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唐輝
“渝派“紀錄片的概念源于2007年《時代信報》對時任重慶電視臺紀錄片部主任雷衛的一次采訪,與“京派”紀錄片著重對歷史進行宏大敘事、“海派”紀錄片聚焦上海人民的家長里短不同,“渝派”紀錄片由于重慶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歷史文化,除了現實主義題材外,選題主要集中在兩類,即歷史考古類與歷史文獻類。
歷史文獻紀錄片《城門幾丈高》是近年來“渝派”紀錄片的代表作,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至今,這部紀錄片在豆瓣的評分仍高達9.2分。這部紀錄片創作方法既有對以往“渝派”紀錄片的傳承,在創意策劃、剪輯制作等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地域文化,“正像某一地的動植物種類一覽表給予我們該動植物界的一個概念一樣,構成某一民族一般生活屬性的現象總錄”,包括風俗、民情、宗教、方言等,它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系統。重慶地域文化厚重,從歷史溯源來看,包括“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飲食文化”等。以往的“渝派”紀錄片主要展現某一類文化,比如《遠古之謎》展現“古巴渝文化”,《大后方》表現“抗戰文化”,而《城門幾丈高》展現了“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三種文化,將之放入一個宏大的時代背景下,體現了重慶地域文化與時代性的深度融合。
《城門幾丈高》共五集,分別是《朝天門》《城門開》《潮水來》《舵把子》《龍門陣》,紀錄片取材自1891年至1945期間的斷代史,每一集都有重慶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展現,又與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密不可分。第一集《朝天門》講述了清朝末年重慶曲折的開埠歷程,影片開頭,導演展現了一段一百多年前“川江號子”的真實錄音,接著三峽險灘、纖夫勞作的黑白影像出現,帶領觀眾感受峽谷險灘的“三峽文化”。隨著清朝與英國博弈的失敗,英國船長立德樂駕駛“利川號”蒸汽輪船闖入三峽險灘開入朝天門。這標志著重慶城門正式打開,整座城市淌入了中國近代史的滾滾潮流之中。
在第二集《城門開》與第三集《潮水來》中,紀錄片展現了重慶眾多城門的歷史起源和文化特色,既有太平門等“青獅白象鎖大江”“拱衛屬東”的歷史因緣,也有1926年潘文華遷墳拓市、城門陸續拆除的傷痛。伴隨著時代帶來的劇痛,以古城門為代表的重慶“巴渝文化”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消逝,給觀眾留下寶貴記憶的同時,也帶來了沉思。
與“巴渝文化”“三峽文化”不同,重慶的“抗戰文化”時代性更為鮮明,作為一部“渝派”歷史文獻紀錄片,對“抗戰文化”著墨必然不少。第五集《龍門陣》刻畫了抗戰以后各路人士涌向重慶的景象,由于人口越來越多,許多無法回家的人建起了“國難房”。這種房屋用竹片作墻、野草作頂,看似雜亂無序,卻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律”,形成了重慶最初的城市風貌,延續至今;為了躲避日軍猛烈的火炮,城市建立起了防火隔離帶“火巷子”和防空洞,這種寬闊的“巷子”促進了城市道路網的發展,而上千個防空洞保留至今,成為一道獨特的城市景觀。紀錄片恰當地表現了不同時代背景下重慶獨特的地域文化對整座城市的影響和變遷。
對于紀錄片而言,共情主要表現為觀眾能夠主動融入影片所表達的情緒氛圍,能夠理解影片中人物的情感狀態、所思所想,與影片中的人物產生共鳴,這種共鳴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情緒感染,而是一種深層次情感認知。這種共情實質上是紀錄片與觀眾的一種心理互動,為了構建這種共情的空間,紀錄片的敘事話語顯得格外重要。紀錄片《城門幾丈高》并沒有采用全景式的解說敘事方式來介紹重慶城門的歷史沿革和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而是大量使用第一人稱的自我陳述、走訪時的講述等較客觀的記錄方式,讓文學里的重慶城門記憶與現實相互輝映。
