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 陳,王 安,張 敏
(1.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2.南京市紅十字會,江蘇 南京 210018)
人道主義(humanitarianism)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通常認為其起源于19世紀的索爾費里諾戰役。瑞士商人亨利·杜南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和受傷士兵的痛苦,在其倡議下最終促成了紅十字會的成立,人道主義被描述為“不加歧視地救護沖突的受害者”。國際紅十字運動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人道主義活動從戰地救護也逐步拓展到了救助救援、志愿服務等諸多領域[1]。作為全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人道主義的核心理念是保障人的生命、健康和尊嚴。培育和傳播紅十字倡導的“人道、博愛、奉獻”精神,對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公眾身心健康,涵養道德品質,引領社會風尚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中國紅十字總會和教育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紅十字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就全面做好學校紅十字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其中,大學生群體思維活躍、精力旺盛,是人道主義工作重要的依靠力量。而救治患者的疾病與生命、尊重病人的權利和人格也是醫學道德的基本原則之一,在醫藥類院校開展人道教育具有先天的優勢。本文通過對南京三所醫藥類院校大學生人道理念認知和行動參與情況進行調查,了解紅十字工作在高校的開展情況,為提升大學生人道理念的培育和傳播效果提供科學依據。
2020年11月—12月,課題組在南京三所醫藥類院校大學生中進行分層抽樣,共發放380份問卷,回收365份,其中有效問卷354份,有效率為97%。
課題組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總結,并通過專家咨詢,形成預調研問卷。在經過試調研后進行了修改調整,確定了最終的問卷。此次問卷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調查對象的個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級、專業類別、政治面貌、宗教信仰、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參加公益類社團和月平均消費;第二部分是關于人道主義知識的知曉情況,通過專家咨詢確定為10題,主要包括紅十字運動的由來與發展、國際人道法的核心內容、紅十字會的機構性質與職能等問題,答對6題及以上為知曉情況良好;第三部分是人道教育的態度,包括獲取人道知識的途徑、對人道教育形式和人道法傳播的傾向性;第四部分是人道行動的參與情況,主要包括在應急救護培訓、無償獻血,以及社區志愿服務領域的參與意愿和行為。
利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錄入與整理分析,計數資料的統計描述采用率、構成比,不同組率、構成比的比較采用Pearson卡方檢驗,檢驗水準α=0.05。
對354個樣本進行匯總:從樣本結構來看,女性(54.0%)略多于男性(46.0%);年級分布中,一、二年級學生占比52.5%,人數最多,大三及以上高年級本科生占37.3%,研究生比重最低,只占10.2%;樣本人群按專業類別,人數由多到少分別是藥學類(37.6%)、人文社科類(26.3%)、醫學類(21.2%)和其他類(15.0%);政治面貌是共青團員的占了絕大多數(87.9%),中共黨員(8.2%)和群眾(3.9%)占比較少;絕大多數同學(90.7%)無宗教信仰;獨生子女(55.9%)則略多于非獨生子女(44.1%);參加公益類社團的只占少數(7.6%)。此外,月平均消費1000—1999元的最多(42.4%),2000—2999元及 3000元以上的分別占比30.5%和22%,1000元以下的最少(5.1%)。
