業。之后面向市場,圍繞著人事、勞動、收入分配的開展改革。事業體制管理上采用聘用合同制。從增強劇目生產和營銷能力的角度出發,藝術創作管理和文藝演出管理方面,引入民營資本進入戲曲文化領域,探索劇目股份制、劇目投資招標制等方式。這一系列的改革后,將湖北文化市場進行了劃分,形成了江漢平原以花鼓戲為主、鄂西北以豫劇和曲劇為主、鄂西南以民族歌舞為主、鄂東北以楚劇為主、鄂東南以黃梅戲為主的發展方向。2014年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湖北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為全省文化發展進行了總體規劃。其中第二板塊完善了文化行政管理體制、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互聯網管理體制機制,并且提出了國有文化單位體制機制改革和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等內容。
文化產業化是以資本為動力,其重要點是資金投入,結合一些國有劇院劇團“轉企改制”中面臨的問題,2019 年政府在《關于加快全省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繼續深化國有文藝院團內部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內部管理機制,完善運營機制,績效目標考核制度,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支持民營演藝團體發展,鼓勵各類演出經紀機構健康發展,增強國有文藝院團的發展活力和市場競爭力。培養骨干企業發展的同時,推進省屬國有文化企業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加大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力度,鼓勵更多有實力的企業投入到戲曲藝術的發展,建立多元化融資渠道,在戲曲的生產和經營中引入多形式投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營模式。在外擴的同時,也建立和健全了國有院團的競爭激勵機制。
隨著文藝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省戲曲院團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業務范圍不斷擴大,形成了多種服務功能的產業鏈,在產業化發展中管理機制的變革對戲曲文化藝術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
從早期私人所有制的舊戲班,戲曲演職人員的人權和收入均比較低下,到新中國成立后,管理機制的不斷嬗變,戲曲藝人和工作人員的收入、工作環境、生活狀況得到了大大提高。現今企業化管理機制,一些地方院團實施增資擴股工作,鼓勵院團員工參與運營,增強職員工作積極度,也讓戲曲演職人員與企業員工享受同等待遇。
從上世紀50 年代至今隨著劇團管理機制的不斷改革,讓湖北戲曲呈現產業化模式化發展,為全省文化產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據2007 年初步統計,湖北省有近3 萬個文化產業機構,從業人員55.7 萬人,實現增加值368.3 億元人民幣,約占全省同期GDP 的4%。2013 年湖北省各類演出團體307 個,全年各類營業性演出近3 萬場,演出收入超過10 億元。而有統計數據顯示,2013 年中國演出市場總經濟規模為463 億元人民幣。
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發展步入新階段,湖北省地方戲曲劇目創作和人才培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近年來湖北戲曲大膽創新,花鼓戲《生命童話》、黃梅戲《妹娃要過河》等30 多臺劇目獲文化部文華優秀劇目獎,10 多臺劇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楚劇《大別山人》、黃梅戲《妹娃要過河》劇目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年度資助劇目,漢劇《彈吉它的姑娘》等一大批創作劇目多次榮獲國家和省級獎勵。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楊俊等,20 多人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詹春堯、夏青玲、張輝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另外還有大批的湖北地方戲曲人才在一些重要賽事中獲獎。2021 年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被文化和旅游部認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黃梅戲保護單位,省京劇院躋身國家級重點京劇院團行列。
隨著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之間相互滲透和融合發展,大文化生態視野對戲曲產業轉型升級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機制的變革對湖北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并大大提升了湖北文化軟實力。在市場產業化發展中,受政府重視程度相對較大,資金投入較多的劇種目前結構和管理機制發展呈現良性循環,而一些小劇種主要是民間班社團體在運營,收到軟硬件設施限制,其結構和管理制度發展前景堪憂。新時代下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破解產業化管理改革瓶頸問題,推動湖北戲曲文化產業發展是今后發展的繼續深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