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東方學院人文學院 王力
我國南部新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新區之一,是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重要支撐,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而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梁,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有了語言,便有了語言能力,就我國目前來說,語言能力應包括普通話能力、方言能力及外語能力。語言能力作為人力資源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能力的提升對新區發展建設及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新區與廣東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緣相親,同屬粵語文化圈,但其內部語言使用情況較為復雜,某些地區處于客、粵、閩三大方言區的接合部,常常出現“十里不同音”的情況,語言多樣化。為了解新區居民語言使用情況,我們對新區內各地地方志及政府網站數據進行整理(資料日期截至2021年9月),見表1:
如表1中所示,中國香港地區粵語慣用者為88.9%,其他方言慣用者約占3.1%,普通話慣用者約占1.9%,英語及其他外語慣用者約占6.2%;中國澳門地區粵語慣用者約占85.7%,福建方言慣用者約占6.7%,普通話慣用者約占3.2%,葡萄牙語及其他外語慣用者約占3.4%;廣州城區通行粵語,個別城區為客家話和潮汕話方言點;深圳本地居民慣用粵語與客家方言,另外還有個別的潮汕方言點,但深圳為移民城市,多方言共處,普通話是深圳的交際語言和工作語言;珠?;浾Z使用者約占87.3%,客家話使用者約占8.3%,另有2.6%居民使用閩南話,普通話慣用者約占1.8%;佛山大部分居民使用粵語,另有小部分客家方言使用者;惠州當地48.6%居民使用惠州話,37.3%居民使用客家話,6.1%居民使用閩南話,2.2%居民使用河源話,粵語使用者約占1.7%;東莞大部分人口講粵語,客家方言使用者約占16%;中山粵語使用者約占84%,其他人口使用客家方言或閩方言;江門大部分地區通行粵語,少數地區通行客家方言;肇慶90%以上人口使用粵語,少數人口使用客家方言,另有部分少數民族使用狀語或標語。

表1 新區居民語言使用情況調查表
同時,我們通過調查網站對新區居民語言使用情況分別進行了樣本抽樣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15份,其中男性約占43%,女性約占57%,年齡從16歲至65歲。我們對被調查者的普通話能力、方言能力(包含多方言能力)、外語能力(包含多語能力)、語言使用情況及語言障礙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對語言的掌握程度分為四級,分別是:熟練(指在生活中可以比較熟練運用某一種語言進行交流)、一般(指在生活中可以比較有效地運用某一種語言進行交流)、略懂(指在生活中能夠聽懂基本的詞匯,可以運用某一種進行基本交流)、不會(指在生活中尚未具備運用某一種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被調查者普通話熟練程度統計:約78%的被調查者能熟練掌握普通話,21%的被調查者能夠較有效地使用普通話,1%的被調查者只能夠聽懂基本詞匯,進行基本交流。完全不會為0。
方言掌握統計結果:90%的被調查者可以使用粵語,其中16%的被調查者除粵語外還掌握客家話、潮汕話或其他地區方言。10%的被調查者完全不會粵語,使用其他漢語方言。使用粵語的人群中其熟練程度不同:51%熟練,8%一般,31%略懂。
外語能力:約有91%被調查者外語語種為英語,其熟練程度為:12%熟練,43%一般,45%為略懂。其中有13%的英語使用者還會使用除英語外其他語種,如葡萄牙語、德語、日語等,熟練程度均為一般或略懂。第一外語語種非英語的被調查者約占4%。另有5%的被調查者不會使用任何外語。
語言使用上,90%以上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在工作中使用普通話或外語,85%以上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在生活中主要使用方言,包括粵語、客家話、本地話、潮汕話或其他漢語方言。