根據表1的結果,調查對象對于心肺復蘇的處理原則的知曉率最高(86.4%),對于紅十字運動的由來和發展的知曉率也都超過了60%,對于紅十字會的核心職能——“三獻”工作內容的知曉率達到56.5%。國際人道法的適用對象和適用范圍的知曉率則較低,分別為49.2%和26.8%。我國紅十字的機構性質應該是群團組織,該問題的知曉率最低,只有26.8%。
表1 調查對象對紅十字及人道主義知識知曉情況
共有234位同學答對6題及以上,視為總知曉情況良好,比例為66.1%;120位同學答對5題及以下,視為知曉情況差,比例為33.9%。不同人口學特征的調查對象對于人道主義知識知曉情況的差異見附表1。結果顯示,專業類別、是否參加公益社團以及月消費水平不同的調查對象在總體知曉情況上有顯著差異(P<0.05)。其中,醫學和人文社科類學生知曉率顯著高于藥學類等專業學生知曉率,參加公益社團的學生知曉率顯著高于沒有參加的學生的知曉率,月消費水平中等的學生知曉率顯著高于消費水平過高或過低的學生。
附表1 人口學特征與人道主義知識知曉情況的交叉列聯表
由表2可以看出,大學生人道知識的最主要來源是互聯網(40.4%),其次是學校的相關課程和活動(25.1%);針對“國際人道法是否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的問題,表示贊同(55.1%)和非常贊同(9.0%)的人數總計超過六成;而對于“最樂于接受的人道教育形式”,“實地參觀體驗”(40.1%)和“情境模擬”(33.6%)成為主要的選擇。
表2 調查對象對于人道教育的態度
本文從參加應急救護培訓、無償獻血以及志愿活動三方面評估大學生人道行動參與情況。如附表2所示,應急救護普及培訓參與率最高,達到41.5%,但是獲得救護員資格證書的只有13.0%,其中醫學類專業同學占絕對比重。將選擇“非常愿意”和“愿意”的受訪者視為具有無償獻血意愿,總計比例達到74.8%,與之相對應的,只有30.8%的被訪者有無償獻血的經歷。志愿活動的參與比例是22.9%,其中大部分(76.5%)是學校統一組織的活動,也有17.3%的受訪者是基于志愿主義。
附表2 調查對象人道行動參與情況
紅十字會是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群眾組織,是政府在人道工作領域的助手。從調查結果看,盡管受訪者幾乎都聽說過紅十字會,但只有大約1/4的受訪者知道紅十字會的機構性質,對紅十字會的工作內容的了解程度也不令人滿意。人道不等同于慈善,紅十字會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慈善機構。一百多年以來,紅十字運動超越膚色、國別、意識形態、階級等障礙,匯集各種資源服務于處于危難的群體,維護人的生命、健康和尊嚴。這種人間“大愛”是紅十字獨特的文化和基因,并且其工作內容隨著實踐需要還在不斷豐富發展,需要全方位、多層次地引導公眾對紅十字會有更立體的認知,避免宣傳工作出現空洞化和泛化。
調查發現,參加公益類社團的學生人道主義知識知曉情況顯著好于未參加者,良好率高出20個百分點。通過個別訪談也了解到,除了校紅十字會,還有一些志愿服務團體也會不定期舉辦健康知識講座、培訓應急救護知識等,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人道素養。
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主旋律,有超過六成的被訪者認為國際人道法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但事實上戰爭并不會從此消失,人道法強調在武裝沖突期間保護人的生命和尊嚴的重要性,但在和平時期傳播國際人道法,是《日內瓦公約》及其他國際人道法條約規定的締約國的主要義務之一[2]。許多國家不但向政府官員、人道救援機構和人權機構、媒體人員、衛生人員和一般公眾提供國際人道法培訓,還將國際人道法納入中小學生必須學習的公民教育課程中。但在本次調查中關于國際人道法的適用對象和適用范圍,受訪者知曉率都不到50%。據了解,三所高校的校紅十字會也并未設立人道法宣傳的部門,由于缺乏師資和好的課程內容,也未開展過專門的培訓活動。
調查結果顯示,應急救護普及培訓覆蓋面比較廣,許多受訪者在中學階段就接觸過。但對于醫藥類院校大學生而言,在危機時候具有實際操作的技能也十分必要。據了解,學校所在的區一級紅十字會每年都會派應急救護骨干師資來學校開班授課,結課后頒發救護師證書。由于培訓人數有限,許多非醫學專業的同學并沒有機會參加培訓。此外,南京紅十字血液中心每年都會派獻血車進校園開展獻血活動,調查中發現不少受訪者并不知情,有獻血意愿也不知道怎么獻,如何把這部分志愿者群體吸納進來,同時在獻血活動中更好地宣傳人道知識和理念值得研究。
