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N代”一詞是隨著季播綜藝的產生出現的詞匯,是指電視臺或視頻網站等節目制作商把市場反響較好的名牌節目進行再次開發的綜藝節目。綜N代節目往往首季播出收視效果良好,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積累了可觀的美譽度和競爭力,成為各大衛視頭部資源,具有強勁的招商吸引力,實現社會影響力和經濟價值的雙豐收。隨著網絡綜藝節目的崛起和觀眾審美疲勞等問題的出現,一些綜N代節目市場競爭不足,表現疲軟呈現頹勢。
浙江衛視聯合燦星制作推出勵志專業音樂評論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自2012年7月播出至今,迭代歷經九年。節目憑借引進海外成熟節目版權、新穎的節目形式迅速走俏熒屏,獲得業內專家、普通觀眾的一致好評。在節目剛剛播出五期,就受到國家廣電總局點名表揚,獲評2012年廣播電視創新創優欄目。隨后的幾年內,《中國好聲音》始終占據浙江衛視重要的播出資源位置,經歷版權爭端、改名風波、重金更換導師、網絡綜藝節目的擠壓,迄今播出九季的《中國好聲音》已沒有當初令人驚顫的觀看體驗,曾經創造全國綜藝節目收視奇跡的,而在新一季播出時,單期節目收視跌平均在2%左右,其收視表現、網絡熱度、造星能力不斷下滑。本文擬以《中國好聲音》為分析文本,探究綜N代節目不斷走衰的原因及破局手段。
《中國好聲音》從2012年播出至今已經走過九年,是綜N代電視節目的典型代表。反思其所經歷的引進版權、版權之爭、原創突圍等階段,反映出綜N代節目強勁的生命力,持續走低的收視率也折射出電視綜藝節目面對的嚴峻情勢,不僅有來自電視同行的競爭,網絡綜藝節目的盛行也是其勁敵。
歷年表現:高開低走,臨近冰點。2011年國家廣電總局頒布“限娛令”,各大衛視措手不及,哀聲四起。次年夏天《中國好聲音》的播出口碑爆棚,總決賽收視率高達6.101%,引來業內專家、媒體同行、普通觀眾的一致好評,碾壓當時正在播出的綜藝節目,無疑給當時呈現頹勢的綜藝節目市場注射了一劑強心針,綜藝節目的成功范式。然而九年之后,《中國好聲音2020》播出時也不再能引爆市場,收視表現不佳,在各類綜藝節目中顯得頗為靜默,更別提網絡熱搜,難得再見昔日輝煌。
版權之爭,收視急轉直下。2015年因版權費問題,版權方與燦星雙方終止合作。2016年,荷蘭Talpa公司將節目版權賣給了唐德影視,而中文名《中國好聲音》的所屬權歸浙江衛視所有。接下來的兩年,圍繞名字歸屬問題,Talpa公司、浙江衛視、燦星制作、唐德影視展開官司。當年浙江衛視播出的《中國好聲音》易名《中國新歌聲》,以原創形式繼續播出,更換Logo、轉椅等具有標志性的道具符號,采用“沖浪+推桿”的形式選拔學員。
賽制設置方面也有意區別《中國好聲音》,盲選階段無上限選人,意味著搶得學員最多的導師在后續賽程上占有一定的主動權,導師排兵布陣更有針對性。2017年播出的第二季《中國新歌聲》豐富了原創元素,循環大逃殺環節讓更多類型的音樂元素在一起碰撞,考驗導師的布局能力,也增強了戲劇沖突。盲選階段強化儀式感,由導師親自設計自己戰隊的戰旗,形象鮮明,強化對抗心理。盡管有意擺脫《中國好聲音》的模式,做出具有創新元素的新的音樂類節目,但是收視表現并不盡人意。第一季《中國新歌聲》(除中秋、國慶演唱會)CSM52城市網收視率最低一期2.238%,第二季最低單期收視跌至1.438%。導致收視表現不佳的原因,絕非指向更名,細耕垂直領域的其他音樂類節目悄然走紅,受眾分流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舊名回歸,收視率漸行漸遠。經過兩年的版權糾紛,幾方達成和解,《中國新歌聲》復名《中國好聲音》,但是收視表現卻持續走低,《中國好聲音2018》CSM52城市網單期最低收視跌至1.068%,2019年單期節目(除國慶中秋演唱會)收視率跌至1.258%。2020年略有上揚,業已播出的節目收視率鎖定在2%左右。不過橫向比較來看,《中國好聲音2020》穩坐同時段收視第一,這與選擇周五播出,避開周六、周日激烈的綜藝競爭無不關聯。
