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殿合
邯鄲冀南新區辛莊營鄉學區南豆公學校
要讓學生參與課堂,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葉圣陶曾經說:“所謂幫助,主要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引導學生自己去求得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學生親自參與問題的發揮與解決,自己對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對思路進行系統整合,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徹,更有好的效果。因此,如何優化教學過程,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探究,并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使其智力得到開發、能力得到培養,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幾十年的應試教育體制下,教師的教學模式已經固定,雖然通過對新課改的學習已經認識到了發揮學生自主性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應試教學的慣性作用仍然存在所以教師難以馬上轉變教學觀念,為了提升升學率仍會采用傳統的硬性灌輸方式教學,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生的主體性將難以得到發揮。
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必然要求學生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是小學生的自控能力有限,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被其他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所以會影響學習效率。特別是在發揮學生主體性教學中比較常用的教學方式——小組合作教學中,在有了其他組員掩護的情況下,一些學生抱著偷懶的心理,坐等其他同學的成果,使自身的思維得不到有效的鍛煉,從而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成為空談。
現代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師生間教學互動不足仍然是普遍現象,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整堂課都在滔滔不絕的講,而由于師生間缺乏互動,教師在學生的眼中具有絕對的權威性,所以學生在遇到難題時往往不敢或者羞于提問,從而使問題不斷的積壓,最終使數學學困生越來越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體制不斷創新,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提出了更加廣泛的訴求。無論是學校方面還是教師教研組織,都應當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摒棄以往“高分數,低能力”的教育教學模式。學校方應當重視師資隊伍的培養,不斷完善教育教學改革,為推進新課改事業添磚加瓦。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教師應當把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作為主要教學方向,而不是單單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教學成果的唯一標準。
故事的形式是小學生在這樣一個年齡階段比較喜歡的形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置教學情境,會很容易將小學生帶到課堂學習的內容中來。讓學生在這樣的帶有情節的、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增強對數學知識的感悟,提升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積極性,凸顯出小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位置,實現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知識點“多邊形的面積”的課堂教學中,就可以應用小故事情節的方式展開數學問題的教學,結合小學生比較喜歡的動畫片《喜洋洋和灰太狼》設置教學小故事“慢羊羊村長,要將一片草地分給村莊里的小羊,但是由于沒有尺子,在分草地的過程中,所分的形狀并不規則,那么要想做到平均分配,怎么知道每一塊草地的面積呢?”這樣教師就成功的引入了本堂課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模式同時會引發小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在學生主動的要求學習幫助“慢羊羊村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位置。
課堂中的師生互動以及生生互動交流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先對自己的數學思維進行理順,再傾聽他人的想法,從而開展良性的討論。這樣既能夠從其他同學身上吸取到優秀的觀點,同時也能夠學會用批判的思維去思考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挑選幾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合作探討。在探究性問題提出時,教師需要從以下幾點入手,首先要保證問題是教學中的核心內容,并符合學生的認知,同時問題要具有開放性,這樣學生才能夠順利的進入到探究階段;其次不要給學生限定過于嚴格的時間和空間,防止學生為了準時、規范的完成任務,而存在應付的現象;最后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撥,從而幫助學生探究的層次更深,范圍更廣,并在學生遇到困難時予以幫助。
創新型人才和實踐型人才是當今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階段,小學教育也要以發揮學生主體性為基本原則。在傳統的教學中,一直是以教師為主體,課堂的設計、內容等都是由教師一手策劃,學生只能被動的聽講,沒有選擇和發揮個性的機會。特別是復雜、抽象的小學數學學科,教師必須要轉變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式,靈活的應用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想象力,使學生能夠得到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