高校公益類社團是人道理念傳播和踐行的重要載體,要讓社團活動發揮影響力,離不開學校、教育主管部門和地方紅十字會等機構的指導和支持,以形成工作合力。學校應配備專業教師對社團活動的開展進行指導,發揮校園媒體的宣傳陣地作用,并在場地、經費等方面予以支持。教育主管部門應把人道教育作為大學生德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補充,設置選修學分,遴選人道教育實踐基地,并通過社團牽頭定期組織大學生參觀生命體驗館、特色紅十字社區建設,鼓勵他們參與社區活動并幫助易受損群體。各級地方紅十字要加強與高校的聯系,為高校培養骨干救護培訓師,讓大學生不出校園就能接受系統的救護培訓和考核。搭建各高校紅十字活動的交流平臺,通過知識競賽、辯論賽、訓練營等活動營造宣傳氛圍,發動高校青年志愿者參與各項志愿活動。
國際人道法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將人道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和公民責任感。然而由于缺乏師資和成熟的課程內容,人道法教育是目前人道理念培育和傳播的薄弱環節,《通知》中也明確把傳播中國紅十字會法和國際人道法作為大學階段學校紅十字會的重點工作。人道法師資來源可以考慮從大學思政課或國際法領域的教師中遴選,并由省級或市級紅十字會集中進行培訓。“探索人道法”項目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與中國紅十字總會合作為13—18周歲青少年設計的一項全球教育項目,可以以該課程內容為基礎,結合大學生的認知特點開發適合大學生群體的人道法課程。當然人道法的知識學習不是唯一目標,培養思辨能力,豐富情感體驗更為重要。要將人道理念融入學生認識中,要求授課教師真正用心去研究課程,更多采用互動式、情境模擬(如“瑞德十字”游戲)等教學方式[3]。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特別是身邊的感人事跡更能激發人們的同理心。對在應急救護、無償獻血、志愿服務等人道領域涌現出的先進個人和集體要加大宣傳力度,高校每年可以開展“人道之星”和優秀志愿組織的評選活動,并通過校園媒體廣泛宣傳;對于在人道領域品學兼優的先進個人設立專門的獎學金和助學金,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此外,當前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在大學生中普遍開展,但商業類項目一直是主流,可適當增加公益類項目的比重,對于好的公益項目可集中資源重點支持以加速孵化和落地。
互聯網具有傳播快、形式新、受眾廣的特點,青年大學生對于互聯網的使用頻率和接受度都比較高。除了在重要節假日和紀念日舉辦線下宣傳活動以外,應不斷探索借助互聯網創新人道傳播方式。目前許多高校紅十字會微信公眾號已成為校園傳遞紅十字信息、傳播人道理念的重要渠道,但總體而言存在信息量少、內容更新慢、閱讀量和影響力不足的問題。一方面要開辟專門的版塊系統宣傳紅十字文化,將同學們自己拍攝的優秀公益短片、微電影在平臺上展播;另一方面注意及時更新推送內容,不論是原創還是轉載,通過挖掘國內外熱門事件中的人道因素進行宣傳,讓受眾學會從人道的視角去關注時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人道情懷。
此外,大學生群體是志愿服務的重要依靠力量,把分散的人道資源集中起來并且靈活高效透明地運作,也離不開互聯網的應用。目前南京市紅十字會開發了無償獻血志愿者智慧管理平臺、“一鍵呼救”APP、“紅十字衣物捐贈”微信小程序等,在傳播人道理念的同時實現對人道資源的高效整合。在集合以上功能的基礎上,應進一步開發志愿者智慧管理綜合信息平臺。該平臺不單提供注冊登記、活動發布、在線培訓等服務,還能建立志愿服務考評體系,管理者可在線審核志愿者服務時間、星級晉級等情況,并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將志愿者的志愿服務時長轉化為今后可以享受的志愿服務。依托互聯網可以實現志愿者和志愿服務活動的精準化管理,同時提高了志愿服務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打造出互利共贏的人道事業發展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