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召開年度工作會議。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黨組書記、臺長、總編輯慎海雄兩次提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經濟學名詞。其中“加快實現從傳統廣播電視媒體向國際一流原創視音頻制作發布的全媒體機構轉變,從傳統節目制播模式向深化內容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從傳統技術布局向‘5G+4K/8K+AI’戰略格局轉變”最為鼓舞人心。
在2015底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黨中央正式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概念。近年來,這一詞匯已經從經濟政策領域進入到國民經濟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了各行各業的高頻詞和全國人民的熱議詞,被賦予了獨特的思考與內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經濟學名詞而來,是以提高供給質量為核心訴求,用創新改革的方法推進在生產要素供給側的結構性調整,矯正生產要素的配置失調,增加有效供給,提高供給層面對于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利用率和生產率,更好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用一句話來概括,改革的核心就是以高質量發展,推動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整體躍升。
在宣傳思想工作的各個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大刀闊斧地展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2019年9月23日,第二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頻道正式開播,“央視三農”融媒體矩陣號同步上線。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電,熱烈祝賀央視農業農村頻道正式開播。
央視農業農村頻道的成立,是基于“黨的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要”,從總臺宏觀布局層面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如何深化這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著力打造好服務于這“兩個需要”的國家級對農權威媒體,是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解決的現實問題。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確立鄉村振興的20字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是以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為指南,加快推進農業農村全面現代化,統籌推進農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建設的重大舉措。總而言之,鄉村振興不僅包含經濟發展,也包含生態保護、社會和諧、設施完善,還包括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訴求。圍繞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吸引更多的資本、技術、人力等生產要素向“三農”領域流動,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央視農業農村頻道推出了國內唯一一檔產業幫扶類真人秀欄目《田間示范秀》,欄目深入田間地頭,走訪遇到農業生產難題的求助農戶,為其尋找鄉土專家,面對面、手把手、心貼心破解難題,達到了令人喜悅的幫扶效果,成為了農民兄弟致富路上的好幫手。
生態宜居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加強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統籌整體規劃建設,大力改善基礎設施,保護好綠水青山。《我的美麗鄉村》欄目每期節目走進一個縣,由該縣最具代表性的兩個村進行全方位展示。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村支書、村主任等作為本村推薦人,各自帶領本村杰出人物與村民代表,通過農村美、農民富、農業強三輪展演,展示美麗鄉村的新面貌,講述鄉村振興的動人中國故事。
