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是指把具有共同點和互補性的各種媒介進行整合的一種理念,它打破了媒介之間清晰的界限,以此來實現利益共融、宣傳互融、內容兼容和資源通融。融媒體的發展給新聞生產方式帶來巨大變革,一方面通過新舊媒體的融合實現“互聯網+內容”的技術變革,另一方面借助大數據、可視化等技術催生了許多新的新聞樣態,同時在傳播過程中更加注重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有效鏈接。2019年是5G元年,5G的到來進一步推動了媒體融合的深度發展,新聞生產的智能化和視頻化呈現出銳不可擋的趨勢。新聞記者必須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以適應融媒體的發展趨勢。
“采、編、寫”是傳統媒體時代對新聞記者的基本能力要求,在融媒體以及5G到來的今天,記者必須在沿襲傳統“采、編、寫”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通訊技術的迭代將會帶來信息采集技術的革新。4G時代,記者在信息采集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大數據視頻傳輸速率低、加載時間長,轉碼壓縮要犧牲畫面清晰度等問題。和4G相比,5G具有“高速度、低時延、高可靠性”等特點,這也就意味著記者僅用一部手機就可以實現高清視頻的實時拍攝和傳輸。因此,記者要有一定的鏡頭語言功底,在熟練使用手機攝像功能的基礎上,將攝像機的推、拉、搖、移和景別技巧與手機攝像相結合,進行流暢的鏡頭表達。除此之外,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記者要學會使用智能采集設備,比如能進行實時轉寫、多語種翻譯的“5G+智能錄音筆”、無人機的飛行操控和數據采集等。
融媒體時代下的現場報道給予了記者更大的自主性。在進行手機直播報道時,記者需要身兼數職,比如攝像、編輯、后臺運營等,這就對記者的現場編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央視新聞客戶端有一期關于四川大涼山懸崖村脫貧的手機直播報道,陡峭的懸崖讓新聞現場的多維展示受到很大阻礙。記者蔣林在爬懸崖的過程中,充分使用手機鏡頭的反轉,在不同的高度將環境和解說相結合,并及時記錄同行村干部的對話。在如此困難的環境下,他將編輯意識貫穿始終,把報道做得可知可感,在追求時效性之余,兼顧新聞的縱、全、深。
在寫作過程中,記者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不斷提高新聞報道的水平。新媒體使得報道形式更加豐富,從最初的圖文結合到現在視頻、音頻、文字、H5相結合,人們可以全方位的對新聞信息進行展示。因此,記者要具備基本的文字采寫能力、圖表處理能力、熟練的圖片編輯能力和視頻剪輯能力,同時注意文字稿與音視頻的配合,做到詳略得當?!案咝Э焖佟笔侨诿襟w時代的顯著特點,對于記者來說,這種“快”不僅體現在到達現場的速度,還體現在短時間內能準確、簡練的報道和寫作,記者要在熟練掌握寫作技巧之余,提高寫作效率。
融媒體環境下,出鏡報道的呈現方式越來越傾向于網絡傳播。近兩年,“Vlog+時政新聞”的新穎組合方式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2019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北京電視臺、上海東方網等各大媒體都推出了“兩會Vlog”欄目,不同于嚴肅的硬新聞,在Vlog中人們能看到“兩會”更多的“幕后”故事,帶領觀眾從更多維度去了解時政新聞?!癡log+時政新聞”的形式是借視頻博客日志的外殼去傳達新聞,不同于常規外景報道,Vlog往往依靠記者用手機自拍完成。和嚴肅新聞相比,Vlog的呈現形式偏“軟”,但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屬于新聞記者的出鏡報道,在內容選擇和表達方式上都更嚴謹。新聞記者需要具備更高的新聞報道策劃能力,在“軟”與“硬”之間找到“Vlog新聞”的最佳平衡點。
新聞報道策劃是運用各種信息傳播手段對新聞報道進行規劃和設計,從而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的一種創造性活動。與傳統出鏡報道相比,“Vlog新聞”這種融媒體報道形式給予了新聞記者更大的自主性,記者在策劃過程中有更大的發揮空間。新聞報道策劃要求記者時刻保持敏銳的新聞感知力,要能夠及時判斷哪些新聞是大眾所關心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準確地判斷一個新聞事件中哪些事實是最重要的,哪些事實是次要的,要能夠從不同維度不同視角看到新聞的價值點。比如2020年陜西衛視的“兩會Vlog”中,記者記錄了一位身穿羌繡服飾的省人大代表王小琴的參會故事,以此為切入點,通過本地羌繡發展展現出國家脫貧攻堅行動的落實。敏銳的新聞感知力能夠幫助記者在策劃中找準重點,準確地挖掘新聞價值。
