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
(哈爾濱師范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詩的語言,這種詩的語言以人聲發出的或特殊的人造工具所產生的一定的特殊音響,作為自己的手段。”歌唱演員看起來只需要完成重現和表達的任務,把作曲家的創作成果及創作意圖認真、準確地表現出來,但如果只是將樂譜上的所有音樂符號表現出來,那么就缺少了聲樂作品所需要表現出的靈動性;即便作曲家已經盡可能地標記出所有歌唱演員應該處理的地方,可是不論怎樣,都不可能把音樂作品想表達的一切都容納進去。因此,如果說作曲家締造了音樂的軀體,節奏是音樂的靈魂,那表演者則是真正地賦予了音樂鮮活的生命。每一首聲樂作品都是當時時代風格的反映,作曲家在每首聲樂作品中都賦予了自己的創作意圖、創作思維、創作情感,如果缺少了表演者的重現,那這些都只會體現在樂譜上。樂譜由音符組成,而音符只是沒有生命的存在體,要想給音符注入生命使樂譜更加活靈活現,就需要歌唱演員的介入,從而使作品得到更加完美的體現。
聲樂教育家周小燕曾指出,“學習聲樂者還有一項較器樂演奏者更為艱巨復雜的工作,必須在學習過程中完成——‘鑄造’自己的樂器。”聲樂學習將是一條艱苦的道路。意大利米蘭斯卡拉歌劇院聲樂教師巴拉也認為,聲樂學習的頭兩年應完全用于調整“歌唱樂器”,然后是研究歌唱技巧——各種控制聲音的形式,最后是風格。
那么美聲歌唱演員究竟需要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經過專業訓練的歌唱演員有著高超的技術,其精湛的表演往往能使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不會看樂譜的人也能感受音樂帶來的心靈震撼,從而推動音樂更加普及化,讓不會唱歌不懂唱歌的人也能徜徉在音樂的海洋中。
首先,優秀的歌者通常有一雙靈敏的耳朵和超強的記憶力。敏銳的聽力幫助歌者聽辨自己聲音的準確性,也是分辨自己演唱方法正確與否的重要條件。而記憶力則是幫助歌者在腦海里儲存音的音高和振動頻率,從而使其能準確地唱出每個音。通常在學習聲樂時視唱練耳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這看似是只需要大量練習就可以完成的簡單任務,但也需要耳朵和記憶力的配合,不然練上幾千遍也是無濟于事。
其次就是需要科學的歌唱方法,發聲方法關系到歌唱演員演唱的成功與否;發聲方法的選擇、氣息的控制、咬字吐字和共鳴腔的運用等都是一名優秀的歌唱演員必須具備的專業技能。聲樂教育家金鐵霖指出,“聲音是唱歌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其中要先講共性,才講個性。”這里的“共性”實際就是指聲樂技巧。“好的嗓子”往往不多見,更多地需要后天科學方法指導下的勤學苦練,科學的發聲方法往往以自然為主,保持積極放松的狀態(積極是心理的積極,放松是口腔后咽壁的放松)。歌唱的正確姿勢是雙手自然下垂,兩肩自然打開,兩腳平行與肩同寬或者一前一后,臀部收緊,下巴收回來,適度抬起胸部,目視前方,頭頂感覺有一根繩子拽著,面部保持微笑。氣息的控制也是至關重要的,西洋唱法理論中曾提到“歌唱的藝術,是呼吸的藝術”,聲樂中的呼吸應當區別于生活中的呼吸,聲樂中的呼吸應該更加深邃,用深呼吸,吸到小腹使橫膈膜自然下降,聲帶摩擦讓聲音非常自然、舒服地流淌出來。
隨著熟練程度的提升,美聲歌唱演員會更為熟練地控制氣息的走向,也會根據作品的不同和個人情況改變呼吸的方法,如:胸式呼吸(簡單理解為狗喘氣式呼吸)適合于換氣口比較短并且節奏速度比較快的聲樂作品;腹式呼吸(簡單理解為聞味道式呼吸)適合于換氣口比較長或者前奏、間奏比較長的聲樂作品;胸腹式呼吸(簡單理解為口鼻同時呼吸)有力度、有彈性,并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這種呼吸方法,不僅能使歌者的聲音圓潤、響亮,而且能避免過強的氣息沖擊聲帶,對嗓子的保護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生活中,大多數人的說話方式都是錯誤的,往往都是松松垮垮的,吐字也不清晰,無論是唱歌還是說話,咬字時都應該咬在嘴唇、牙齒、舌尖上,像嚼膠皮糖的感覺,嘴皮子用力,使字更加清晰,而不是模糊的感覺。