鄉風文明和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戰略基石,也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加強農村的民主法治建設,大力構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治理體系;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移風易俗,消除攀比心理,弘揚優良傳統文化,使農民幸福感進一步提升,農村更加安定有序,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鄉理相親》欄目記錄和展示醫療、法律等行業人員深入鄉村,送服務下鄉,推動現代醫療、法律、科技、環保等鄉村治理綜合體系的建立,促進鄉風文明提升。根據CSM的研究數據顯示,三四線地區的觀眾對普法、醫療類節目的收視水平總體上高于一二線地區的觀眾。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是鄉村振興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以農民為中心,要讓農民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經濟寬裕,衣食無憂,生活便利,共同富裕?!吨赂唤洝窓谀繉ふ疑硖幵谏孓r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致富明星、行業能手和發展帶頭人,用講故事的方法解讀他們的致富經驗和創新做法,用最具時代感的真實案例給電視觀眾以啟迪智慧、更新觀念和經驗分享,是以服務公眾為目的的公益性商業節目。
當下,電視的節目生產和房地產、煤鋼、水泥等行業發生了同樣的問題,也出現了產能過剩、質量參差、供需失調等客觀問題,同樣需要進行大刀闊斧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研究表明,長期以來中國的受眾和受眾的選擇被低估了,當前受眾真正需要的是正能量有文化、垂直細分精細化、便捷收視互動化的內容產品。
從頻道的定位來看,財經、綜藝、體育、電影、電視劇、紀錄片、新聞這些專業頻道,立足于頻道定位范疇,制播單一類型的節目內容,滿足穩定、固定觀眾群體的收視需求。而農業農村頻道是一個復合型的信息傳輸裝置,面對不同地區、不同職業、不同需求的觀眾,在節目內容、語言、風格上需要設計多元化和差異化的傳播策略。既要面向大眾宣傳黨和國家的三農政策,展示各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豐碩成果;又要滿足城市觀眾對農村的“好奇心”;還要滿足農村觀眾獲取生產生活知識的“求知欲”。因此,央視農業農村頻道的電視節目既要有符合所有觀眾收看的普適性欄目,也要有分別滿足城市和農村觀眾各自需求的針對性節目。此外,城市觀眾和農村觀眾在生活形態、內容偏好、行為習慣、個人素養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在節目編排、內容設計、話題設置、傳播渠道等方面既要研究城市觀眾的收視偏好,也要了解農村觀眾的收視習慣。
在央視農業農村頻道的內容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攻堅日記》欄目做出了大膽創新和嘗試。除在大屏端播出完整版節目內容之外,還與國務院扶貧辦官方新媒體平臺、中國鄉村之聲、央視頻、央視網、學習強國、央視三農、快手、喜馬拉雅等多維度的傳播渠道合作,陸續推出了適合小屏端傳播的分鐘版、音頻版和圖文版等設計。
在“5G+4K/8K+AI”等尖端媒體技術的支持下,《攻堅日記》正在探索“慢直播+電商預售+情景體驗+游戲互動”的創新媒體融合模式,計劃從節目中選取10個具有區域特色產業代表性的貧困村,在這些村子的田間地頭、溫室大棚、養殖圈舍等處架設多機位、多角度的高碼流慢直播鏡頭。電視觀眾除了通過電視大屏收看日常節目之外,可以通過這些慢直播鏡頭看到和大屏內容截然不同的村容變化、村民勞作、作物生長和家畜養殖過程,慢直播中出現的農產品,須是能夠代表當地特色產業的主打產品,所有一切細節都是以原生態的形式呈現。在人工智能+媒體融合應用方面,借助虛擬現實、全景展現、實景漫游等人工智能技術,打造“云上攻堅村”互動平臺,實現觀眾足不出戶就可以到這些村子里身臨其境的走一走,看一看,提升用戶體驗,加強人機交互,打造智慧媒體。
在慢直播開通的同步,聯合頭部新媒體平臺開通“《攻堅日記》‘百聞不如一見’農產品預售平臺和游戲平臺”,觀眾在農產品的種養殖初期就可以下單預購,線上觀看種養殖過程,了解農藥化肥施用情況,監督綠色農產品生產。另外,開發《攻堅日記》同名體驗類小游戲,通過虛擬人物和游戲情節設計,利用游戲的形式參與農產品生產,完成耕地、播種、除草、施肥、收割等各個環節任務。通過這兩個平臺,觀眾不僅可以看到扶貧攻堅一線貧困村每天的變化,還能完整了解所訂購的農產品的種植生長過程,寓教于樂,互動性強。計劃同步推進的“攻堅直播進課堂”項目,也將為城市中小學生開設別具一格的生物體驗課。從另一方面來看,平臺也為各個貧困村打開了對外展示的窗口,從微觀角度展示了各地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大進程。同時,這個模式也提前確保了貧困群眾的收入穩定問題,推動了貧困地區地域特色農產品產業規模的健康發展。
新技術革命的浪潮席卷各行各業,傳統電視媒體應加大深化內容生產與高新技術的結合,向全媒體發布平臺遷移,應對新技術革命下信息傳播和溝通模式的推陳出新。應借助新技術革命的豐碩成果,實現內容生產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內容生產、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經營拓展、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形成相互延展,相互滲透的國際一流新型全媒體機構,推動宣傳思想工作的升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