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家口市政協

2021 年6 月18 日,張家口市政協調研組在下花園區龍興路社區調研網格化工作開展情況
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暨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應依托平安建設協調機制,對照中央、省、市有關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立足實際、對癥下藥,切實解決困擾張家口市網格工作提檔升級的現實問題,統籌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全覆蓋體系,夯實市域社會治理基層基礎,不斷提升張家口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能力和水平。
一、壓實工作責任,狠抓落地落實。進一步壓實縣(區)黨委政法委的牽頭抓總責任;壓實鄉鎮(街道)和職能部門直接責任,明確各自權責義務,建立社區網絡化治理清單和問題事件協調處理機制,有效整合“兩所一庭一中心”、行政執法隊伍力量等,優化工作流程,不斷提高常態化管理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壓實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的第一責任人責任,及時全面掌握基層網格實際情況,妥善處置網格責任事項。圍繞市委《關于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施意見》責任分工,建立完善組織領導、動員部署、宣傳培訓、責任分解、督辦落實、檢查考核、責任追究等嚴格落實主體責任的各項制度措施,強化工作責任落實、工作待遇落實、獎懲機制落實,確保網格服務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監督、有考核,切實解決思想認識不到位、政策措施吃不透、履行職責不徹底、相互推諉不擔責等問題,扎實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
二、保證工作覆蓋面,不斷加強基層網格員隊伍建設。一是建強隊伍。依托基層綜治中心(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全面落實社區“四級+五化”、農村“1+N”、駐街單位“專屬+包聯”等網格化管理模式。特別是新建小區、回遷安置住房、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等點位,要第一時間組建網格員隊伍,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吸納更多退休老干部、退伍軍人等有經驗、高素質的社會人才參與網格化工作,鼓勵在職領導干部參照扶貧駐村工作隊方式下沉到基層,規定服務時限,基層干部上派掛職鍛煉,保證網格化服務管理隊伍人力充足、質量過硬。二是提高待遇。逐步改善網格員待遇和賦予法律規范地位,保障合法權益,完善社保、醫保、帶薪休假等保障制度,確保網格員隊伍連續穩定。要從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顧專職網格員,監督落實發放小區(樓院)層級專職網格員固定補貼;積極探索兼職網格員減免物業費、減免暖氣費、免費體檢等切實可行的激勵措施;明確網格員職業定位,作為解決就業的新型職業加以推廣,制定資格認定、注冊審核等管理辦法,嚴格準入退出;新選聘網格員必須參加崗前培訓,重點加強法律法規、業務流程、協調處置、群眾工作等方面的培訓,重點抓好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綜合能力定期培訓。在人民調解員、“兩代表一委員”、村“兩委”干部的推薦選任,以及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招錄時,要為一線優秀網格員制定出臺優先推薦和錄用的優惠政策。
三、找準工作切入點,推動網格化服務管理上檔升級。一是做實基礎工作。推動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與同級綜治中心一體化運行,建立多網融合、一格多能的全科網格,實行部門管業務、街道管隊伍的雙重管理機制。構建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社會治理大聯動中心,定人定編,專人值守,融合政府服務熱線、“智慧城市”“雪亮工程”、應急指揮等平臺功能,推動社會治理實現深度融合、智能感知、聯動共治。二是突出重點領域。抓好基礎信息采集錄入,依托綜治9+X 信息系統,全面核查轄區人口重要數據,查漏補缺、動態更新,實現“人來登記、人去注銷”;抓好矛盾隱患排查處置,發現矛盾隱患第一時間予以處置;對于重大矛盾隱患,鄉鎮(街道)書記要親自協調解決。三是推進智能建設。強化市級“雪亮工程”實戰應用,進一步推進縣區“雪亮工程”項目建設,加快城鄉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聯網和功能升級。全面推進新建小區智慧安防建設,形成對小區的全天候、全時段感知,實現人過留影、車過留牌,變“人工值守巡查”為“自動監測預警”,提升社會風險防控和網格工作精細化水平。
四、整合基層治理資源,實現多元共治各方共享。一是優化基層治理平臺建設。加強對鄉鎮(街道)賦權賦能,推進執法權限和力量向基層延伸下沉。依法對鄉鎮(街道)下放一定的行政審批、綜合執法、統籌協調、應急處置權限。深化“兩所一庭一中心”聯調模式建設,推動落實“一村(社區)一警(輔警)”,夯實基層治理基礎。建立綜合行政執法服務平臺,加強(鄉鎮)街道對部門派駐機構的協調指揮權,統籌轄區內派駐機構和基層執法力量,實現職能綜合、力量融合,提高聯動性、增強戰斗力。二是推進基層信息共享工作。圍繞各個部門信息系統建設時間不同、技術標準不一,設計程序不同、保密要求不一的具體問題,認真調研分類,推進各類管理系統、軟件的對接整合,規范新建信息系統的功能定位與層級功能定位,逐步消除信息系統數據資源共享壁壘,有效發揮大數據作用,加強政府部門間的業務互動,解決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狀況,提升網格化管理的服務效率。三是完善基層多元共治格局。以深化網格化服務管理為載體,組織推動職能部門、群團組織、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各類志愿者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凝聚基層多元共治合力。重點督促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履行職責,依托網格化組織,積極吸納網格內具有較強參與意識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等居民群眾,為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出謀劃策。充分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作用,促進“三治融合”,加強源頭治理。加強網格化服務管理的法規制度保障,確保社會、群團、業委會、物委會、志愿者和居民群眾等多元主體參與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有法可依,保障其權利、義務和責任。
五、完善制度機制,為網格化服務管理提供保障。一是優化流程管理機制。建立“網格—社區(村)—鄉鎮(街道)—縣(區)—市”社會服務管理事項一體化運行機制,借鑒“五步閉環”矛盾隱患處置流程,完善“業務統一受理—項目分流移交—部門協調處置—全程跟蹤督辦—辦結回訪問效”鏈條式服務機制,實現“服務群眾一個系統、回應訴求一套人員、事情辦理一站分流”。二是完善管理制度體系。借鑒四川攀枝花等先進地市做法,從網格劃分、網格職責、運轉機制、各級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的組織架構、職能職責、指揮管理體系,以及網格長、專兼職網格員選配任用、考核獎懲和保障機制等方面成功經驗,進一步規范網格化服務管理的機構設置、職責劃分,加快建設基層網格化服務管理指揮體系,完善對網格化工作管理評價體系建設和管理考核制度,建立各級財政網格化專項經費制度,推動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三是建立工作監督考核機制。將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納入全市督查范圍,納入全市領導干部年度考核和干部績效管理考核目標體系,納入平安建設考核評價體系,并視情加大考核權重,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建立居民滿意度調查和反饋機制,通過政務網、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公開各種問題事件的處置過程、處置結果,形成一個接受公眾咨詢投訴、部門答復、問題解決、反饋結果的閉環式工作流程,并對所有工作環節進行監督評估,確保網格化服務管理優質高效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