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琴
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新聞輿論場。這個輿論場對社會輿論產生了巨大的作用,甚至影響到價值判斷、輿論走勢和公眾情緒。本文以貴州福泉女教師電視道歉事件為例,就融媒體生態條件下,地方新聞媒體如何履行輿論監督的社會責任這一課題進行深入探討,以期引起業界的重視。
“貴州福泉女教師電視道歉”事件包含兩次輿論監督。
地方電視媒體對女教師不文明行為的監督。2020年11月17日,一則貴州福泉女教師因交通違法而被當地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辦公室(簡稱“創文辦”)責令在電視上公開道歉的新聞在網絡上炒得沸沸揚揚。起因是該市創文辦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過程中出臺了一項政策,《關于開展不文明行為“曝光”行動的通告》,文中強調:“一旦發現存在不文明行為,所有市民需要通過媒體向廣大市民公開道歉。”而該名女教師就是因為涉嫌違反交通規則而被勒令在電視上公開道歉的。
新媒體對地方政府和傳統媒體曝光行為的監督。此新聞一出,國內輿論嘩然,除了各傳統媒體如貴州電視臺、云南電視臺、四川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的《朝聞天下》欄目等爭相報道外,各大網絡新媒體和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自媒體紛紛轉發、推送,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事發次日,2020年11月18日,該事件上了熱搜,第三天,即2020年11月19日,飆至熱搜榜首。這使得福泉市和該名女教師瞬間陷入輿論的巨大漩渦。網絡輿論一邊倒地批評當地創文辦用簡單粗暴方式推動創文工作,為女教師叫屈甚至打抱不平,認為有損教師尊嚴和形象。
福泉女教師電視道歉事件之所以引發社會熱議,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新聞媒體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和擔當不夠。縱觀整個電視道歉事件的始末,不難發現當地媒體在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存在著人文關懷缺失、監督手段失當、濫用媒體資源等問題,從而導致社會輿論的非議,也傷害了地方媒體自身的權威性、公信力,引發公共輿論危機。這一事件給新聞媒體在輿論監督中如何履行社會責任帶來如下啟示:
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應注重人文關懷。作為當地主流媒體的電視臺來說,應創文辦的要求在電視上開設不文明行為曝光臺,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具體曝光什么,怎么曝光,如何把握好尺度,則體現了地方電視臺的人文關懷。如果僅是一般性的交通違章,就由道路交通法來實施處罰,完全合情合理。但動輒以上電視臺曝光來加以懲戒,這就有濫用媒體手段之嫌,也不尊重個人隱私和肖像權。即便要讓違章的女教師上電視公開道歉,也有必要對其面部進行遮擋,并隱去個人姓名、學校名稱等隱私信息。這是對人權起碼的保護,更是對一名教師最起碼的尊重,對一所學校最起碼的愛護。難道電視媒體就沒有考慮過這樣的曝光會給女教師本人、家庭、子女和學校帶來負面社會影響嗎?就沒有考慮過網絡輿論發酵后有可能帶來的社會悲劇嗎?輿論判決致死人案在當今也并不鮮見,難怪網上言論大多傾向于對當地創文辦和電視媒體的批判。如《半月談》指出,電視道歉十幾秒,消除影響十幾年;《魚眼觀察》指出,“游街示眾”一名女教師,是文明社會之恥;《紅網說評》:讓教師電視道歉的城市離文明有多遠……這些聲音足以證明,社會輿論的人文關懷依然占據了主流,它體現了對人的尊重和對社會和諧的期盼。如果電視曝光時注意這些細節,充分考慮被處罰人的身心感受,僅是曝光違章車牌,也能達到對違章行為的懲戒效果。也就是說,需要曝光懲治的是交通違章的行為,而不是具體哪個人,這才是輿論監督的重點。媒體審判和輿論公決是一個普通公民不可承受之痛。網絡新媒體過度的深挖曝光和轉發,無疑又加劇了對當事人的二次傷害。
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應以社會可接受的方式文明推進。新聞媒體經常批判執法部門粗暴執法、不文明執法,但對于新聞輿論監督來說,也同樣需要文明監督、文明引導、文明勸導。須知,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是需要長時間的教育和示范的。如果不研究輿論監督的創新方式,不尊重社會反響和社情民意,而僅僅是為了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那這樣的輿論監督可以說是簡單粗暴或不文明的。尊師重教風氣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各級政府長期以來重視關懷,新聞輿論積極引導和社會榜樣示范的有效結果。如果僅靠處罰就能換來社會對教師的尊重,那豈不是十分荒誕的。而網絡新媒體對這一事件采用深挖、曝光、置頂、轉發等“網絡暴力”的監督方式,更是有違輿論監督的文明要求,甚至直接侵害了當事人的隱私權和社會聲譽。
