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1+X”證書制度的意義以及財經領域智能技術應用發展的意義,針對高職財經專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智能財經背景下基于“1+X”證書制度的財經類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策略:重新制訂智能財經背景下財經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以理論知識和職業能力為核心構架;加強校企合作,積極推進課證融通;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保障機制,促進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1+X”證書 財經專業 職業能力 保障機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7-0034-03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在人類社會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智能財經打破了人們對傳統財經專業人才的認識,也對其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1+X”證書是教育部職教改革的重要舉措,通過“X”證書可以將智能化引入學校,財經專業人才在掌握傳統的財經技能外,還需要掌握智能化的財經軟件應用。
2019年1月,教育部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了“1+X”證書制度,這是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方向。“1+X”證書制度將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結合,共同形成現代職業教育新體系,二者互相融通。“1+X”證書制度將職業技能培訓融入學校教育活動中,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社會所需要的職業技能,為企業培養專業化人才,有效緩解社會的結構性失業。
一、意義
(一)“1+X”證書制度有效促進產教融合
“1”是指學歷證書,由教育部頒發;“X”是由企業根據社會需求開發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因此,“1+X”證書制度把企業引入學校,促進了學校和企業的緊密聯系,二者共同合作,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學校在完成學歷教育的基礎上,推進專業技能培養符合社會現實的需要,把專業課程和技能要求進行有機結合,有效促進產教融合。
(二)“1+X”證書制度有效促進中高本教育銜接
中職、高職、本科教育普遍存在招生專業不一致、目標培養不統一的問題。不同層次的課程設置不一致,課程體系也不系統和規范。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高職和本科教育很難做到無縫銜接。企業開發的“X”證書,一般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這三個等級,可以將這三個等級相對應地引入中職、高職和本科各層次教育,進而形成一種漸進式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1+X”證書制度在學歷教育的基礎上,通過把職業等級證書融入各教育層次,使各個層次教育有機結合,有效促進中職、高職、本科銜接,使中職、高職、本科學生能夠順暢完成職業教育。
(三)“1+X”證書制度有利于學分銀行建設
“X”證書是企業根據社會所需而設,能夠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掌握相應崗位的技能要求,促進學生就業和緩解社會結構性失業。一方面,學生可以根據未來工作的需要,選擇考相應的“X”證書;另一方面,職業學校可以根據專業的培養目標,引入相應的“X”證書。為了促進學生積極參加證書的培訓和考核,可以建立學分銀行,并且將學分銀行跟學生的畢業進行直接掛鉤。學分銀行可以根據學生所獲得的證書進行學分的折算,比如財經類學生通過大數據財務分析師初級能得到2個學分,通過中級則能得到4個學分。“X”證書制度對學分銀行的建立提供了有效途徑,促進了職業院校的發展。
二、問題
(一)專業培養目標不明,中職、高職、本科教育銜接不暢
主要表現在專業課程理論與實踐沒有緊密相結,理論占主導,實踐占次要,實際問題的解決缺乏邏輯性,專業課程的理論性特點仍然比較強,與實踐指導理論的職業教育理念還存在較大差距。高職財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定位和中職學校沒有太大的區分,導致課程設置重復,沒有形成一個漸進式的銜接模式,與本科教育的銜接更是存在問題。以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生在中職學習“金融學基礎”“基礎會計”“商業銀行綜合柜臺業務”等課程,到了高職仍然在學。中職、高職、本科學科存在重復設置,在學科教育上沒有形成一個漸進式的教育模式,導致學生厭學,知識得不到提升。歸根到底是專業培養在各個層次不明確,專業定位不精準,導致中職、高職、本科不能形成漸進式的銜接。
(二)學生職業技能訓練單一