許多歌者為了提升自己咬字的清晰度以及加強對氣息的控制,選擇苦練繞口令,或者叼著筷子、牙簽念文章,這對美聲歌唱演員在演繹作品時對人物的塑造有很大的幫助。在吐字清晰、聲音集中的基礎上,為了使聲音更加圓潤而富有力量,讓聲音能傳得更遠,歌者會在聲音中加入共鳴,所謂共鳴腔是頭腔、口腔、胸腔等,要使聲音更加富有戲劇性、更加飽滿,共鳴是少不了的。中音時為了使聲音更加富有色彩,沒有停滯的感覺,而能自然地流動,歌唱演員需要加上共鳴;高音時為了不讓聲音太尖銳、干澀,使聲音更加圓潤、舒展,歌唱演員需要加上共鳴;低音時為了使聲音靈活、靈動,不干癟、蒼白,歌唱演員也需要加上共鳴。所以說,歌曲精湛的演繹是離不開共鳴的。
卡雷拉斯曾說,歌唱首先開始于他的心,他的心靈告訴他要表現什么、感受什么,他的思想指導他該用什么速度什么技巧。從中,我們可以發現聲樂表演是一種可以豐富情感體驗的項目,作為一名優秀的歌唱演員,不僅要具備良好的生理素質以適應表演技能的需要,還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即使在臺下經過上千次的練習,在舞臺上發揮不出來,都相當于做了無用功,歌唱演員的根本目的不是炫耀技巧和孤芳自賞,而是要將真善美傳達給觀眾。上臺前的緊張和怯場是演員具有的普遍現象,著名的男高音帕瓦羅蒂先生也會在上臺演出時因為焦慮和緊張選擇拿著一塊白色的手帕,一是可以緩解過度緊張的情緒,二是可以擦掉因為太緊張而流出的汗水。優秀的歌唱演員往往具有比普通人更強大的心理素質和抗打擊能力,在舞臺上什么事情都可能發生,而優秀的演員就需要迅速地反應并調整自己的狀態。想要在舞臺上成功地表演,臺下的勤學苦練是前提條件,也就是俗話說的“藝高人膽大”,只有牢牢地掌握了樂譜上的東西,才能更加有信心和把握,然后才可以全神貫注地對作品進行表演與再創造。
歌唱演員在登上舞臺時往往會面臨緊張這個問題,有的演員是上臺之前緊張,腦子里出現了很多不好的心理暗示,比如:忘詞了怎么辦,上臺時摔倒了怎么辦等等,這就給演員的正常發揮造成了很大的阻礙;有的演員是上臺之前不覺得緊張,站到舞臺上之后才感覺緊張,導致心理壓力加大,感覺心怦怦跳,身體不受控制,或者感覺伴奏已經開始了但是張不開嘴,又或者大腦一片空白什么也不記得。面對種種問題,應該保持冷靜,只有精神先放松了,歌聲才能更加自然、曼妙。首先要熟悉譜面,歌詞爛熟于心,這樣才能在舞臺上只關注表演的質量和情感的流露,而不是還在想下一句是什么詞,以及這個地方是否該吸氣,聲音是否應該再往頭腔放一放等技能技巧方面的問題。
其次要給自己足夠的信心,上臺時緊張往往是因為演員內心的悲觀情緒,當你站在舞臺上時,你已經戰勝了自己,你已經是最好的了,只需要把平時的水平展現給觀眾就行了,不要有過多的想法,只要把這次舞臺當成千百次練習中的一次就好了。而面對眾多評委或觀眾會感到恐懼與緊張,就需要通過多次的實踐來克服這個問題,多去歷練自己,哪怕沒有發揮好也會增加舞臺的實踐經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自己不再出現類似的錯誤。當你真正熟悉舞臺上的感覺,并且享受觀眾欣賞你所展示的舞臺表演的時候,那么你的每一次表演就只是展示你的特長的演出,要使自己平靜下來,不要焦慮或恐懼,把自己融入歌曲情境和角色中去,給觀眾講述一段動人的故事,這樣緊張就不會成為表演中的阻礙。
著名音樂教育家沈湘曾指出:“歌唱者要善于感受、體驗歌曲的情感,領悟其內涵,用歌唱技能、技巧把它表現出來,這是使歌唱富有藝術表現力的非常重要的方面。”音樂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生活的體驗。真正的藝術家,需要高超的技藝、深刻的思想與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良好的藝術修養,作為一名專業的美聲歌唱演員,不能一味地追求歌唱水平而忽視基本素質的提高,沒有積極的人生感悟和深厚的文化修養,即使功成名就也是空中樓閣。生活是一本很好的教科書,歌者在成長過程中必然伴隨著深刻的體驗和豐富的生活經驗,隨著經歷的增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人的一生中酸甜苦辣也都會去經歷,會有許多時候是不愉快的,有時很頹廢,有時遇到瓶頸就會想放棄,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正確的人生觀來指引自己走向光明,當我們不再彷徨時就會有很多的感悟。