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志,陳玉娟
2019年中華龍舟大賽湖南芙蓉、江蘇南京、廣東佛山站男子組500m直道賽名次前三6名領槳選手,其中皮劃艇、賽艇運動選手4名,業余選手2名。
雙機同步二維攝像及數字化分析運用兩臺Sony四三RTRV20E攝像機(拍攝速度50 fps,快門速度1/250 s)在120-340米處位置三次對職業男子組500米直道賽名次前三劃槳選手技術動作對側定點平面同步拍攝,采用SIMI motion7.50生物力學分析系統分析,數據進行科學化統計、深入研究。
職業男子組500米名次前三的運動選手均采用左右并排坐姿劃槳,兩腳分別為半弓步和交叉后蹬船板,前后發力鎖腿掌控人對龍舟的平衡性,臀部坐在舟板上位置的2/3,膝關節外側緊貼于近舟板內沿,大腿與舟板上沿面處于平行位置,以靈活穩定控制身體轉腰、探肩、前伸手臂等技術動作,促使上下肢持久力量耐力完成整個劃槳。
職業男子組500米直道賽大槳戰術是奪取前三獎杯的常見戰術。主要是龍舟快速槳頻啟航后為保持龍舟前行的速度或加速度,中快槳頻、開大槳的一種技戰術特點,此技戰術在保持勻速前行時獲取加速或超速,整個技術動作周期有插水、拉水、出水和復位四個階段。

表1 插水階段一覽表
插水技術時相
插水角是指劃槳插入水下位置對水平面形成的后夾角,插入角度通常在70°左右[3]。職業男子組500米名次前三運動選手插水角度越小,龍舟前進越快。職業男子組500米三站比賽的插水角度越來越小,均高于70°,武漢體育學院黃民福教授認為槳的入水角度在60°~80°之間較為合理[5]。劃槳插入水時下方手臂如同拳擊打拳一樣的向前下方伸展,上方手支撐按壓,確保劃槳插水角度對水下反作用力向后直線快速劃水,劃水力度反作用于舟速前進。根據龍舟運動加速方程公式:(m人+m舟)a=F劃水-R舟位移-R劃水+F風力,方程公式中m人、m舟分別為劃槳選手、龍舟質量,F劃水為劃槳對龍舟的推動力,R舟位移、R劃水是水對劃槳與龍舟的阻力,F風力指風對龍舟的阻力,因此龍舟在Y軸上的做功值速度最大為1.50m/s,速度最大值5.21m/s形成槳垂直位時相,可知:海內外文獻將此過程定義為“插水階段”,龍舟前行速度完成劃槳外擺回槳時達到最佳,不符合邏輯,對動作技術規律理解有誤;應減少對插水階段比例時間,增加加速度的比例時間,劃水效果科學合理。
法線角是指劃槳與龍舟前進時的法線角度,職業男子組500米直道賽名次前三的龍舟隊角度越小,龍舟前進速度越快。法線角度小,劃槳在水下受力面積增大,反作用力加大,加速度提高。插水階段速度快,劃槳失控,支撐點不穩固,水下劃槳水花大,受阻面積大,不能促使劃槳對水反作用力產生良好效果。槳插水后抓住水并找到穩固的支撐點,是區別優秀運動選手和一般運動選手的主要標志[6],因此,穩固支撐點發力是優秀運動選手對水下做功反作用力基本保障。
外擺劃槳的平均角速度是指劃槳時上方手按壓轉動的平均角速度[1]。龍舟本身具有運行速度,平均角速度增大,槳插入水下會越深,劃水效果也會更穩、更狠、更準、更快,產生阻力減小,水對槳撬動反作用力增大,使龍舟前進加快,直到占據整個劃槳過程的70-80%,此作用力的前半過程劃水效果最佳。
龍舟和人的位移在垂直方向上變化減小,其體現于水平方向上比較勻速的位移;龍舟速度是稍有波動的,與龍舟在X軸上的速度很相似,平均速度為5.07m/s左右。

