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凱華
隨著網絡媒介的發展,信息環境呈現出“微傳播”“內容碎片化”的特征,紀錄片的發展在策略、結構、時長及傳播平臺上,都在積極適應著受眾對于文化的需求變化。財經類微紀錄片承擔著傳統財經類紀錄片記錄經濟事件的重要載體,傳播金融知識,進行經濟市場交易、生產觀念的交換等作用與功能,以多種敘事策略、結構模式、創作手法和表現風格的生產創新,探尋個人經歷和社會結構之間如政治、文化、經濟、民生等公共領域的聯系。創作者致力于透過微觀材料去記錄和反映宏觀的經濟史,傳承著記錄典型的社會經濟事件及其過程,深刻關注現存社會問題并推動社會進步等。這也推動著財經題材的微紀錄片成為微紀錄片創作中的優秀代表,為其他題材的微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一條新思路。因此,本文的研究意義對財經類微紀錄片的生產邏輯,即從理念、內容以及結構三個方面進行總結。
在新媒體生產環境和市場需求的多重影響下,紀錄片的創作理念也經歷了適應、流變、更新的過程。相較于傳統紀錄片的政治性、宣傳性、程式化和標準化的視覺生產特征,微紀錄片出現以來,這些內含政治性因素的內容創作意識逐漸被淡化。微紀錄片的創作在傳統紀錄片意識基礎上融入娛樂、反轉等新奇性特質,甚至在內含政治宣傳意味的微紀錄片創作中,也注重加入了人暖情柔與社會關懷,以更為年輕人所能夠接受的形式或者語言去重塑意識形態。尤其是當“全球化意識”成為一種世界性潮流之后,微紀錄片的創作者也開始在生產過程中進行縱向對比,將“全球化意識”視為微紀錄片創作的重要理念。
以財經類微紀錄片為例,經濟全球化既為我國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遇,同時也為其內容生產提供了國際化視野、全球化交流等軟文化的意識和規范。這些因素也促成了財經類微紀錄片在創作過程中會出現更多基于彰顯全球意識,堅守公共立場的創作理念。例如,B站紀錄片頻道中的《美國電力系統的中文世界》將視角落在了在電力特高壓領域中,關注中國電力標準是如何成為美國通用的技術標準和操作準則。該紀錄片通過對內蒙古錫林郭勒地區的電力發展梳理與中國國家電網“電力援助巴西基建”的事例進行比較敘事,從電量數據、傳輸里程、全球技術組裝等可視化數據呈現以力證“中國電力標準是經濟工業全球化下的新進產物與標準”等觀點,從而逐漸展現中國實現“大國崛起”后,在經濟全球化下中的突出貢獻。該片創作團隊在全球傳播語境下,建立了一套具有全球意識立場的拍攝視角,關注發展中國家在向上探望、向下普惠中的關懷意識,在不同領域中的經濟貢獻。
在新媒體“微”傳播語境和碎片化的信息環境下,受眾對于內容的選擇與偏好發生著明顯的變化,這也推動著微紀錄片的題材選擇,內容表達呈現出更為豐富、廣泛、多元的趨勢。在碎片化傳播環境下,觀眾對于財經類微紀錄片的內容敘事也產生了更為豐富的期待。其中,相較于傳統紀錄片的話題宏大、內容嚴肅、表達專業化等特征,“選題生活化、內容通俗化、故事化表達”等則成為微紀錄片創作選題的重要參考指標。基于此,創作者會依照不同人群的喜好和審美趣味,著眼于不同的主題、事件的財經類微紀錄片,將選題更為生活化,將創作視角更廣泛地聚焦于生活理財類、經濟政治事件類、市場奇聞軼事類財經事件等。如2021年初,B站平臺的紀錄片頻道創作者將視角投向了“90后年輕新基民”的金融投資題材,并以小見大從基金飯圈的現象切入,逐步上升為關注“經濟Z世代選擇”的社會心理,抑或是創作者關注新能源汽車、咖啡、白酒快消品、新茶飲賽道、無人機與城市發展等休閑經濟娛樂相切近,生活接觸較為密切的生活財經類題材。