而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觀點都是不同的,這就是人們說的“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不同的觀點跟不同的人生閱歷,使每個歌唱演員塑造出的人物都有所不同,哪怕是同一部歌劇的同一人物,也會因為演員的不同,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聽體驗。而這些豐富的人生閱歷跟不同的心路歷程往往能成為歌者寶貴的精神積淀和藝術財富。
瓦爾特曾經說過:“演奏家的藝術處理和見解越高,他就能更大程度地傳達該作品。”當代著名指揮家阿巴多在談到這一問題時說:“我認為了解音樂、繪畫和文學的各個方面是很重要的。”一部音樂作品蘊含了作曲家豐富的內心情感,只有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才會在表演時更加具有表現力,更加深入人心,使表演能敲擊聽眾的內心。在舞臺上,歌唱演員需要將自己代入人物,塑造一個活靈活現的人物,而不是讓他們只存在于紙上,這就要使自己先身臨其境,自己先要相信自己就是“那個他”,這不光能帶動聽眾的熱情,從而使演出更加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也能使歌者忘卻自己是一名演員,更加投入到人物中去,并產生意想不到的舞臺效果。
歌唱演員從上臺直到謝幕走下舞臺才算是結束了一次演出,而這些細小的地方往往會被人忽視,即使演員完美地演繹了作品,但謝幕時不恰當的動作和表情也會使觀眾對演出甚至演員產生厭煩心理;有些演員往往過于想表達內心的激動,或者是因為演出而太過興奮,這種心理雖然是想使作品更好地展示在觀眾面前,但是往往會產生反作用,使表演大打折扣。好的演員會適當地調節舞臺的氣氛,在表演過程中,應抓住情節的醞釀、發生、發展,矛盾沖突的爆發,高潮的到來,以及尾聲和結局幾個重要的關鍵點,給觀眾營造出一種雖然在表演中但是不失真的感覺,讓觀眾能體會到作品要表達的情感,或幸福或悲傷,體會到人物的心境變化,或憂愁或憤怒,這就需要演員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給觀眾一種恰到好處的感覺。
上臺和下臺的姿勢也需要注意,也需要多次的訓練和練習,走上舞臺時不要低頭,身體不要僵硬,步伐不要太小也不要過大,上臺的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過慢,要抬頭挺胸目視前方,手臂自然下垂,步伐與速度適當,面帶微笑,給人從容優雅的感覺;在舞臺上盡量不要有太多的動作,除非是角色需要,如果動作過多會給觀眾一種眼花繚亂的感覺,更有喧賓奪主的嫌疑;而謝幕時不論觀眾的反應是什么,都應該彬彬有禮且大方地向觀眾鞠躬,表達真摯的謝意,鞠躬時幅度不要太大,始終要保持穩重、沉穩的感覺。
不同的演員會對角色有不同的理解,這也是演員所需要的,好的演員不僅僅會模仿,也會在此基礎上加入自己的見解,這樣也就真正完成了演員和角色的一體化,簡單來說就是在相同中尋找不同。每一部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的,比如悲觀、猶豫、果斷等,那么我們在處理時就可以選擇其比較突出的性格特征進行表現,這樣在演出時就產生了個人效果。個性是表演者賦予角色生命的關鍵,只有對作品有獨到的見解,并找到適合自己的表演方式,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才能理想化地詮釋作曲家的作品。音樂表演者只有忠于音樂作品,忠于作曲家的創作風格,并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實現音樂表演的真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才能真正進入表演的理想境界,成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