以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金融系和會計系的學生無論是中職還是高職,所掌握的技能幾乎是一樣,比如五筆輸入法、傳票、銀行柜面業務與點鈔,職業技能簡單,沒有新的突破,導致學生厭倦技能學習。理論知識與技能沒有實現有效融合和銜接,沒有將理論知識轉成職業能力,與社會所需的綜合性職業技能存在很大差距。
總體來看,現在的財經專業人才所掌握的職業技能還是停留在傳統技能,也就是人工操作比較多,智能化知識幾乎沒有引入人才培養中。據已開發的兩個財經類“X”證書來看,都是要求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掌握復雜和多樣的計算機技能知識。中聯集團開發的智能財稅,把制作票據、會計做賬和申報納稅形成一體,需要學生不僅掌握專業知識,還需要掌握綜合的計算機知識;北京首冠教育集團開發的大數據財務分析師,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財務相關的知識,還需要掌握計算機和數據加工、數據分析的全方位的知識。總之,現在職業院校財經專業學生職業技能仍比較傳統和單一,不適應社會智能化的要求。
(三)課程設置與智能財經發展趨勢不一致
現在職業學校依然將銀行綜合業務知識、基礎會計、財務分析、稅收、統計學等作為財經專業主要教學內容,與智能財經技術沒有有效融合,沒有將智能財經引入新的課程體系和課程模塊。比如由首冠集團開發的大數據財務分析師和中聯集團開發的智能財稅,學生在培訓考核此類證書時感覺很難,主要原因是他們所學的理論課知識不能與智能化相結合。智能化財經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掌握計算機應用知識,能夠具有分析計算機數據指標的能力。
智能財經即計算機在財經領域的使用,現代的財經業務操作替代傳統的操作方式,智能財經的一個關鍵作用就是使財經工作變得更高效和高質量。“X”證書則是智能財經的一個重要應用,通過讓學生考取“X”證書來培養智能財經技術人員。但是通過以上存在的問題來看,智能財經要在財經領域不斷發展和深入,職業學校必須要進行相應的改革,使財經專業人才能夠在校就具備智能財經技術,促進財經專業人才的就業,解決社會的結構性失業問題。
三、策略
(一)重新制訂智能財經背景下財經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以財經領域的智能化發展趨勢為背景,結合社會對財經人才的需求進行調研和需求預測,職業院校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所需求的職業能力相適應。人才培養整體目標是“社會環境、行業標準、企業要求、不同專業崗位設置要求、人才培養目標與定位、專業適用和課程設置”。以教育部制定的財經專業教學標準為主導,結合教育部已發布的“大數據財務分析師”和“智能財稅”兩個“X”證書作為指導依據,融合財務分析、基礎會計、票據知識和統計學,形成融合智能財經技術的財務人才培養體系。
(二)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以理論知識和職業能力為核心構架
智能財經技術是多門學科交融的技術集合,如財務分析、基礎會計、稅收理論與實務和統計學等,簡單重復的工作慢慢地由計算機技術來替代,人逐漸成為財務問題的規劃者和決策者,不再是傳統的操作者和執行者。在智能財經的背景下人才不僅需要掌握理論知識,還需要掌握計算機知識。將專業知識與計算機應用結合在一起,確保數據加工、分析與決策過程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職業能力是指與職位或工作崗位相關的能力,它包括崗位所必需的理論知識、職業技能和分析能力等。由于智能財經技術的復雜性和交融性,智能財經領域需要財經人才具備綜合的知識,才能在相應的環境下進行職業活動和完成職業任務。
理論知識的掌握、職業能力的形成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人才培養的目標,三者是一個有機統一體,相互促進和相互影響。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積累,有助于職業能力的形成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同時,職業能力的形成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又能夠使人獲得更多的理論知識,有利于知識結構的不斷優化,促進能力和素質的不斷提升。因此,在構建課程體系時知識、能力和素養都要考慮,缺一不可,不能在課程模塊只重知識而不重能力和素質,課程模塊的設計應該將知識、能力和素質融合在一起。
課程體系中,專業知識是能力和素質形成的基礎,項目或課程模塊中不僅要有專業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具備必要的職業能力。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數據加工與分析、計算機操作的綜合應用能力,并將二者有機結合形成財經領域的智能化數據加工與財務分析能力。在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中,始終堅持基礎知識與職業能力的培養,形成“專業知識—職業能力—素質”為一體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三)加強校企合作,積極推進課證融通
課證融通指將專業課程與“X”證書的職業技能要求相結合,形成新的課程教學,即教學內容與“X”證書的職業能力需要相結合。新的教學內容與模塊不僅融入數據加工、財務分析和基礎會計等內容,也要融入計算機技術、可視化作圖等內容,即數據加工、財務分析、基礎會計與信息化技術進行有機整合。
