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益
2008年,加拿大學者首次提出MOOC的概念,掀起了現代化教育模式改革的風暴。2012年MOOC落戶中國,開啟了中國的慕課元年,據2019年的官方數據統計,目前已有超過1000所高校參與MOOC建設,約有1.25萬門課程上線慕課平臺,在線學習選課人次超2億次,逐步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高校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大型在線開放學習平臺。MOOC是一種在線課程的形態,在“互聯網+”時代,基于移動通信設備、網絡學習環境將視頻教學資源和學習活動序列上相結合,是一種教學的智慧。但是隨著體育慕課在的開展應用,也出現了一定的缺陷,尤其在大學體育課的實踐中,常常出現線上教學與線下課堂脫節等弊端。如何將線上教學和線下課堂高效的結合,實現有指導、有意義的學習與交流,如何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多模式的運用實現通過網絡和信息技術實現教與學的溝通與協作。本文將探討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大學體育課中的運用,通過該模式,將線上教學和線下課堂進行深度融合,創建“before with after”的新型教學課程模式。鑒于此,本研究將大學體育課進行“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改革,在某高校學生群體中對教學模式進行體育教學實踐,以檢驗該教學模式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實效性。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9月-2020年1月南京林業大學本科一年級學生60名名女生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雙盲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名。兩組對象均獲得本人同意,愿意配合參加該項教學實驗,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實驗對象基本情況一覽表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法
對兩個班級的學生進行關于“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的教學質量評估的問卷調查,其中問卷設置包括:鍛煉興趣、鍛煉頻率、學習興趣、體質健康自評、教學模式認可度幾個方面,分別向兩個組別的班級進行問卷發放,通過問卷調查,評估“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的效果。
1.2.2 實驗法
將南京林業大學2019年大一新生瑜伽專項課的學生(女生)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兩個班級,每個班級30人。實驗班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照班采取傳統的線下授課教學模式,經過為期16周(32學時)的教學后,對比分析兩組學生在體育課綜合得分方面的差異,其中分為:瑜伽專項考試技術得分、身體素質得分(800米,立定跳遠、仰臥起坐、50米)、體育理論考試得分,對比分析《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身體形態指標(身高、體重)、身體機能指標(肺活量)、身體素質指標(座位體前屈)的變化差異,檢驗“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在大學體育課中的應用。
為了保證實驗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兩個班級均為同一個老師授課,教學場地、教學器材、教學進度安排均保持一致。對兩個班級進行不同的教學方法,其中對照班級采取傳統線下授課的教學方式,進行為期16周(32學時)的課堂教學與考核。而實驗班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進行為期16周(32學時)線下教學和10周(20學時)線上教學的教學與考核,該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案為:“before with after”教學模式即“課前+課堂+課后”的教學方案,具體實施如下:
(1)課前—線上教學:教師將學時教學內容的關鍵知識點制作為10分鐘左右的視頻并上線相關線上教學平臺(MOOC、SPOC),通過線上公告形式發布課程學習任務,學生接受任務后進行自主線上學習和預先,教師還可以進行相關在線交流如學生的學習基礎、已有運動水平、對該項目的了解、自身身體狀況等等。
(2)課堂—線下教學:線下課堂教學教師則重點組織學生對專項技術動作進行練習并進行個性化指導糾正,學生通過反復練習、改正并掌握相關技術動作,同時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就線上學習疑難問題和學生進行現場專題探討和互動,教學過程中使用“幕課堂”智能教學平臺和學生充分交流互動,現場解答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進行測試或調研檢驗課堂教學成果,并根據學生課堂反饋調整課堂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3)課后—線上教學:教師在線上平臺發布課后鍛煉作業并要求學生在線上平臺提交,并在線進行督促與輔導、個性化評價,幫助學生設定個人練習目標和個人練習計劃,師通過線上互動交流平臺解答學生在課后學習過程中和自我鍛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互動平臺了解學生對教學的評價與反饋,進行課程的反饋與總結。
1.2.3 統計學處理
將所有數據應用與SPSS.25和excel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
2.1 兩組班級學生瑜伽專項技術考試、體育理論考試得分對比情況分析
16周的教學后,“線上+線上”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在專項和體育理論考試上的結果如下:實驗班級的瑜伽專項得分和體育理論考試得分均高于對照班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實驗班、對照班瑜伽專項考試、體育理論考試對比
2.2 實驗前后兩組班級學生身體素質得分(800米,50米,立定跳遠,仰臥起坐)對比情況分析