此外,由于財經題材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領域,它相對于其他題材存在著較強的邏輯性。如何使得財經話題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使受眾在觀看后理解其中的門道和故事線,財經題材的內在敘事邏輯也推動著創作者們對于事件敘述方式的探索與創新。其中,故事化的敘述方式是創作者的主要選擇,也是最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和理解的。當下,故事化的敘事結構已成為財經微紀錄片敘事方式中的重要趨勢。財經類微紀錄片中“故事化”的敘事方法主要表現為,在記錄的財經事件中人物或家庭往往是內容主題,如何對內容情節做到故事化敘事是重要的考量標準。創作者通常會在敘事結構中引入懸念,再通過細節放大,配樂和背景導入,引發觀看者的好奇心理,探究觀看者對社會事件的關注與結果、原因等角度的思考。在財經類微紀錄片作品中,不同時期的社會對財經概念的理解和運用的語境是存在差異的,經濟學者、政府管理專家通過學術術語來闡釋財經專業調查,而受眾對于這些經濟事件的理解則需要通過生活化的細節進行表現。受眾從中發現隱藏與呈現出影像創作者、敘述者所持的態度、思想和行為價值,從而達到理解作品的目的,例如在財經類紀錄片中“情景再現”。微紀錄片《比特幣與特斯拉:韭菜的收割》中,通過對比特幣運用和歐元設置這兩個歷史事件的橫向對比,設置3D動畫、劇情搬演等方式,模擬計算交流電、制造銀行交易舞臺劇、貨幣搶劫現實畫面和想象的數據丟失等突發事件使受眾身臨其境,還原事件發生的真實感,了解客觀情況,幫助受眾更好地理解背后真相。綜上所述,通過影像敘事結構的設置、細節刻畫放大、強調情緒喚醒、關聯生活化、緣由追問以及真相再現等都是創作者用來闡釋作品故事性的重要方法,利于增強經濟事件本身的真實性和時效性,給受眾以信任感和說服力。
微紀錄片脫胎于傳統紀錄片,它除了強調“微”傳播特征之外,藝術結構更多是基于原有模式和規則上相應地變化,大致可分為視覺結構和聽覺結構。由于紀錄片的核心點一直以真實為主,在過去一切虛構手法和戲劇化沖突都被創作者否決,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受眾媒介素養不斷提升,對于影視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一直觀的影像呈現已經很難再滿足受眾的需求。加之外國優秀的紀錄片早已開始采用故事化的敘事手法,這也給我國紀錄片創作變革提供了經驗:故事化策略,對情節再剪輯加工。通過對原有的新聞事件進行“裁剪式”生產,拋棄事件中冗長沉悶的情節,對原有的故事進行再創造,以制造此起彼伏、情緒漲落的故事內容,提高了受眾的觀看快感。此外,視聽語言的編排也是微紀錄片再生產中的特征之一,是創作者通過對影像、聲音、剪輯等方面內容的設計,刺激、喚醒受眾的視聽感官。在影像作品中,視聽語言元素的合理運用對于敘事空間的建構和環境氛圍的渲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紀錄片中,由于強調其內容的真實性,創作者一直避免過多地運用視聽藝術,而是將記錄所得簡單直接地呈現給受眾以維護其真實性,但難免會對影片的藝術性和觀賞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削弱。在保證紀錄片真實性的前提下合理運用視聽語言增強影片的藝術內涵成為了當下紀錄片創作的主流。在財經微紀錄片《阻擊華爾街》紀錄片中大量運用豐富的視聽元素來拓展畫面空間,豐富信息量,增強敘事的戲劇性。在微紀錄片的敘事結構上,創作者是有意識地忽略了事件時間線的由頭、開始和發展階段,敘事上選擇性突出重點內容和結尾,著重強調主題、故事、情緒的高潮階段。具體而言,財經類微紀錄片的主題詞和解說詞沒有以往的清澈嘹亮、慷慨激昂、婉轉悠揚甚至娓娓道來的方式,而是選擇事件主人公或者鏡頭面前的人物進行第一人稱講述,用最直接的方式保留微紀錄片的本真。財經類微紀錄片的敘事結構也是根據主題理念、創作需求、觀看環境和敘事策略,在敘事結構上充分依據真實性的原則上,對聽覺敘事符號上進行結構性調整。
隨著“碎片化”“節點化”的傳播環境愈發被強調,微紀錄片的理念、立意、以及思想核心都在不斷的變化與更新。本文除了對財經類微紀錄片的三重生產邏輯做了簡要概述之外,筆者通過對具體的財經類微紀錄片案例分析,以便直觀地了解財經類微紀錄片的生產邏輯和特征變化所在,探討微紀錄片理念和生產手法的嬗變,以期盼微紀錄片的創新能為市場帶來更為廣闊新穎的創意內容,推動越來越多的微紀錄片成為人們生活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