在輿論監督中,公眾的知情權、話語權、表達權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這樣的輿論監督才會引發正面的社會反響和共鳴,并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對改變社會風氣和不文明行為也能產生積極作用。簡單粗暴的電視曝光和網絡輿論審判,并不能帶來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反而會引發公眾的質疑和抵觸情緒。這就拷問媒體人到底是不假思索、判斷,完全照搬照套執行上級規定重要,還是遵循傳播規律,正確使用監督手段,積極引導社會輿論重要;是急功近利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重要,還是反映社情民意,化解社會矛盾重要。兩相比較,歸根結底還是部分電視人和網絡媒體人缺乏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
輿論監督應承擔起溝通社會、化解矛盾的功能。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聯系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這一功能定位明確了新聞媒體具有兩個基本屬性,一個是政治屬性,一個是社會屬性。政治屬性決定了媒體必須講政治,講黨性原則,必須堅持團結、穩定、鼓勁的正確輿論導向,肩負起教育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為黨的各項工作服務的職責。而社會屬性則要求它還必須承擔起反映社情民意,引導社會輿論,營造良好社會環境,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社會責任。
任何監督都會帶來社會的關注和熱議。在這個過程中,媒體必須具備化解社會輿論沖突的能力,做政府和社會輿論的有效溝通者。媒體既充分表達政府意愿,又要敢于反映社情民意,用事實說話,從而正確引導社會輿論,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在融媒體時代,網絡新媒體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已經成為影響公眾生活和情緒、左右社會輿論的重要載體和公民參與社會治理和變革的關鍵因素。在女教師電視道歉事件中,如果媒體放了一把火以后又能及時公布相關信息,主動面對公眾質疑并進行及時的危機管理,就能盡快化解一場席卷全國的輿論危機,把事件對個人、媒體和政府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一、樹立大局意識,提升新聞媒體自身和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公德心。不能為了擴大粉絲量和吸引眼球而淡化了媒體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二、堅持輿論監督的真實客觀原則。客觀真實是有效開展輿論監督的前提,但真實不等于簡單、具像,即便是新聞事件的現場直播,也需要講究方式方法,這才能被受眾所接受和認可。
三、加強網絡媒體的自律,是做好新聞輿論監督的前提。就現階段來說,媒體競爭十分激烈,網絡新媒體的商業化、市場化趨勢也更加明顯,為獲得點擊率和粉絲量,甚至為經濟創收,都有可能使媒體將輿論監督視為謀取經濟利益的手段,從而喪失了媒體的社會責任,使輿論監督流于形式或缺乏公信力。
四、網絡新媒體輿論監督既要推動社會進步,也要體現人文關懷。媒體也要講道德,講良心,在注重傳播力的同時,更要注重良好的社會影響力和媒體自身的形象及公信力。只有這樣,媒體才能真正履行好自身的監督職責,承擔起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的重任。
五、新聞媒體輿論監督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取決于一支具有獨立思考判斷能力,懂得傳播規律,具有崇高職業道德操守的新聞采編隊伍。加強業務技能培訓,注重新聞記者特別是網絡媒體記者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各級媒體機構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融媒生態下,地方新聞媒體履行輿論監督的社會責任應該做到三個必須:必須堅持媒體報道的客觀真實性原則;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履行,并在為社會大眾提供話語權、表達權的同時,體現對人權的尊重和人文關懷;必須建立在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