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雅
(湖南城市學院 藝術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關鍵字】益陽花鼓戲;新媒體;發展
2005 年3 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這是國家層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綱領性文件,以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全局出發,闡明了工作背景和目標,提出了相應的工作要求。2013 年11 月,我國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以“宣傳、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宗旨,旨在提升“非遺”的全民保護意識。2015 年7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中明確提出“發揮互聯網在戲曲傳承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勵通過新媒體普及和宣傳戲曲”。2017 年10 月,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這一系列的頂層設計都充分說明“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非遺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作為湘楚文化發源地的湖南,既有著令人震撼的物質文化遺產,也有著光輝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花鼓戲作為地方戲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早在2008 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湖南花鼓戲重要組成部分的益陽花鼓戲更是有著悠久的歷史。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曾經輝煌的益陽花鼓戲日漸沒落,甚至瀕臨失傳,如何在新時代傳承、傳播戲曲文化成為了重要課題。
當前,互聯網正在成為重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革新力量。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 年6 月,我國網民規模9.40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7.0%。這展示了互聯網市場的超強潛力。其中新媒體成為輿論宣傳的陣地、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戲曲也要跟上步伐,充分利用好新技術和新思維來武裝自己,創新傳承與傳播方式,使其保持持久的藝術生命力。
新媒體概念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提出至今已有60余年,它是指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具有交互性、個性化、共享性等特點。一般將新媒體分為互聯網新媒體,如各類網站、虛擬社區、網絡報刊、網絡廣播等;手機新媒體,如手機短信、手機電視等;數字電視新媒體,如IPTV、移動電視、戶外媒體等。現如今,新媒體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或多或少的產生了關聯,由此也產生了“新媒體電影”“新媒體廣告”“新媒體動漫”等等,已然成為熱門話題。
湖南花鼓戲是省內各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統稱,因地域不同又分為多種流派,如長沙花鼓戲、益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岳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等。其中,益陽花鼓戲是湖南花鼓戲中最具代表性的種類之一,俗稱益路花鼓。這一路花鼓戲歷史悠久,清道光、咸豐年間,就有既演湘劇又演花鼓戲的“大興班”建立。清同治時期,花鼓戲有了最初演繹形式“兩小戲”;抗日戰爭時期,有“益陽楚劇抗敵宣傳隊”專門自編自演抗日曲目;新中國成立后,益陽花鼓劇團進京演出《生死牌》,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贊賞,影響廣泛;直至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鼎盛,有《風暴過洞庭》《啼笑因緣》等一批獲獎劇目。但隨著改革開放,人民群眾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樣,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開始,益陽花鼓戲逐漸衰落,原有花鼓戲劇團相繼解散,演員改行,創編人員急劇縮減,原有觀眾群體年齡結構的老化以及年輕觀眾群體審美取向的變化,使花鼓戲發展面臨困境;至2012 年花鼓戲迎來機遇,原官方劇團開始陸續轉企改制。新時代下花鼓戲想要有更好的發展,必然要搭上新媒體的快車。