新聞報道策劃講究由點到面,以小見大,這就要求記者具有捕捉細節的能力。學者孫玉清在《如何在細節中發現新聞線索》一書中,借用中醫聞疾之道,用“望、聞、問、切”概括了發現新聞細節線索的方法?!巴笔怯浾咄ㄟ^細心觀察,在細節中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聞”是指記者要在交流中認真傾聽,從談話中發現有價值的信息;“問”是對于不清楚的細節要主動詢問,積極求證,保證真實性;“切”是指記者要對所獲得的材料進行篩選,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進一步提煉信息和線索。在捕捉細節之后,記者還要再推進一步,把細節背后隱藏的更深層的信息挖掘出來,以增加報道策劃的縱向深度。例如在國慶六十周年的活動中,有許多等待被放飛的氣球,這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被記者張泉靈捕捉到了,她為觀眾詳細介紹了氣球怎么充氣打結,材料和球內氣體與普通氣球的區別,讓觀眾感受到了整個國慶活動的環保和嚴謹,展現了關注細節的巨大力量。
媒體融合的發展與大數據密不可分,大數據可以為媒體提供用戶的數據畫像,提高傳播的效率和精準度。除此之外,大數據和融媒體相結合衍生出了新的新聞樣態——數據新聞,數據新聞是基于對數據的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的新型新聞報道方式。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就有新聞記者利用大型計算機對政府提供的數據庫信息進行分析,以挖掘更深的新聞真相。在中國,2013年被媒體稱作“數據元年”,從這一年開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在進行數據新聞報道的研究和實踐。目前,央視、網易、新京報、新華網等眾多媒體都推出了數據新聞板塊。
數據新聞不同于傳統的數字新聞,它對新聞記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記者要做的不再是簡單的數據收集和分析,而是在掌握一定的計算機能力的基礎上,能夠對海量數據進行挖掘、統計,從橫向和縱向的角度對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數據之間的聯系,進而預測數據走向。例如,新京報網在2020年1月發表的一篇數據新聞,名為《新型肺炎80例死亡病例,透露了什么關鍵信息?》。在這篇報道中,記者對病例數據進行了時間差分析、既往病史分析和發熱癥狀分析,發現具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患者病情更易惡化,為具有此類疾病的人群敲響了警鐘。在社會信息公開的“互聯網+”時代,記者更容易獲得社會公共數據,利用數據去分析規律,以大縱深全景式的方式呈現新聞事件的背后機理,分析態勢發展?!缎l報》《紐約時報》等國外媒體的記者會充分挖掘社會公共數據,并根據不同的受眾群體進行針對性的數據分析,從而給大眾提供“精準化”的決策參考。
除了掌握數據分析,新聞記者還要進一步提升利用數據“講故事”的能力。美國著名新聞學者邁克爾·舒德森曾說:“所有的新聞報道都是故事”,架構故事成為把握受眾注意力并且發揮新聞社會功能的關鍵所在。數據新聞不能單純講數據,記者要看到數據背后的含義和價值,將文字和數據交叉結合,共生敘事。浙江新聞客戶端有一篇名為《2020,浙江一家人的數字2.0》的報道,這則新聞是以《浙江省信息發展“十三五”規劃》為基礎素材的,如果僅僅依靠數據,會顯得乏味而且很難被受眾理解。但這篇報道別出心裁,打造了“浙江一家人”的生活場景,以數據為依托,真實的展現信息化為小家庭帶來的改變,同時點明未來的城鄉變化、電商交易變化,將數據與新聞敘事交織融合,既講好了故事,又點明了數據背后的意義,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
綜上所述,要想做好融媒體時代的”全能記者“,必須對融媒體有全面客觀的認識。融媒體推動了新聞傳播模式和技術手段的革新,這確實給新聞記者的工作既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因此,記者要充分認識到融媒體時代對記者能力的要求,時刻保持學習的熱情,關注前沿技術,加強自己的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意識,更好適應媒介發展趨勢,把握機遇,應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