同類競爭:細分領域,精致出圈。繼2012年《中國好聲音》播出后,各家衛視、網絡平臺紛紛布局和音樂類相關的綜藝節目,為了避免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及同質化競爭,音樂類綜藝節目探向更加小眾的垂直領域、更加精美的舞臺設計、更有話題度的參與主體等方向發展,《中國好聲音》江湖地位被不斷拆解。
炮制熱門話題,網絡熱搜白熱化。新媒體的崛起,重塑觀眾收視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傳統媒體的收視率和開機率。一旦電視節目本身具備社交屬性,網絡熱度可以反哺節目,有效形成二次傳播,讓觀眾回歸電視,再度提升節目收視率。自媒體時代,人人皆媒體。用戶在微博、抖音、B站、知乎等社交平臺發布節目精彩片段或針對節目進行討論,轉發、評論、點贊蓄積到峰值即可觸發話題熱度,引起網絡輿論。芒果TV《成風破浪的姐姐》30位年齡在30歲以上的女星逆齡成團,每一期節目播出后,女明星的驚艷表現和驚人語錄都會都迅速沖刺熱榜。上線兩天,微博“乘風破浪的姐姐”話題閱讀量超2億次,全季節目共有微博熱搜近400個,超高的人氣話題榜擴大目標收視人群,一定程度提升節目影響力和收視率。有專業數據機構統計了2017年5月9日到2020年6月24日期間,綜藝節目在微博熱搜次數,《青春有你2》憑借380小時40分鐘摘得榜首,除此之外,《中國有嘻哈》《聲入人心》均榜上有名。反觀這些數據,微博熱榜成為節目是否火爆的衡量標準之一,激不起話題的綜藝節目也漸漸邊緣化,容易淡出網友視線。
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綜藝節目,為了能在賽道上突出重圍爭得一席之地,集中精力尋找突破點,也給綜N代節目以啟示,固守舊制只會變得被動。觀眾收視時間為固定值,難有一家獨大的局面,如何破解困局需要的不僅僅是調整賽制、改變導師陣容這么簡單,更需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和膽略。
《奇葩說》口碑下滑、《歌手》停播、《奔跑吧兄弟》網絡播放量萎縮,數據和現實證明綜N代節目呈現疲軟態勢是一個普遍現象,觀眾審美耐受性不斷降低。綜N代節目往往體量大、品牌知名度高,需要審時度勢、勇于認清環境、轉變節目生產模式,穩定主流媒體意識的同時深耕產業鏈路,尋求新的突破點。
內容創新是不可回避的話題,勇于跳脫模式,打造新的模式路徑。《上新了,故宮》是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第二季拓寬了故事題材范圍、融入民族文化脈絡。借助3D建模、虛擬拍攝、實景還原等技術手段,將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共振交融。《向往的生活》第一季和第二季都是以慢綜藝為主要的表現形式,第三季改版成為職場綜藝,強化競爭沖突,與前兩季的主打的慢生活理念截然不同。創新就不能怕傷筋動骨,觀眾一眼就能明辨是否是換湯不換藥。找準節目定位給節目,細分節目內核,在大眾傳播語境中選取小眾,進行創新性內容發酵以及深耕有言論價值的綜藝節目。
觀眾與節目的連接順暢,也會激活自媒體輿論場。自媒體時代打破了自上而下的傳播方式,受眾擁有更多的話語權,精準鎖定觀眾圈層、強化與觀眾共情能力,觀眾成為節目制作的環節一部分,疊加參與者身份,在社交平臺產生良性互動。與觀眾共情不等于一味地迎合觀眾訴求,電視創作主體仍然要平衡教育功能和娛樂功能的關系。
電視綜藝從誕生起就沒有停止過探索的腳步,綜N代面臨的困惑也只是發展中的一個階段。綜藝節目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載體,更需要有高瞻遠矚的發展戰略、引領風尚的審美能力以及滌蕩心靈的教育功能。融媒體環境下,綜N代節目面臨的困局中蘊含了新的發展機遇,細分領域以內容為王、有效利用自媒體輿論場,敢于突破既定模式,大刀闊斧的破局重塑之后,或將迎來又一個電視綜藝發展波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