《城門幾丈高》引用了近二十部文學著作,多為當時親歷者的日記或回憶錄,比如《立德樂日記》中立德樂船長講述清政府與英國交涉的細節以及“利川號”開往重慶朝天門的經歷,留日學生何鹿蒿的《回憶錄》中記錄的第一代民族資本家留學回國建設城市的生動故事,還有抗戰時期《陳克文日記》《一個美國人看舊中國》《遠藤三郎日記》對于戰時重慶的詳盡描繪。第一人稱的口述,是“說者”的藝術、視角與視點的藝術。與那些宏大敘事的歷史題材紀錄片相比,《城門幾丈高》以眾多親歷者的個人視角講述古城門和重慶近代的發展歷程,這些作者所講述的既是歷史事件的主體,也是紀錄片的敘事主體。通過這些個體記憶的講述,觀眾的共情心理得以觸發,使觀眾對于重慶城門、重慶近代歷史的認知得到建構、補充和發展。
紀錄片作為一種影視藝術形態,要提升影片的審美觀賞性,視聽語言的運用顯得尤為重要,處理影片中畫面與聲音、視覺與聽覺的關系是紀錄片創作極為重要的問題。在這方面,紀錄片《城門幾丈高》較好地實現了視覺的賦能和聽覺的增值,并創造性地使用“穿越式”剪輯,讓影片中的歷史人物與事件變得立體、鮮活。
視覺賦能:可觸碰的真實。歷史文獻類紀錄片通常都是表現過去發生的事,要讓畫面顯得真實、生動并非易事,對于《城門幾丈高》創作團隊來說,搜集大量的影像資料是前期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在上世紀初,照相技術并未普及,創作團隊走遍了英國國家檔案館、格拉斯哥造船廠檔案館、美國國家檔案館等場館才勉強找夠紀錄片制作所需的資料。《城門幾丈高》每一集都使用了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通過對這些靜幀影像“動接動”的流暢組接,營造出與影片表述內容相適應的剪輯節奏,并適當地使用一些后期處理方式,讓觀眾領會到影像所要表達的內涵。比如在第一集《朝天門》中講訴清朝輪船招商局衰落的片段,導演采用了一組傾斜鏡頭,視覺上產生較強烈的扭曲感,使得觀眾能夠更深地感受到清政府的腐敗和無能。
另外,影片使用了大量的數字動畫技術,這有助于增強歷史文獻紀錄片的敘事功能,讓原本抽象的文字材料變得直觀。重慶十七座古城門如今僅剩通遠門和東水門,在第二集《城門開》的最后,影片通過數字動畫成功復原了“古渝雄關”朝天門的盛景,視覺體驗感十足,仿佛觀眾就身在數字動畫構建的歷史情景之中。
聽覺增值:歷史與文化音響的交融。影視藝術是視聽藝術,僅有畫面的表現是遠遠不夠的,畫面語言的多義性、不確定性會造成觀眾理解的障礙,而聲音的作用就是為影像畫面確定意義與內涵,也是影視敘事的需要與創作風格的體現。
聲音元素包括語言、音樂和音響,紀錄片《城門幾丈高》的聲音元素包含主題歌曲、配樂、解說詞、“川江號子”錄音、采訪同期聲、自然音響、效果音響等。其特點之一是凸顯了濃厚的重慶地域文化,從片頭曲《重慶歌》、片尾曲《城門謠》、影片開頭的“川江號子”錄音到第四集中的評書《舵把子》,無不蘊含著濃濃的重慶味兒,增強了影片的藝術特色和審美性。該片還特別注重靜幀歷史圖片配合效果音響的運用,增強內容的生動性、真實感、現場感。諸如第四集《舵把子》中講述盧作孚在北碚召開峽區運動會和工藝展覽會,使用了一組當時的真實照片,配合后期添加的現場歡呼聲、機器織布聲等效果音響,觀眾的臨場感十足,所聞即所見。
“穿越式剪輯”:讓歷史“活過來”。《城門幾丈高》雖然使用了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但是由于內容體量較大,故事細節較多,依然難以滿足影片的創作需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影片創造性地使用了大量的“穿越式剪輯”。例如影片在講述重慶人民生活情景時,在同樣的一個地方,如渝中區十八梯、校場口等地,常常使用一百多年前的真實照片與如今人們的生活影像毫無違和感地剪輯在一起,巧妙地營造出過去與現在的聯系,讓歷史在觀眾面前真正的“活過來”。
紀錄片《城門幾丈高》橫跨了五十四年的時間和空間,融合了“三峽文化”“巴渝文化”“抗戰文化”的地域文化特色,凸顯出重慶這座城市在歷史上的獨特地位。通過文學式的第一人稱口述,拉近觀眾與歷史情景的距離,使之產生情感共鳴和認知共情。在制作上注重利用聲畫結合的視聽語言構建本然的真實,在日趨同質化的紀錄片創作中,《城門幾丈高》用紀實影像繼承和發揚了“渝派”紀錄片直面人生的紀實美學以及悲壯蒼涼、質樸強健的美學風格,具備較高的文學價值、文獻價值和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