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頌雅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及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迎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需求的新媒體行業呈爆炸式增長,滿足隨時隨地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需要的各種新媒體APP蓬勃興起,并被絕大多數網民所接受。據統計,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我國的網民總體規模已占全球網民的五分之一左右,其中學生群體2.08億,占比21%,青年群體比學生群體占比更高,總量超過3億。青年群體中特別是學生群體很多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宅在家里,依靠網絡及新媒體APP與外界交往,或通過新媒體APP了解外面的世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新媒體環境無時無刻全方位對年輕人的成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對當代青年審美觀的負面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新媒體APP平臺自身特點。首先,“UGC”時代的到來降低信息發布門檻。新媒體環境使受眾的身份轉變為用戶,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內容生產的活動中來。用戶生產內容,即“UGC”,使信息發布的門檻相比過去大大降低,再加上審核機制尚不完善,久而久之,平臺呈現的信息質量好壞參半,內容發布者的素質參差不齊,不能得到有效的把控。前段時間,“小紅書”APP就刮起了一陣優衣庫“童裝風”。一些網絡紅人瞄準優衣庫小碼童裝,將成年人的身材強行塞入兒童款,她們拍圖、曬照,妄圖借此展現火辣身材,卻對崩壞的領口、蹭上化妝品污漬的兒童服裝熟視無睹并放回原處。這樣的“童裝風”審美流行一時,后來平臺方做出相應公關處理,刪除相關帖子。在原先網絡和信息還不發達的年代,即使有公德心缺失和個人素質低下的人想要以異化的審美來博人眼球也并非易事,更何談刮起一陣不小的風潮。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內容生產的平權化使得內容發布的門檻降低,不良的審美風氣有更大的生存空間,也對平臺的處理方法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推送機制加固“信息繭房”。在傳播者和受眾還保持著單向關系的年代,關于“美”的標準易于得到把控和引導,而當今新媒體平臺看似提供了更多發表不同聲音的機會,實則因為背后大數據的個人定制與同類推送機制,縮窄了人們的視野。在某種意義上,人們不是被傳播主體所操控而是被自己的選擇所桎梏。凱斯·桑斯坦在2006年提出的“信息繭房”問題,在新媒體時代只增不減。這一概念不僅適用于信息傳播,基于信息碰撞而形成的審美風氣也同樣適用。以青年用戶為主的APP“小紅書”為例,當含有“瘦”“八十斤”“減肥”等字眼的帖子被點開后,后臺會默認用戶對這一話題感興趣從而源源不斷的向其推送類似信息,久而久之,該用戶就可能認為“女生人均七八十斤”“好女不過百”等異化的審美風氣才是主流審美觀。
最后,傳媒的商業性特征促成“流量為王”。今年1月15日,曾插足他人戀情的網紅“半藏森林”在自己的微博發布了與某大型網絡科技公司合作的新代言廣告。此條微博一經發出就招來了大批網民的唾罵。因為該網紅此前的行為有違主流倫理道德觀,而在道德層面有所缺失的人不應該在公眾視野里頻頻出現。然而為什么她還能接到代言,為什么該大型網絡科技公司作為全國知名的傳媒企業仍然會找她合作代言,從而成為助推審美異化的一大幫兇?歸根結底是因為傳媒的商業性。這種商業性在網絡新媒體時代的體現是“流量為王”,具體表現則是無論性質如何,孰優孰劣,只要滿足“引流”的需求,都很可能受到傳媒的青睞,縱容審美觀上的“歪風邪氣”。
當代青年群體特性。首先,對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強,價值觀不穩固,易受煽動和引導。對于青年群體的范圍界定不同領域有許多不同標準,本文以16歲為下限、25歲為上限進行劃分,到2021年為止,年紀最長的青年群體均在1996年及之后出生。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空前強化,在從善如流的同時伴隨而來的更是從惡亦如流,正所謂“學好千日不足,學壞一時有余”。2020年一篇深刻揭露“假名媛”的文章引起了廣泛關注,作者花費半個月時間潛入“名媛群”觀察參與,將光鮮亮麗的虛假帷幕撕開,將拼單下午茶、租借愛馬仕、二手古馳絲襪等滑稽丑態公之于眾。這篇文章的寫作動機來自一篇粉絲投稿,而投稿中的那名熱衷于成為“名媛”的年輕女孩年僅20歲。本應該在大好年華學習奮斗的青少年為什么轉而追捧這樣扭曲的審美風氣?這與當代青年在尚未形成正確穩定的價值觀的同時,對新媒體平臺上魚龍混雜的內容有著較高接受度與包容度的情況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新媒體平臺上魚龍混雜的內容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青年的價值觀。
