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雯
(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山湖花園小學 江蘇 蘇州 215200)
音樂作為藝術課程,教師教學方法是否具有靈活性、趣味性,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是極為關鍵的。對于小學生來講,因為年齡的限制,不能按照成人的方法進行教學,這樣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所以,應該根據學生的階段性特點,采用體態律動的方式進行音樂教學。和傳統的示范教學、跟唱教學相比,體態律動的應用能夠有效的改善小學音樂教學效果,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從而增加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怎樣應用體態律動提升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對體態律動的應用對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研究分析,音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對體態律動的特色進行選擇,為學生營造出更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音樂能夠改善人們的情緒,因此能夠給小學生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體態律動其實就是由音樂伴奏結合身體動作本能地做出反應,從而訓練音樂節奏感的教學。將體態律動加入到音樂教學中,能夠促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主要是因為不僅能夠唱歌,還能夠動手動腳表現內心的情緒,這樣能夠增強教學效果,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小學低年級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的采用跟唱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音樂指導。但是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能長時間的集中,采用跟唱的方式不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積極性較低。體態律動能夠讓枯燥的樂理知識變得更為形象生動,能夠促進學習氛圍變得更加輕松愉快,從而能夠將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出來,主動的參與到音樂學習中。
一般情況下,音樂教學中包含多種音樂歌唱的教育,如果能夠運用體態律動進行教學,可以按照歌曲的內容,要求學生學習相應的簡單的舞蹈動作,這能夠和音樂之間形成互動,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同時提高教學效果。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好的理解音樂知識,就會影響音樂學習。在音樂教學中使用體態律動,可以增加學生良好的體驗。教師通過肢體動作對學生的音樂知識學習進行指導,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發揮主動性,將自己對音樂知識的理解采用肢體動作表達出來,教師能夠對學生的肢體動作進行觀察從而了解學生在音樂學習上的弱點,之后能夠加強對學生的音樂指導,以便學生能夠對音樂知識加深理解和掌握。
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體態律動的方式培養自身的節奏感從而和音樂接近,對學生大膽的思考和主動的表達表現等進行鼓勵,從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獨立進行創新,將學生的創作空間擴大,讓學生能夠按照自身的內心情感體會進行直接的表達,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更加的自信,在這樣的基礎上對音樂進行創新,并且能夠對自身的音樂想法進行展示,可以在和同學交流過程中對創作的樂趣進行分享。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運用體態律動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注意力集中,經常采用跟唱的形式,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會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積極性。體態律動的應用能夠讓枯燥的樂理知識變的更為生動形象,能夠為學生營造出輕松的學習氛圍,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下面從掌握曲子節奏、設計集體游戲、配合音樂節拍、即興體態造型等四方面進行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用體態律動的策略分析。
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按照學生的發育特點,采用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教育方式。律動教學是藝術領域活動中一種常見的教學形式,應用體態律動進行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身體協調性。對于不同的樂曲采用不同的律動方法,能夠呈現出不同的效果。例如,針對節奏較快,內容豐富的曲調,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采用歡快的愉悅的節奏進行呈現;對于沉悶的節奏音樂,可以采用緩慢的形式進行呈現,從而讓學生更為清晰的掌握。例如,在進行《嘀哩嘀哩》音樂教學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隨著節奏用手掌拍桌子。“同學們,當老師唱到‘嘀哩嘀哩’的時候,能不能配合老師的節奏拍打桌面?”這個時候,教師哼唱歌曲,學生隨著教師的哼唱有節奏的拍桌面,能夠讓學生身體根據音樂律動。
小學音樂課程是為培養小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促使小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課程,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可以在課堂上設計出一系列相關的游戲,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從而讓學生對音樂學習感興趣,進而提高音樂教學效果。如在對《火車開啦》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和學生之間進行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喜歡火車嗎?誰能向我描述一下火車的聲音呢?”“老師我知道,咔嚓咔嚓。”“嗚嗚……”“同學們說的很棒,那我們做一個游戲好不好?”“好!”“現在請一位同學用聲音形容火車的聲音,同學們根據力度大小判斷是進站還是行進中,好不好?”“好!”通過簡單的游戲能夠讓教師將歌詞融入進去,并且能夠幫助學生一起創編有關歌曲的律動旋律,鼓勵學生從中了解歌曲的內涵,掌握相應的音樂知識和技能,體會到音樂在生活中的意義。
教師應用體態律動進行教學的時候,為了能夠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要培養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欣賞音樂的習慣。可以將全班同學組織起來進行音樂表演,將學生對音樂律動的感知力提高。如在對《水族館》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喜歡水里的小動物嗎?海洋里的小動物有哪些?它們有哪些特點?”“海洋里的小動物都會游泳,都有鰭。”“那我們今天也扮演一下海洋里的小動物吧,跟著音樂的節奏,進行特點展示怎么樣?”“好!”接下來教師邀請小學生扮成自己喜歡的海洋動物游泳的特點,教師對音樂節拍進行控制。如,有的同學扮演海龜的時候,教師將音樂節拍放慢,并且要求其他的學生一起加入到節拍的擊打過程中,一起參與到表演中。當有的學生扮演鯊魚吃魚的時候,教師帶領學生采用熱烈的節奏演繹場景,讓其他同學扮演小魚參與其中。這樣的現場表現方式,能夠將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能夠加強學生對音樂律動的認識和掌握。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隨著音樂節奏開展即興的體態律動表演,能夠加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學習興趣。如在對《三只小豬》進行教學時,“同學們,我們首先欣賞三只小豬的動畫片。”《三只小豬》是三個不同的學生演唱的一首歌曲,主要表達小豬應對大灰狼的機智。“在學習這首歌的時候,如果我們進行律動學習,你們認為有哪些好的學習方式嗎?”“老師,可以選三位同學,讓他們扮演不同的小豬,老師負責打節拍,等到節拍暫停的時候,讓小豬進行接力演唱。”按照學生提出的建議,教師可以即興的打節拍,按照歌曲的節奏進行,隨后到學生演唱的時候,教師就將節拍暫停,讓下一個學生接受提示,學生立刻進行換班演唱。還可以采用學生之間相互組合的形式,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的節奏,不斷強化對各種音樂節奏的掌握程度,對自身的動作進行靈活的變動,從而提高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及理解能力等。
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教師應該清楚的意識到這一點并且應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體態律動教學不僅能夠改變傳統音樂教學氛圍,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音樂課堂更加活躍,還能增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加深學生對樂理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所以,音樂教師應該積極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對體態律動的教學模式進行靈活的運用,從而促進小學音樂教學的發展,實現小學音樂教學價值,促進小學生音樂素質的發展,以便能夠更好的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教師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