開發基于大數據財務分析、智能財稅等“X”證書職業要求的課程內容和教學項目,把職業標準中要求的技能和知識相結合,引入新的課程內容和教學項目中,形成基于職業要求的教學項目和課程模塊。也可以將智能化的職業能力與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環節相結合,掌握智能化職業能力的學生可以到校企合作的企業中實習,把在校掌握的能力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夠激發學生獲證的積極性。學生通過在企業實習,將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相結合,形成基于智能技術的數據加工及財務分析等職業能力,滿足企業相應崗位的職業能力需求。
(四)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保障機制,促進人才的培養
1.企業、“X”證書開發單位與學校相互配合
現階段,許多職業院校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校企合作機制,學生所掌握技能與社會需求沒有完全適應,使社會出現結構性失業問題。“1+X”證書制度的實施可以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企業可以開發所需要的“X”證書,并由企業進行考核和頒證,學生獲得“X”證書便可以得到該企業的認可。職業院校推行“1+X”證書制度,一定要與企業形成協同育人的機制:一是與企業合作,共同開發企業所需的“X”證書。學校設置職業標準的課程內容,實現課程與職業標準相結合,使人才的供給與需求相適應,課程內容隨著“X”證書的職業標準而變化。二是學校和企業共同建立學生實訓和實習平臺與基地,使學生能學以致用。學校進行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企業進行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提高校企合作資源的有效性、優化使用校企資源,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三是建立優質的“X”證書培訓師資團隊。建立學校教師參與“X”證書培訓的獎勵機制,鼓勵學校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同時,可以讓企業的技術人員充當兼職培訓講師。學校和企業教師相互溝通和學習、共同提高,才能保障優質高效的教學實施,培養企業所需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2.建立學徒制和訂單班的人才培養模式
由于智能財經技術存在多學科的交融性,該領域的職業能力表現非常復雜,需要財經人員掌握多維度的技術知識。其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和模仿來獲得技術知識。所以,學生與教師建立長期穩固的師徒關系,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學習和模仿,獲得師傅的技能知識。
現代學徒制與傳統學徒制不同,傳統學徒制只是簡單的模仿,而現代學徒制引入現代教育理念,將傳授知識、技能和方法融為一體,實現知識和技能的相結合。訂單班是按照企業的要求進行人才培養,與現代學徒制不同的是訂單班的教學大多由學校教師進行。現代學徒制和訂單班的人才培養標準都是依據企業的要求,這兩種人才培養模式都促進了校企合作,以培養社會實際所學人才為導向,越來越成為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式。
大數據時代,智能財經的發展是大勢所趨,現代職業學校的財經專業人才培養面臨著新的諸多挑戰。“1+X”證書制度促進了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是加強校企合作、促進產教融合的催化劑。智能財經在財經領域的應用給現代財經專業的學生提出了新的挑戰,對他們綜合素質的要求更高。總之,智能財經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促進現代財經技術應用行業培養出高素質和高水平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在“1+X”證書制度背景下要求職業學校的財經專業進行人才培養改革,在培養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設置明確的專業培養目標,進行精準的專業定位,加強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和社會協同育人的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徐國慶,石偉平.中高職銜接的課程論研究[J].教育研究,2012(5).
[2]顧曉濱,劉曉棠.對“1+X證書制度”的思考與建議[J].對外經貿,2019(3).
[3]孫善學.對1+X證書制度的幾點認識[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7).
[4]柳燕君.構建“能力遞進、縱橫拓展、模塊化設置”的中高職課程銜接模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7).
注:2021年廣西中青年課題“1+X證書制度下促進廣西財經類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研究”(2021KY1496)
【作者簡介】鄧梅梅(1983— ),女,桂林人,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與研究。
(責編 黃桂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