其次,普遍焦慮。新媒體平臺展現給個人的海量數據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我們的視野,但因其推送機制放大了“幸存者偏差”,并產生“網紅”效應,青年群體的“焦慮”心態成為了普遍現狀,具體體現在“容貌焦慮”“身材焦慮”等方方面面,可能使原本用以追求健康美麗的醫美、護理轉變成整容上癮、節食抽脂的審美陷阱。
最后,對手機、網絡以及各類新媒體APP過度依賴。2011年有一組調查數據顯示,當代青年中有54%在初中時期就已經接觸或使用網絡,24%在小學就已經接觸或使用網絡,17%在高中時期接觸或使用網絡。在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十年之后的今天,智能手機已全面普及,當代青年中98%以上在小學階段就已經接觸手機使用互聯網了,手機及互聯網已越來越多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資料。我們隨機做了一個抽樣調查,大約有60%的青年人不帶手機出門或手機斷電會出現焦慮情緒,大約有76%的人更愿意在空余時間呆在家里看手機上網,也不愿意走出家門。他們購物、點外賣、刷各式各樣的短視頻均通過手機完成。當代青年人很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都較強的個性,他們從小就習慣了孤獨,不愿意花時間去社交。因此自然而然地對伴隨他們成長的手機、互聯網以各類新媒體APP形成了嚴重的依賴。
首先,陷入畸形的審美觀念會使青年群體無法對“美”有正確的認識,可能將大量時間耗費在對“美”的畸形追求之中,從而荒廢掉學業、工作,甚至使家庭破裂。
其次,審美觀念看似只是個人價值觀念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然而當它遭到歪曲、被不良風氣所侵襲后,它很有可能對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三觀尚未定型的青年遭其荼毒尤甚。
優化推送機制,強化平臺審核。平臺可以有意識地突破“繭房”,雖然以個人興趣為導向的推送機制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不可能改變,但是可以將個人興趣和高檢索率的關鍵詞作為出發點發散開來,使更多受眾可能感興趣卻未受到關注的內容得到推送和傳播,從而開闊視野。另外,新媒體平臺也要加強審核,對于優質、健康向上的內容給予更多的流量和曝光率,而對于涉及負面信息的內容則要限制流量或督促刪改。同時,對于新晉熱點和話題,平臺要保持高度敏感以便能夠適時引導風氣,而不是造成處理不及時的結果。
主流媒體有意識地引導審美。主流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旗幟與標桿,在對于審美風氣的塑造上也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應該利用這樣的權威角色展現青年人充滿健康和活力的精神風貌、最自然的青春風采,并有意識地點評社會中存在的過激或不適宜的審美觀念,成為引領全社會審美風氣的風向標。
重視青少年審美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其中的“美育”教育經常被人忽視或存在不足,而風氣的形成依托的是觀念的合力,審美觀念又是非常主觀的存在,因此,抓好“美育”教育對于社會審美風氣起著基礎性作用。這里的“美育”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學校美術課堂上的繪畫手工等浮于表面的內容,還應該將深入剖析名家名作精神內核的實踐以及反映心靈美、精神美的內容納入教學體系,使審美教育在某種意義上與思想品德教育有共通之處。
審美觀念作為心態和思想的一部分對于青年總體的價值觀念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而在這個時代,新媒體成為這種改變的一大推手。助長青年群體間的不良審美之風氣本不是新媒體平臺的本意,然而由于自身特點及各種因素,這儼然成為了一個不得不讓人重視的問題,如何完全克服和解決尚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