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ning man》是韓國SBS電視臺在《星期天真好》推出的一檔大型戶外真人秀節目,2010年7月11日播出第一集。節目每期都由固定的主持人和不同的嘉賓通過完成游戲或比賽的形式,對應每期不同的主題。至今播出的十余年里,受到了海內外觀眾的喜愛。浙江衛視買進版權后在2014年播出第一集,開始由中韓兩國團隊共同制作。《奔跑吧兄弟》在原有的游戲基礎上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加入了很多中國文化元素,使之變為獨有的中國本土綜藝節目。近幾年,從國外買進綜藝節目的版權逐漸成為一種趨勢,究其根本原因是受到我國電視節目的制作與播出體制以及國家政策對媒體的管理方案的影響。
政策的引導。2013年10月23日,《關于做好2014年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和備案工作的通知》出臺,被稱為“限娛令”,每家衛視被要求每年新引進版權節目不得超過一個。由于受到購買版權的限制,與國外綜藝節目團隊合作、聯合制作節目成為一條新的出路。
經濟利益的角逐。購買國外的綜藝節目通常會花費較高昂的資金,通過激發廣告金主投資冠名節目,獲取更多的經濟收益,成為各家省級衛視增加收視率的法寶。以浙江衛視《奔跑吧兄弟》為例,冠名商看中節目自身有一線流量明星和頂級的中韓制作團隊,在第五季給出了超4億元的天價贊助。這樣在節目中潛移默化地植入各種軟廣告,最終收獲經濟效益反哺節目和電視臺,也是驅動國內各大衛視樂此不疲的購買國外綜藝版權的原因。
國外綜藝節目模式發展成熟。因為完全自主創意新節目是一個耗時,而且成本巨大的過程,還可能面臨不能播出的風險而功虧一簣。國外綜藝節目的版權在引進時,會提供一套完整的節目模板。其中包括節目的整個流程,成員的選擇,話筒的擺放,音樂的選擇,后期節目的制作、包裝、營銷等,可以幫助國內的綜藝節目制作團隊更好地上手。從而在不斷學習的基礎上,逐漸提高我國綜藝節目制作水平。因此就刮起了買進版權風。《奔跑吧兄弟》第一季是浙江衛視和韓國SBS原版制作人共同制作完成的。就連節目的LOGO也是以原版的模型制作而成,在此之后的節目都是浙江衛視制作中心獨立制作完成。節目別具匠心地加入了很多中國文化元素,例如有多期都是圍繞中國傳統節日、服裝、飲食文化,讓觀眾耳目一新。還有節目傳遞出的溫暖,用“奔跑”的元素做公益計劃也讓很多貧困山區的孩子因此受益,故節目效果良好。
電視臺的選擇。在韓國,公共廣播電視和商業廣播電視是并存的。主要的電視臺有3家,分別是:KBS、MBC、SBS,其他的電視臺在電視制作方面占據的份額相對較小一些。KBS電視臺是靠政府支持的,MBC電視臺屬于半官方性質,SBS電視臺是私有化的。三家電視臺常年來都是相互競爭關系,它們不斷優化和創新的策略就是大力發展娛樂節目和電視劇,這也使得各電視臺節目的創新迭代快,大量優秀的節目不斷涌現,直接推動了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2004年韓國SBS電視臺打造了受到海內外觀眾喜歡的節目《情書》,此后的韓國綜藝節目大多模仿該節目的制作流程和節目流程,推出了一系列受歡迎的綜藝節目,例如《X-man》《兩天一夜》《我們結婚了》《Running man》等。
韓國政府自1998年以來就大力扶持文化產業,中國由于與韓國地緣接近以及擁有龐大的受眾市場,成為韓國文化產品輸出的主要地區。《Running man》之所以在中國能被浙江衛視買進版權,是因為該節目與浙江衛視的戰略定位相同。在2008年,浙江衛視確定了以“中國藍”為核心的頻道理念,主打新聞時事和綜藝娛樂兩張王牌。在綜藝節目方面,相繼推出了多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優秀作品。例如,《我愛記歌詞》《奔跑吧兄弟》《王牌對王牌》《中國好聲音》等。其實,《奔跑吧兄弟》的節目內容始終都圍繞情感傳遞,無論是成員在游戲時傳達出的團隊協作與勇敢樂觀,還是節目著重于輸出中華優秀文化的宗旨,都是浙江衛視“中國藍”注重人文素養和文化植入的策略。
