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朝鮮時代,作為為士大夫及其家屬集團的兩班集團,形成了新的特權階層。“在地兩班于16世紀時走出京城返回農村,并構筑了自己的永久世居地和文化根基。”柳希春的《眉巖日記》真實記敘了朝鮮王朝時期兩班貴族的精神生活、社會、經濟、文化、風俗等。本文從《眉巖日記》中初步探索16世紀朝鮮半島鄉村社會的發展狀況和地方統治形式,尋找地方兩班階層在維系朝鮮王朝統治中的歷史地位與作用。
關鍵詞:朝鮮地方兩班;鄉村社會;地方統治;柳希春;《眉巖日記》
“兩班”是古代高麗和朝鮮的貴族階級,起源于高麗,發展于朝鮮王朝時期,初為文武百官的總稱,后演變為與常民、賤民對立的地主階級的代稱。身為兩班的士大夫階層具有極強的世襲色彩,占有土地,免納賦稅,享有各種特權,主宰著朝鮮社會的發展。
柳希春是朝鮮王朝宣祖時期的學者,其所作《眉巖日記》具有較高價值的歷史資料,此書是朝鮮時代規模最大的個人日記,不僅記載了作者的日常生活,而且如實地記敘了16世紀朝鮮兩班社會體制下的鄉村社會和地方統治。
一、地方社會的鄉村自治組織:留鄉所和京在所
16世紀是朝鮮王朝兩班貴族階層的世紀,士林派的地方兩班不僅進入中央政界,在地方,以“鄉案”為核心的統治體制也得以確立,“鄉案”是居住在當地的兩班貴族,在鄉案名單錄入的過程中會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柳希春的籍貫并非潭陽,但是他在潭陽居留期間得到朝廷重用,并且柳希春的親家宋氏在當地權勢顯赫,所以他最終被錄入潭陽鄉案。在鄉案登記的兩班人員會定期舉行聚會,稱為“鄉會”。《眉巖日記》中也記載,柳希春在潭陽居留時,被任命為弘文館副提學,潭陽兩班為此而舉行了慶祝鄉會。
鄉會的目的不僅是炫耀地方兩班的友誼和勢力,更重要的是選拔“留鄉所”的管理者,這意味著“在地兩班”組織成為了地方統治體制的一部分。留鄉所是輔佐邑的長官的機關,其地位僅次于守令,又被稱為“二官”,具有準公職的性質。隨著留鄉所的常設化,其實際管理也轉移到由兩班來負責,鄉吏淪為具體事務執行人,延至16世紀,朝鮮基本確立了以兩班為中心的地方管理體制。
留鄉所的首領——“座首”由鄉會選出,鄉會在選舉座首時,會向在京的鄉案登入者征詢意見,《眉巖日記》記載,潭陽鄉會曾就座首人選之事,征求京官柳希春的意見,而柳希春的親家宋廷水曾歷任潭陽鄉會的別監、座首,宋廷水兄長宋廷老的女婿李蘅也做過鄉會的座首,可見柳希春家族在鄉會影響力之大。
京在所是各邑與京城密切聯系的機構,負責地方與京城之間的聯絡。京在所的負責人“座首”本應在邑內居住者中選出,但柳希春所在的時期,戶籍在地方,居住在京城者也能當選。京在所座首的任命權也是鄉案登入者賦予的。因此16世紀,朝鮮中央和地方之間的溝通順暢,“鄉班”一方面通過士林派,影響中央政界;另一方面因曾在京城履職經歷,鞏固其在地方的統治地位。
二、兩班與半島的土地開發
十六世紀的“在地兩班”廣泛使用奴婢,關心對農業技術的發展和農地的開發利用,特別是半島南部的全羅、慶尚兩道的土地開發顯著。《眉巖日記》中也記載了柳希春的故鄉海南郡有大規模的圍海造田。朝鮮半島西海岸的間灣潮汐落差非常大,19世紀后期歐美國家到朝鮮通商的船舶就曾受到嚴重困擾。從《眉巖日記》中得知,當時海南的地方勢力家族進行大規模的圍墾,被動員的勞力雖然是良人身份,但大多數由于家境貧寒,經常受到奴婢一般的待遇。而柳希春既不隱匿良人,使喚奴婢,更未有圍海造田之事,因而得到海南縣官員的高度評價。
柳希春在《眉巖日記》中敘述全羅道地區農業狀況,在全羅道,直播法還是主流,農業發展主要靠耕地面積的擴大,從濟州島進入全羅道的名為“查山稻”的品種比以往的水稻多收獲兩倍。《眉巖日記》1574年的條文中記載:儒生高尚顏撰寫了名為《農家月令》的農書,詳細說明了水稻栽培方法——移秧法。在雨量不穩定的朝鮮,水稻種植的主流不是插秧,而是直接在農田播種的“直播法”,當時的慶尚道地方已經開始普及移秧法,由此可見16世紀的朝鮮農村在兩班的影響下得以開發和發展。
三、兩班經濟實力
朝鮮著名的實學家丁若鏞在《牧民心書》中也指出國家所倚者士族,士族所依者奴婢,奴婢之法不能輕易改變。可見“兩班”的經濟基礎大體上是以土地和奴婢的勞動為核心。日記中記載柳希春夫婦在潭陽擁有7石9畝的稻田和1石18畝的旱田。朝鮮一石為20畝,15—20畝為1公頃,因此,柳希春夫婦此時在潭陽擁有相當于9-12公頃的農田。柳希春還擁有多達一百多名的奴婢,并且潭陽地方官對柳希春的新建住宅提供人力,可見家中勞力無憂。
柳希春官至從二品,年祿是大米49石、大麥2石、大豆17石、小麥8石、棉布14匹、楮貨8張。雖然僅憑俸祿,朝鮮官僚難以斂財,但是作為高級官僚的柳希春還有很多正式和非正式的收入來源,據《眉巖日記》,柳希春從同事、官僚、親戚、弟子、熟人那里收到了很多禮物,十年之中他收到禮物2855次,平均每月42次,有大米186石5斗2升、棉布49匹40尺,這些遠遠超出當時的俸祿和他自己的土地收成。
李氏朝鮮“16世紀的貨幣經濟也不很發達,至17世紀中葉,土地買賣的支付手段還只是棉布和米。”當時的像柳希春這樣的新興兩班,他們的生活都是實物經濟,積累財產的方法只能是投資土地,即使獲得大量贈品,也只能馬上消費。
結語
朝鮮時期的邑治是地方官和鄉吏共同治理地方社會的統治中心,也是各種身份階層居住地。由于在地兩班是扎根于地方、生活于庶民中間的指導者,“朝鮮王朝的這些在地兩班卻自覺地回到農村,世世代代定居一所而形成同族集落”,他們的這種生活方式也直接影響了朝鮮王朝的基層社會,使兩班的生活方式成為全社會爭相效仿的生活方式,進而成為朝鮮王朝穩定的社會體制基礎。
16世紀朝鮮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個角落,尤其是廣大的地方鄉村社會,實際的管理權在兩班手中,因此16世紀的朝鮮被稱為“兩班的世紀”并不為過。
參考文獻:
[1]潘暢和,論古代朝鮮的“兩班”及其文化特點[J],東疆學刊,2010年第26卷第3期.
[2][日]宮山鳥博史.兩班[M].盧永九譯.首爾:(株)圖書出版,江,2006年版.
[3]潘暢和,論儒家文化對古代朝鮮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影響,東疆學刊,2009年第26卷第2期.
作者簡介:張陽(1979.11-),安徽安慶人,碩士,韓國全州大學中韓古典文化系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中國古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