為了避免學生學習基礎對實驗結果的干擾,我們在課前對兩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了身體素質(800米,50米,立定跳遠,仰臥起坐)的測試,測試結果表示:驗班和對照班在身體素質得分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16周的教學實驗干預后,我們再一次對兩個班級的學生身體素質四個項目進行測試,測試結果表示:兩個班級四項身體素質成績均有一定提高,其中實驗班在800米和仰臥起坐兩個項目上有明顯的提高(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個班級的50米和立定跳遠兩個項目成績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4。由此推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耐力素質、腹部力量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表3 實驗前實驗班、對照班身體素質得分對比

表4 實驗后實驗班、對照班身體素質得分對比
2.3 實驗前后兩組班級學生《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身體形態指標(BMI指數)、身體機能指標(肺活量)、身體素質指標(坐位體前屈)得分對比情況分析
教學實驗前,對兩個班級學生的BMI指數、肺活量、坐位體前屈進行測試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班和對照班同學這三項指標沒有太大差異(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5。經過16周的教學實驗干預后,再一次對兩個班級同學進行指標測試,結果顯示:兩個班級在BMI、坐位體前屈指標上沒有太大變化(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肺活量指標上兩個班級均有提高,但實驗班提高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班,(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6。由此推論,“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對學生心肺功能、柔韌素質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表5 實驗前實驗班、對照班《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指標得分對比

表6 實驗后實驗班、對照班《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指標得分對比
2.4 實驗后兩組班級學生“關于“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的教學質量評估”的調查問卷分析情況對比分析
16周的教學實驗干預后,向兩個班級的同學發放“關于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的教學質量評估”,該問卷主要從:課外體育鍛煉頻率、體育鍛煉意愿、體質健康自評、體育課學習興趣、體育課教學模式認可度五個方面開展調查。問卷發放共60份,回收60份,100%的回收率,有效率100%。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如下:在課外體育鍛煉頻率方面,每周課外鍛煉5次以上的情況為:實驗班的同學占比40%,對照班的同學占比17%,每周課外鍛煉3-5次的情況為:實驗班的同學占比33%,對照班同學占比27%;每周課外鍛煉1-2次的情況為:17%,對照班的同學占比23%;每周無課外鍛煉的情況為:實驗班的同學占比10%,對照班同學占比33%,見圖1。在體育鍛煉意愿方面,愿意參加體育活動的情況為:實驗班的同學占比53%,對照班的同學占比46%。體質健康自評方面:認為自己體質健康處于健康狀態的情況為:實驗班的同學占比57%,對照班的同學占比53%。體育課學習興趣方面:對體育課有興趣的情況為:實驗班的同學占比63%,對照班的同學占比57%。體育課教學模式認可度方面,對現有體育教學模式認可的情況為,對教學模式評價非常滿意的情況為:實驗班的同學占比53%,對照班的同學占比33%;對教學模式評價基本滿意情況為:實驗班的同學占比27%,對照班的同學占比23%;對教學模式評價一般的情況為:實驗班的同學占比17%,對照班的同學占比33%;對教學模式評價不滿意的情況為:實驗班的同學占比3%,對照班的同學占比10%,見圖2。

圖1 每周課外體育鍛煉統計

圖2 體育課教學滿意度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在大學體育課中的應用,根據實驗結果,盡管部分指標沒有太大的顯著差異,但是在學生的心肺功能提高、800米成績提高、專項和體育理論成績的提高、課外體育鍛煉頻率,體育課教學的認可方面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1 “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的探索
喬納森·伯格曼(Jonathan Bergmann)認為,翻轉課堂唯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最充分地利用與學生面對的時間。教師擁有的最寶貴的資產就是每天與學生一起度過的分分秒秒,利用這些時間將教學效果最大化是教師必須要做的事情。[1]高校體育課目前大多為傳統面授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特點為:(1)單方面傳授,學生被動學習,教師和學生之間交互過少;(2)體育理論知識無法在課堂很好指導學生科學鍛煉;(3)體育課堂學習不能激發學生體育課外鍛煉興趣;(4)體育教學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提高;(5)教師課堂教學1對多人,無法很好地做到個性化指導;(6)課堂創新意識、合作共享意識不足。
研究發現,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混合學習、基于網絡的學習、課程等是國外翻轉課堂研究的熱點。翻轉課堂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形式和教學策略研究,計算機網絡支持下的翻轉課堂在化學教學中的實證研究,基于MOOC的教學設計研究,翻轉課堂教學效果研究是國外翻轉課堂研究的四個主題。[2]因此通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探索與實踐,通過線上教學設計制作和線下現實課堂的教學方法融合來進知識的呈現、傳授。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遵循體育教學規律,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尊重學生的個體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運動技能,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
3.2 “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的實踐