在總導演、總制片人余杭英寫的《奔跑吧兄弟:做出中國味道》中,就論述了國外綜藝在引進國內本土化基本戰略,他認為“綜藝節目的制作必須要符合大多數觀眾的心理需求,將大家熟知的傳統故事與經典游戲相結合,在游戲過程中凸顯人物性格和節目的價值觀,從而達成較高的收視率”。
播出模式。韓國《Running man》在每周日下午16點50分這一固定時間播出,每周一集,全年不停播。可以讓節目的受眾源更加穩定。從時間上來看,周日是休閑放松的時光,學生可以放松后投入新一周的學習中,家人們一起享受歡樂的時光。《奔跑吧兄弟》在浙江衛視從2015年開播以來都是每周五晚上21點10分播出,每周一集,按季播出。相對于這個播出時間來說,其他省級衛視的綜藝節目都集中在周六日播出,只有浙江衛視看中了周五晚上的收視空擋,選擇在這一時間段播出。這樣一來節目既減少了競爭,又保證了較高的收視率。
成員的選擇。韓國娛樂綜藝節目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以明星為主角。由于韓國藝人資源豐富,會根據外貌、性格特征等將藝人進行定位,從而進行“角色”設置。多樣化的角色設置實際是對上臺者進行協作,讓參演者能夠在情境設定范圍內自由互動,讓結果更加趨于多元化。如《Running Man》中,各種人物都會根據自己的性格和行為被冠予各種名號,明星們會將這種角色的最明顯特征發揮到極致。韓國《Running man》從2010年開播第一期時就有固定的MC,他們之中有專業主持人、歌手、演員,分別是劉在石、池石鎮、金鐘國、李光洙、河東勛、姜熙健和宋仲基,第二期加入女MC宋智孝。之后宋仲基在2011年5月1日參與完錄制后,因個人發展原因退出《Running man》錄制。一直到2016年姜Gary因想更專注于音樂創作,也退出主持節目。至此觀眾所喜愛的周一情侶也“正式分手”,后注入了新的MC血液,全昭旻和梁世贊,8人的主持團一直延續至今。韓國《Running man》在這10余年的奔跑路上,有受眾所喜愛的李光洙和HAHA組成的“easy borther”組合、李光洙、劉在石、池石鎮組成的“臭手三人組”組合、宋智孝和姜Gary組成的“周一情侶”更是每期的笑點和焦點。2016年之后還加入了兩位新MC,全邵旻和梁世贊。全邵旻也是一位女演員,被大家叫作“全妹”,因她能“豁得出去”的性格,常被比喻為“飛蛾”,在節目中是敢拼敢做的類型。梁世贊是搞笑藝人出身,在受到導演賞識后,被邀請為節目的固定主持。他那外觀暴露的“牙齦”,往往能給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在節目中主要起活躍氣氛的作用。韓國《Running man》成員的選擇,一直都是男成員多于女成員,觀眾也漸漸習慣了這樣的固定搭配。
中國《奔跑吧兄弟》在開播第一期,固定的主持人就有鄧超、李晨、陳赫、王祖藍、楊穎、鄭凱、王寶強組成,后王寶強被包貝爾、鹿晗先后替代。他們跟韓國節目的原始構成一樣都是7位主MC,六男一女,在每期節目中邀請不同明星參加,通過不同的游戲環節展現節目魅力。總的來說,《奔跑吧兄弟》成員的選擇和《Running man》還是很相似的,不僅男女搭配的人數相同,就連隊員們在兄弟團中擔任的角色與韓國兄弟團其實也能一一對應。在不同期數的節目中,有過中韓兩國成員的競賽,在競賽中雙方的對陣成員與角色認定都是相匹配的。雖然說這樣做可以讓中國《奔跑吧兄弟》團隊更快地上手節目的制作,但對于熟知韓國《Running man》的觀眾來說,難免會引起審美疲勞。《奔跑吧兄弟》節目在之后的幾年中,也有新一代娛樂明星和流量小花的加入,但所帶來的節目效果卻不如《Running man》中的明星效應。這也是因為中韓兩國有著不同的娛樂文化背景所導致的。而這也說明了綜藝節目更重要的是節目質量而非明星做秀。