新媒體這種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了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等,新媒體的發展為地方戲曲提供了更為廣泛的傳播平臺,更為堅實的存儲保障和更為多樣的內容開發,利用好新媒體的傳播優勢便能更好的優化地方戲曲的文化生態環境。
花鼓戲表演一般以在舞臺現場表演為主,從早期的露天舞臺到后來的劇場舞臺,演員、樂隊與觀眾都是在同一審美場中近距離交流。而隨著電子傳播時代的到來,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花鼓戲要想保持其生命力,受到新一代觀眾關注,更是要積極融入新媒體技術。一方面,新媒體傳播打破戲曲觀賞的時間與空間壁壘。原本需要固定物理空間作為表演載體的戲曲在新媒體中成為了一種非固定性的流動狀態,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在非固定的場所進行觀賞;另一方面,新興平臺的融入將使得花鼓戲的受眾群體擴大。由于新媒體傳播具有交互性、即時性特點,用戶可進行實時互動,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傳播信息與網友共享,吸引更多的觀眾群。
傳統戲曲傳承方式以口傳心授、言傳身教為主,此種傳承保護難度大,新媒體是建立在數字化、多媒體、網絡等新技術基礎上的產物,它能為益陽花鼓戲的內容留存提供數字化保障,包括對“非遺”資源的數字化轉化,即將文字、照片、手稿、音樂等存儲于數字媒介中;對相關的實踐過程進行多維度的動態、高清記錄,最大程度上達到保真效果;對所采集信息的有序歸檔,建立益陽花鼓戲數字資源庫等,為花鼓戲更加長久的留存提供最大的保障。
傳統花鼓戲劇目取材一般來自現實生活、民間傳說或宋元雜劇等,且表演時間動輒幾個小時。而在新媒體環境中,一些短小精悍的內容更能獲得平臺及用戶的喜愛,與此同時,伴隨著新媒體經濟的出現,一大批專業的內容制作者、制作團隊也開始加入新媒體行業。基于此,可以嘗試把原有戲曲以碎片化形式展示或創作微折子戲將戲曲中的精華傳播給觀眾。另外,借助數字虛擬技術創造虛擬人物、虛擬舞臺,將其與新媒體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
數字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媒體,利用新媒體傳承、發展益陽花鼓戲的路徑,從終端層面上可以理解為利用電腦、手機等作為輸出終端來推廣花鼓戲;從技術層面上可以理解為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等手段來保護、發展花鼓戲。
建立新媒體矩陣可以增加花鼓戲的曝光度,只要能長期在領域內做質量較高的原創內容,就會帶來更多的曝光度,同時多矩陣便于為主陣地導流,進而提升主平臺的自傳播力,獲得更多的粘性觀眾。
1.網站宣傳平臺構建
從目前已有的當地政府官方網站來看,益陽市人民政府網及益陽在線(益陽市對外宣傳官方網站)都有對花鼓戲的簡要介紹,但其他花鼓劇團相關的網站建設資源較少且更新不及時甚至沒有,所以建立以政府為主導,花鼓戲劇團為主體的花鼓戲對外宣傳官方網站系統刻不容緩。具體內容可以涵蓋益陽花鼓戲歷史發展脈絡簡介、具體藝術流派及表演特征、經典劇目資源、傳承譜系等。
2.手機宣傳平臺構建
近年來我國手機網民人數不斷攀升,截至2020 年6 月,已達9.32 億。要想地方戲曲有更大的發展就必然要與時代接軌,全方位利用好手機平臺。具體措施包括: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鼓勵傳承人、優秀表演者開設個人賬號或公眾號,傳播戲曲表演、排練中的點滴逸事,加強互動交流;利用各類短視頻平臺,安排專人或專業團隊將舞臺表演、服裝設計、人物造型等各個過程進行記錄,多制作一些精準短小、鮮明快捷的短視頻或vlog,定期發布以吸引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運用直播軟件,將傳統面對面式的現場演出拓展部分至線上,帶來更為便捷的觀看方式。
目前,大部分機構在戲曲保護數字化應用過程中,尚處于拍照、采訪、記錄、物品收藏等初級層面,形成的檔案多為紙質或膠片等傳統載體,因此建立一個便于長期儲存和檢索的數據庫是對花鼓戲進行有效保護的前提。具體包括:將益陽花鼓戲文獻、圖片、劇本等實物資料進行數字轉化,建立數字檔案庫;將花鼓戲動態實踐過程,進行立體的記錄,數字化存儲;將花鼓戲服飾、道具、場所等進行數字化整理。充分利用數據庫技術,全面立體的組織好資源。
(三)以虛擬現實技術為抓手,開發多類型新媒體花鼓戲
現代觀眾的審美標準越來越高,為戲曲人物、舞臺注入新鮮血液,為觀眾帶來更大的感官體驗是現實需要。從虛擬現實技術出發探討新媒體戲曲是從技術層面上保護、發展花鼓戲。新媒體不僅對戲曲的傳播方式產生影響,在虛擬技術持續發展的環境下,它也將逐步與戲曲深度融合。虛擬現實技術將由計算機實時生成動態三維立體圖像,并且通過多種傳感設備使觀眾投入戲曲場景中與某一戲曲場景自然交互。例如,將角色通過虛擬技術設定出來,觀眾會看到虛擬旦角、虛擬小生;借助三維技術模擬實景,既省去了舞臺搭建的繁瑣,又使布置更加逼真,場景轉化更加自然,達到藝術與技術的完美融合。
當前新媒體正以活躍的創新、高速的增長、廣泛的輻射深度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的審美習慣也正不斷沖擊著我們,傳統戲曲要想在新環境下有更好的發展,必然要借助新媒體的春風,不斷擴大宣傳矩陣、不斷提高存儲技術、不斷豐富表演形式,吸引更多的觀眾群體關注,讓他們了解、關注、喜愛并主動加入傳承與保護的隊伍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