3.2.1 “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對學生身體素質提高的促進作用
大學體育課程設置除了專項技術的學習與考核,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身體素質的學習和考核,身體素質包括:耐力(800米(女)1000米(男))、速度(50米)力量(立定跳遠、仰臥起坐(女)引體向上(男))。本教學實驗研究表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下16周的教學干預下,實驗班學生的800米成績、仰臥起坐成績對比對照班有大幅度提高。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設計中,將課堂一些知識點、理論知識點放在了線上課堂預習,這充分節省了課堂時間,讓學生的課堂時間更多地參與體育實踐和身體素質練習,有效提高練習密度和強度,同時,線上作業的提交也無形中給學生一個課外鍛煉的督促作用,對于學生運動習慣的養成、運動能力的提高、身體素質的促進有較好的作用;對比50米成績和立定跳遠成績,則沒有顯著性差異,這給我們的今后的課程內容設置、教學內容安排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3.2.2 “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對《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部分指標的促進作用
高校每年都開展《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測試和上報工作,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結果顯示,反映大學生身體機能的肺活量和身體素質的速度、力量和耐力等總體情況沒有好轉或仍存在下降趨勢。[3]2018年9月10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4]本教學實驗研究表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16周的教學干預下,實驗班的同學肺活量指標較對照班明顯提高,這項指標和身體素質成績800米成績大幅度提高相吻合,再次證明此教學模式能夠很好的提高學生的耐力素質,心肺功能;對比BMI指數和坐位體前屈指標,BMI指標上兩個班級同學沒有太大差異,根據實驗前基礎的測試結果分析兩個班級同學BMI指數平均處于健康狀態,所以沒有太大變化,具體個體有沒有相應變化,這個需要后面探討研究,而坐位體前屈指標上,兩個班級均有提高,但是差異不顯著,這可能和運動專項相關,瑜伽專項在課堂上的練習會涉及很多柔韌素質,所以兩種模式均能提高學生的柔韌素質。
3.2.3 “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對專項成績、體育理論成績的提高作用
大學體育教學中專項技術、身體素質、體育理論都是教學內容的組成部分,其中專項技能水平的是教學效果的直接體現,而體育理論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健康的基本知識,樹立健康的理念,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科學健身的基本方法,建立終身體育意識。本教學實驗研究表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16周的教學干預下,實驗班的同學專項技能得分、體育理論成績均高于對照班的同學,且具有顯著性差異。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中由于教學時間缺乏,教學課時無法同時滿足教學內容的全部進行,造成理論和實踐的脫節。但是在“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下,將體育理論知識以知識點的形式在線上進行教學,這就給學生學習擴展了空間和時間,學生通過線上學習和測試掌握及鞏固一定的體育理論知識,并將科學的了鍛煉方法進行自我課外鍛煉,提高了鍛煉的頻率和效率;同時教師也將專項技術的關鍵知識點上線線上平臺并發布專項技能課后作業,學生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專項技術的鞏固提高以及重復練習,并且通過線上作業平臺和教師互動,教師能夠1對1的指導學生,實現個性化的指導,對專項技術的提高有很好地促進作用。
3.2.4 “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的評價
大學體育課的教學質量除了體現學生成績、身體素質等方面,還體現在:學生評價、學生興趣、學生課外參與體育鍛煉的頻率等。本教學實驗研究表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16周的教學干預下,實驗班的同學課外鍛煉頻率、對教學模式的認可度明顯高于對照班的同學。“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中,線上作業對學生課外鍛煉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該教學模式打破傳統以學生為中心,讓教師和學生能夠充分互動,所以受大部分學生認可,但學生在體育課學習興趣、體育活動參與意愿方面仍不高,這對后面的教學模式的改良提供了方向,且大部分學生體質健康自評方面,很多同學評價為不健康,在自我評價不健康的情況下仍不愿意參與體育鍛煉,這是我們后面體育教學應該思考的關鍵點。
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提出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構建相關學科教學與教育活動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經常性宣傳教育與集中式宣傳教育相結合的健康教育模式。[5]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對我國國民素質健康的有深遠的影響,因此亟需引導和促進大學生積極的學習健康知識和參加體育鍛煉。[6]大學體育課任重道遠。
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中有良好的應用性,它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專項技能,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和體質健康水平,能夠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幫助學生提高體育理論素養,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該教學模式將線上資源和線下課堂深度融合、將教師和學生深度交互、將課堂內外有機結合,實現了體育教學模式的革新與發展,面對不斷深化的學校體育教育改革,我們仍然有許多空間需要去努力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