語言障礙方面,49%的被調查者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過語言障礙問題,其中42%的被調查者認為主要的語言障礙是外語問題。37%的被調查者遇到的主要語言障礙是聽不懂漢語方言或者少數民族語言。16%的被調查者遇到的主要語言障礙是聽不懂帶有口音的普通話。5%的被調查者遇到的主要語言障礙是認為自己的普通話不夠標準,不能很好地交流,包括家鄉的土特產不知該如何用普通話表達等。
2018年末新區總人口已達7000萬人,隨著國家對新區的開發,將會有更多的人投入到當地的發展建設中,人口總數必然會保持上升趨勢。外來人口不斷增加,不同方言背景的群體大量融入新區的發展建設,如果僅靠方言,人們很難進行有效溝通。而普通話作為我國的通用語言,是國家主要信息的載體,通曉普通話,才能很好地參與國家事務管理,進入到更多行業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更有效地與他人進行溝通。
新區作為“一帶一路”建設重要支撐,隨著貿易和投資開放度進一步提高,對外貿易將更加活躍,需要更多的外語人才以及“專業+多語言能力”的人才。目前新區居民外語普及率較高,但外語語種較為單一,小語種人才不足;外語熟練程度不高,語言使用中外語障礙較多。
這說明目前新區居民外語能力現狀還不能完全適應新區發展建設需要。因此提高外語能力是加快新區發展建設,提升開放合作水平的必要之舉。
人口、語言的統一性是新區形成的背景之一。目前粵語、本地話、客家話等仍是新區當地居民的重要的交際工具。
但也存在方言能力退化的現象,比如聽不懂老家的方言詞匯,一些家鄉土特產與傳統文化事務已不會表達等等,“雙言”及“多言”人才存在危機。因此,應重視對大灣區內方言的傳承與保護。從生活角度來看,說方言有利于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有利于文化傳承。外來人口會當地方言是處理當地事物,融入當地生活,體驗當地文化的重要途徑。從國家層面來看,對方言的保護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和更好的處理區域事物。
首先,在學校教育上,尤其中小學階段做好普通話的教學,為以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打下良好的普通話基礎。
目前新區內部仍有部分人口不能熟練使用普通話,或僅能掌握普通話基本詞匯。只有學校教育才能大范圍地從根本上進行普通話教學與推廣,從而全面提升居民的普通話水平。
其次,普通話應成為新區內各城市及地區公務活動的主導用語。黨政機關在公務活動中使用普通話,體現了機關工作的嚴肅性,體現了公共事業的規范性,同時有利于更好地進行公共事業服務。
另外,在工作場合提倡使用普通話。不同方言背景的人在工作當中使用普通話會方便溝通,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中使用方言交談討論會使其他方言區同事感到被孤立。所以為了營造更好的工作氛圍,增強團隊凝聚力,增強溝通效果,減少不必要的誤會,公司或企業單位應該提倡工作人員在工作場合使用普通話。
提升外語能力,首先離不開高校外語教學,新區內各大院校應加強外語專業建設,擔負起培養更多高水平外語人才的責任,培養更多高水平的外語人才服務大灣區的經濟建設。另外,除了加強外語專業建設外,也需加強大學外語課和第二外語課程教學,為大灣區建設培養更多的“專業+外語能力”和“專業+多語能力”的人才。
同時,提升外語能力,不能僅依靠高校外語教學。在職人員和外來務工者外語能力的提升,是全面提升新區居民外語能力的重要任務,因此需要創新學習方式,可在各單位內部增加英語輔導類學習場所,形成“學習-實踐”的學習鏈,在工作之余加強外語學習,從而打造更多“一精多專”和“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首先,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合理開發方言文化。相關部門可通過相應政策和媒體宣傳,鼓勵方言類文藝活動,助力以方言為基礎的民歌、戲劇等藝術形式的傳承與推廣。同時,利用現代技術,開展方言的文獻整理,以便開展方言文化的相關研究。
其次,鼓勵外來人口學習方言。從目前統計資料來看,新區內部除肇慶外都是人口凈流入地區,改革開放后,在廣州、深圳、東莞、中山等城市外來人口已經超過了本土人口,學會當地方言是處理當地事物,融入當地生活,體驗當地文化的重要途徑。
最后,樹立包容觀念,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使每一個外來人口都能找到方言生存的土壤,增強歸屬感,助力新區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