制作方式的模仿。在真人秀節目中,被拍攝者的“真實反映”是節目的一大看點。在前期拍攝方面,《Running man》和《奔跑吧兄弟》在拍攝的過程中是以多機位跟拍為主,每位成員和參加節目的嘉賓都有一位固定的攝影師,同時也有固定鏡頭和特寫抓拍表情的鏡頭。在節目中有多次給出拍攝團隊的拍攝現狀,也有同一事件的不同角度的交叉剪輯。因為節目中經常有奔跑和做游戲的環節,經常有攝影師“搗亂”主持人和嘉賓的情況發生。例如,在奔跑的過程中,攝影師因為要顧及攝影機,極易跟丟快速奔跑的拍攝對象。但《Running man》在節目中也會放出來,這樣可以讓觀眾有真實的感受,也可以體現嘉賓或主持人的魅力。在故事敘事方面,《奔跑吧兄弟》較《Running man》更注重文化的宣揚,在《奔跑吧兄弟》中,節目組每一期的主題都會圍繞大家熟知的城市建筑、歷史人文、影視經典等元素展開游戲。例如,在2014年10-27這一期節目中,節目組就巧妙地將觀眾熟知的影視經典片段讓嘉賓們飾演,以勾起大家曾經共同的回憶。在游戲環節中所提及的問題等,也都緊扣傳統文化。這樣的國外競技類真人秀節目在添加了獨有的中華文化后,進行了本土化的改造,既弘揚了中華文化又受到觀眾的喜愛,得到了良好的收視效果。在后期剪輯方面,由于《奔跑吧兄弟》最先是由中韓共同制作完成的,所以不僅在游戲環節的設計上兩個節目較為趨同,就連后期剪輯方面,也頗為相似。《Running man》和《奔跑吧兄弟》節目組在音樂方面都會為每位成員挑選獨一無二的配樂,讓觀眾形成固有的記憶,每當音樂響起時,熟知節目的觀眾可以不看畫面就知道講述的重點在誰,這樣也可以逐漸培養節目與觀眾之間的默契。在《奔跑吧兄弟》第一季播出的15期節目中,有11期節目都是完全模仿原版韓國《Running man》,其中有幾期還可以一一對應。例如收視率較高的“大漠公主爭奪賽”就是完全模仿韓版“傻瓜溫達”,甚至在最后一期“超能力之戰”中,成員們的超能力、游戲環節都與韓版的一模一樣。因此,剪輯手法也都較為相似,會把懸念故意留出,以吸引觀眾緊跟節目。
韓國娛樂綜藝節目的蓬勃發展,是與韓國強大完善的娛樂產業體系分不開的。在綜藝節目中消費明星已經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明星因靠其自身的影響力,可以為節目帶來收視率。在韓國《Running man》中,日常都會請本國的明星來參加,明星可以在節目中宣傳自己近期的作品,節目也可依靠其獲得收視率。但在一些特別的時期,韓國《Running man》有時會請明星的家人來做節目。有一期為了突出“家人、團聚”的主題,就請來了哈哈的老婆,同期還有不同的明星家庭參與。《奔跑吧兄弟》也請過家人,但是都是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受眾基礎的大咖,例如,隊長鄧超的妻子孫儷、李晨的前女友范冰冰。但是較為小眾的明星,被提及的次數就會少很多,也沒有在節目中作為明星嘉賓被邀請。總的來說,《奔跑吧兄弟》會根據流量、熱度來選擇節目嘉賓。因其是一個季播的真人秀節目,所請的明星嘉賓會提前在網上發布。明星在《奔跑吧兄弟》中宣傳的時間點并不能完全契合,因此節目中的明星大多以參與游戲為主。其實,這樣的播出方式,給了普通人了解明星真實面貌的一種契機,將明星的真實性格通過鏡頭展現。在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就提及了前后臺理論。明星在鏡頭前展現前臺的形象,觀眾更感興趣的是他們真實的自己。明星因而在娛樂綜藝節目中顛覆了藝人完美形象的滑稽鏡頭,暴露明星缺點和真實反應的鏡頭往往成為觀眾捧腹大笑的根源。明星們把真實的一面暴露給大家,增加了藝人的親切感,會讓粉絲感到興奮,仿佛進入了他們的后臺,滿足其想象和窺私欲。由此可見,在不同的造型體制下,中韓兩國明星的資源也會有所不同,從而影響到綜藝節目的發展。
