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佳欣
摘要:運算能力是高中生在數學學習中必須具備的能力,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可以從培養學生的運算習慣,夯實學生的運算基礎知識入手。另外,在學生具備基本運算能力的前提下,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運算訓練,提升運算速度,進行解題時,也要借助解題思路的簡化,去減輕運算壓力。
關鍵詞:高中生;運算能力;運算習慣;基礎知識;解題思路
引言:
數學學科是高中的主要學科之一,學生要學好高中數學,就必須從空間思維、邏輯推理、運算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提升。其中,運算能力最為基礎,也是支撐數學知識的基礎,掌握了運算能力,學生就能夠順利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問題。
一、養成好的運算習慣
“細節決定成敗”,數學運算中,學生的運算習慣對最終的學習成果起到直接影響作用。在高中數學教育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耐心、細心的習慣,在運算過程中,避免因為粗心大意而導致滿盤皆輸。部分應用題中,運算步驟正確能給予過程分,但當結果錯誤時,即便其他步驟全部正確,得分率也不會超過50%。還有部分題目中,學生在審題時就搞錯了有效條件,從運算式開始就是錯誤的,過程再用心,最終也是無用功。還有的學生,審題時看錯數字,也屬于低級錯誤。另外,好的運算習慣還包括運算檢查。在完成運算以后,如果學生有足夠的耐心與細心進行反復驗算,檢查過程和結果,也能避免大多數錯誤。比如在解答數列題時,學生要分析數列中的規律,就必須對整個數列的數字有完整的認識,漏掉任何一個數字都會影響對數列的判斷。數列1、2、4、9......中,學生忽略9,就會對數列產生錯誤判斷,后續的每個數字排列也就出現了誤差。好的運算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對學生反復強調,多番提醒,同時借助有效的制度去敦促學生主動改變。
二、夯實運算基礎知識
運算能力的提高,以運算公式為技術支撐,所以教師要夯實學生的運算基礎知識。在教學中,涉及到運算原理時,要反復講,讓學生理解透徹,涉及到運算公式時,要讓學生深刻記憶,就算是死記硬背也一定要記住,在記住的基礎上理解公式的意思。比如與導數有關的題目中,學生首先要懂得導數的概念,對導數有了解才知道導數公式中f、x、y分別表達什么意思。在理解導數概念,以及對公式的每個部分的含義有所了解的基礎上,再背誦公式。在運算中,學生見到導數式子時就能夠認識并順利展開運算。在教學運算原理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與微課手段來輔助教學,通過構建具體應用情境,以及進行圖形展示來幫助學生理解運算原理。運算式子的記憶則可以借助語文默寫的手段去考查,比如教師說由1、2、f、x組成的導數式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組合成基本導數形式,教師說導數運算法則,則學生默寫運算法則......高中導數一共有八大公式,導數之間根據加減乘除四種運算又有不同的運算法則,這些都是學生需要掌握扎實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學生默寫的內容是否全面判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
三、簡化解題策略,減輕運算壓力
數學題一定會考查到數學運算,高中數學題中的運算更為復雜。因此,高中數學的運算與解題思路通常是緊密聯系的。思維靈活的學生,會尋找到便捷的解題方式,列出的運算式子也比較簡單,反之則運算式子較為復雜。所以,提升學生運算能力的教學中,教師也要從解題思路入手,通過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促進學生轉變解題思路,發現更多簡單的解題步驟,運算壓力也會大大減輕,運算效率也就獲得了提升。比如雞兔同籠問題在古代就屬于難題,因為他們不會運用未知數與方程的知識去解題,依靠加減運算計算量就特別大。數列有關的題目中,涉及到計算數列之和時,學生如果直接疊加計算難度就會加大,而掌握簡便算法就會更簡答。解題策略的簡化是從根本上降低運算難度,讓運算效率更高。
四、加強運算訓練,提升運算速度
熟能生巧,運算速度也是運算能力的一部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大量運算訓練,進行專項計算比賽,考查學生對運算公式的運用,以及運算習慣的養成。運算訓練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直接出計算題,以各類計算混合內容為主,讓學生對所有計算題進行統一練習。比如把數列、導數、三角函數、方程等的計算題集合到一起,給學生訓練,學生只需要套用公式,仔細運算,認真檢查即可獲得好成績。另一種是以某一類計算題為主,訓練學生對與此類計算題有關的運算能力。比如針對數列的運算訓練,其中可以包括不同數列形式的求和計算,求數列中某一個數的計算,還可以包含數列的應用,綜合考查學生的解題思路與計算能力。前者適合用于基礎考查,后者適合用于對某一類知識的深度考查。
結語:
綜上,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與日常習慣、基礎知識、實踐訓練、思維發展等有關,這些都是教學中比較常見的內容,教師只要稍加重視,制定一套科學的運算能力提升計劃,就能實現學生運算能力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張麗惠.提升高中生運算能力的教學實踐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1(27):69-70.
[2]趙玉娟.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高中數學排列組合解題研究[J].求學,2021(36):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