表2 拉水階段一覽表
職業男子組500米直道賽前三名的龍舟隊拉水頻率越快,表明蹬腿轉腰力度越充分;劃距幅度越大,表明水下劃槳前伸幅度越大,上方手穩固支撐,下方手前伸后拉,劃槳靠近龍舟外沿,腿與腹空隙靠近,上肢體微微前傾,下肢體前伸后蹬協調用力后擺,完成劃槳拉水功率,技術到位舟速加速或超速前進。劃槳幅度小,劃槳頻率則會提升,腰、肩、背、腿的力量耐力程度不能充分發揮,劃槳對水的反作用就不能發揮,達不到快速前進的良好效果。
龍舟前進的總合力F=槳頻n(劃頻)和槳幅Fi(劃幅)的積數。劃頻和劃幅是決定龍舟前進速度快慢的標準,如果片面強調劃頻,忽略了劃幅,劃槳幅度下降值大于劃槳頻率的提高值,形成F合下降。相反劃槳幅度減小,劃槳頻率提高,則會出現“蜻蜓點水”,舟速前進不佳。根據運動選手的體能、技戰術、心理與智力等特征,確保劃槳幅度獲得理想的作用力F值時,再合理提高劃槳頻率n值,成績更好。
槳桿握點間隙得到劃槳的分段比例,分析出劃槳插水水下的深度。劃槳幅度增大的基礎上,再確保水下深度的效果是規范整個劃槳技術的關鍵。插水深、發力狠、拉水準是劃槳對水下相互作用力的有力保障。劃槳插水越深,水對劃槳的壓力中心向下移動越大,劃槳的支撐點也隨之下移,出現用力分散,龍舟高低起伏,舟速前進緩慢;插水淺,劃槳對水的發力面積少,相反作用力不足,龍舟前進緩慢;規范劃槳技術、槳下水感和運動選手選拔特點等都有很大關聯,不可用某一數據標準作為其他運動選手的標準,但職業男子組500米直道賽前三名的運動隊定量地調整劃槳插水技術動作基本一致。

表3 出水階段一覽表
出水角是指劃水出槳時槳把所在位置與水平面形成的前夾角。職業男子組500米直道賽前三名的運動隊劃槳出水角減少,大約在26°左右較為合理。出水角減小的目的是為了加大劃槳幅度,降低劃槳頻率,使劃槳用力形成良好效果。如出水角過大,劃槳頻率過快,劃槳用力不夠,拉水力度不足,槳對水下支撐面不穩固,則會形成肌肉僵硬,動作節奏不統一,舟速前進緩慢。
轉動角速度是指劃槳出水時的位置內側轉動夾角速度,使水面與劃槳的角度變小,阻力減少,從而水的阻力變小,向外卸水歸位到準備狀態,多數是為了提升后半過程的劃槳功率。能否協調發揮身體力量耐力,是評價劃槳隊員技術動作的標準。職業男子組500米直道賽前三名的運動隊劃槳特點是,劃頻中快,劃幅增大,槳下明顯。
通過模糊數學處理,職業男子組500米直道賽前三名運動隊劃槳節奏T插水階段:T拉水階段:T出水階段=5:6:6,領槳選手要保證這一比例相對穩定,其他隊員方可跟隨動作節奏,相反領槳選手與劃槳隊員的跟隨動作節奏凌亂,龍舟前進時參差不齊,左右搖擺,上下起伏,斜線運行,影響前進成績。

表4 復位階段一覽表
職業男子組500米直道賽前三名運動隊復位平均角度加大,外擺加快,劃頻加快。腰、腹、背、肩等用力明顯,擺槳幅度增大,擺動弧線角度變小,為下一周期整個技術動作獲取劃頻和劃幅,同時將全身肌拉水發力的肌群扭緊,為劃槳儲存能量,以獲取更好運行效果。劃槳應減少對水面的接觸,以免產生負重阻力;更不要復位過高,影響龍舟上下起伏與插水效果不佳,插水、拉水、出水恰到好處時就要進行復位姿態,應減少復位階段比例時間,為下一周期動作做好準備。
劃槳處于中位時相達到最小舟速為3.07m/s,此過程是減速度量的最大值,人速度在水平方向上做功值達到最大7.45m/s,因為運動向相反方向加速。對模糊數學處理,空中劃槳節奏T復位階段=4,通常這一范圍內的數值會發生改變。
3.1 劃槳法線角度入水越小,在抓水時將會產生狠、穩、準、快,此過程為加速過程,劃槳對龍舟運行法線的夾角變小;槳頻快、劃幅大,劃槳吃水力度深;槳頻與槳幅調配合理;復位快,動作輕盈,身體上下幅度降低,稍保持前傾姿態,劃槳幅度變小;空中回槳快,復位前行夾角速度變大,劃槳幅度增大。直道賽前行加快,劃槳幅度保持一致,劃槳頻率為中快槳頻,與職業男子組500米直道賽劃槳風格相符合。
3.2 劃槳運動是運動選手在動坐標上的動力姿態,與人在靜坐標系的地面運動不同。在位移與速度垂直保持的前提下,龍舟和人位移變化小,其主要是水平位移垂直、速度向上的方向上,平均速度為5.07m/s左右,T插水階段:T拉水階段:T出水階段:T復位階段=5:6:6:4,直道賽劃槳周期為0.68秒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