韓國和中國大致有著相似的文化背景,是很重視禮儀尊卑的國家。韓國政府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確定了“文化立國”的政策后,就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資金的支持。這也是韓國的綜藝節目能快速打開海外市場的原因。韓國政府很重視對文化的輸出,尤其喜歡將韓國文化元素融入電視劇和綜藝節目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認知。《Running Man》中對于韓國文化的輸出,都有意貼合人們的日常生活,例如常出現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歷史人文、經典游戲等。在節目中經常出現的韓國烤肉、韓國泡菜、炸豬排、石鍋拌飯、辣炒年糕等,都是韓國的名小吃。節目拍攝地在國內選景包括果川科學館、南山首爾塔、SBS電視臺、游樂園、李光洙爸爸的家具店、韓國不同的高速服務區、地鐵、公交、火車、體育場、購物中心等。節目中也會有專門的特輯將韓國重要的文化節日突出表現,成員們都身穿傳統的節日盛裝,用詼諧幽默的方式串聯歷史文化。節目通過這樣的方式在無形中與政府、商場、大型公司之間建立起來聯系,最終實現良性運轉。相關數據表明,在綜藝節目中,有著相近文化認同和文化記憶能讓受眾更快地對該節目產生好感,像《Running man》這樣承載著文化內涵的節目,對中國《奔跑吧兄弟》的影響也是頗深的。中國是有著五千年中華文化的大國,文化底蘊深厚。在節目中的場地選擇大多是著名的風景區,例如大漠、西湖、上海外灘等,通過與不同的歷史典故串聯,再加上主持人的描述,很快就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讓觀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也能學習歷史文化,傳遞正能量。《奔跑吧兄弟》雖是引進韓國原班制作團隊協助其制作,但也有它的創新處。在整個節目中,添加了許多具有文化內涵的中國元素和公益元素。觀眾開始注意到電視節目中的公益元素的表達也可以承載著愛,例如節目組會去學校與師生們一起玩游戲,并把“跑鞋”當作公益計劃幫助更多的孩子。這也是韓國《Running man》在中國的本土化創新之一。
《奔跑吧兄弟》深受《Running man》的影響,在游戲設置方面雖稍有雷同,但在內容選擇上還是較偏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揚。在成員之間也有互助友愛的精神,節目中經常提及的“We are伐木累”既又笑點又讓觀眾感受到溫暖,每當在游戲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總有成員之間的互相攙扶,這種齊心協力共同合作的精神得到廣大受眾的認可。《奔跑吧兄弟》在節目中加入了很多公益計劃,例如:公益跑鞋計劃、關注貧困山區的兒童等。在節目中嘉賓和主持人通過完成游戲,籌得善款,為有需要的人們送去溫暖。同時,節目也在逐步加重公益計劃比例,通過節目的強調,吸引更多的人們關注公益、加入公益,以此來壯大公益的力量。這也使得《奔跑吧兄弟》在同類的綜藝節目中很快地脫穎而出,也是《奔跑吧兄弟》與《Running man》最大的不同,是本土化過程中最亮眼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