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湘
(東華理工大學 江西 撫州 330127)
撫州采茶戲,源自江西撫州,是江西臨川漢族戲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撫州采茶戲最初起源于燈彩歌舞,明末清初,當地的采茶婦女們在采茶時會唱山歌,并吸收了一定的少數民間舞,在張燈時節,由兩人扮演逐漸演變為茶燈戲。后由于人員流動及人口遷徙,意外將黃梅采茶戲引入江西與茶燈戲結合,使得茶燈戲的表演形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從而進入“三腳班”時期,后經借鑒進入“半班”時期。
早年間撫州采茶戲的唱腔大部分來自江西漢族民歌小調,后期逐步演變為由戲曲正調、戲曲雜調、民歌小調組成。撫州采茶戲中的身段部分源于燈彩歌舞,將地方特色展現得淋漓盡致,許多動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小旦的手巾功、小生小丑的扇子功、小丑的矮子步等。采茶戲,顧名思義是采茶文化結合采茶歌、采茶舞在戲曲領域的派生。撫州采茶戲主要是結合當地的采茶生活編創出故事并結合民歌唱腔進行劇目表演,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
撫州采茶戲最講究唱做并舉,在一場完整完美的演出中,演員的身段、眼神、手勢之間的協調配合是不可缺少的。在撫州采茶戲中通過形體來表達人物思想情感的外部動作——從最簡單的比擬手勢到復雜的武打技巧,都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舞蹈動作。在撫州采茶戲《甩金扇》中,干妹仔以側身出場雙晃手定格造型讓人眼前一亮,塑造出漂亮溫婉生動的人物形象。在《牡丹亭·游園》中,男女主角舞動水袖、對轉、背對背以揚袖互搭表達出他們之間的愛意,能夠把劇中角色內心的情感、音容笑貌用舞蹈展現出來,加上群舞的映襯,形象地烘托出了當下的環境氣氛。由于撫州采茶戲基于生活,是生活、情感、社會活動的放大,其舞蹈部分的表演具有豐富的生活元素,最初始的部分大多是對生活中采茶動作的改編,后不斷創新演變成一套具有地方色彩專屬于撫州采茶戲的舞蹈文化,可以說舞蹈文化貫穿于采茶戲的表演中。
采茶戲最初是由茶燈戲發展而來的,茶燈戲是由采茶歌結合當時由民間舞發展而來的采茶舞在張燈時節扮演形成的。明代末期,黃梅采茶戲因人口流動傳入撫州,撫州采茶戲由此進入“三角班”時期。這個時期的舞蹈特點體現在小旦的鷂子翻、云手、縫補漿洗、摘茶采桑等身段表演,小丑的挑擔推磨、撐船推車、趕牛鋤地等身段表演中。清末民初,開始發展為“半班”,人員由當初的“一旦一丑一坐堂”添加至生旦凈末丑齊全。新中國成立初期,采茶戲發展迅速,而撫州的采茶戲更是創作出了大量的新作品,涌現了一批優秀的戲曲演員。戲曲舞蹈文化在采茶戲中不斷更新傳承,與戲曲高度協調發展。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各類新鮮事物、產業層出不窮,在年輕群體眼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缺乏競爭力。而撫州采茶戲中的戲曲舞蹈部分更是鮮少有人關注。在作為文學劇本流傳下來的劇目中,我們無法看到舞蹈的重要地位,我們也無法直觀地窺見中國舞蹈在戲曲中的源流、發展的實況。這也是直到今天,某些劇目輕視戲曲中的舞蹈成分的原因之一。
戲曲是一種綜合了音樂、舞蹈、歌唱、對白、雜技、武術的表演形式。而舞蹈是最能生動表達人們內心情感的肢體動作,配合著唱詞能夠引起觀眾內心的共鳴。撫州采茶戲源于茶文化、茶歌舞,而由勞作演變而來的各種舞蹈動作,例如小丑的矮子步、小旦的手巾功等這些類似于民間舞基本功的舞蹈動作,是采茶戲的標志性風格。在采茶戲中,舞蹈動作、舞蹈造型比唱詞更具有感染力,能夠使觀眾觀看表演時與演員、與創作者產生情感共鳴。舞蹈在戲曲表演中能夠起到表現生活、抒發情感、創造藝術價值的作用。可見,戲曲舞蹈在撫州采茶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開啟教育式保護
撫州職業技術學院戲曲班的開設,利用當地資源優勢與政策支持,開啟戲曲人才定向培養模式。此類學生可定期進行選拔,優秀者可去各類戲臺、劇院進行演出。據了解,撫州市擬通過學歷班、短訓班、人才引進三種教育方式來傳承和發展當地戲曲文化。在此基礎之上,我們也需要開設戲曲類教育專業,對地方舞蹈文化資源的繼承與發展,取決于本土文化建設的主體——舞蹈師資。好的師資力量能夠培養出好的人才,培養出一批好的教師迫在眉睫,可聘請撫州采茶戲中的優秀演員進行講座教學。撫州師范學院可與市文化藝術事業單位和各縣(區)文化館合作,適當地引進相關人才進行進修。當市場上戲曲演員飽和之際,部分資深的戲曲演員可到戲曲教育專業進修,好的傳承才能迎來好的發展。
將撫州采茶戲引進中小學第三課堂,成立戲曲社或戲曲興趣小組,引進專業人士進行一周一次的教學。專業人士的精湛表演是吸引學生興趣的前提,并與中小學教師進行教學交流,可輔助教學共同進步,既能讓專業人士學習如何將戲曲融入教學,又能讓教師學習基本的戲曲知識和技巧。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看戲、學戲、排戲、演戲,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認識并了解自己家鄉的本土文化。
與當地高校合作,將采茶戲中的戲曲舞蹈引入學生的選修課中,特別是聲樂專業學生,能夠對同領域不同專業的學生產生吸引力,較為簡單的身段學習能夠增進其對戲曲的熱愛,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營造撫州市高校的戲曲氛圍,讓外地求學的學生學習本土的地方特色。同時可以請撫州當地專業人士進行授課或開展講座,傳承并發展采茶戲中的戲曲舞蹈文化。
社會的發展使得接受知識并不只有學校教育這一種途徑,社會上的各種培訓機構更是近些年來人們求知的新寵。撫州采茶戲擁有較好的群眾基礎,特別是老一輩的情懷,撫州當地的戲曲班子可接收具有舞蹈基礎的演員進行培訓,成立戲曲舞蹈培訓班,對熟知采茶戲唱腔的民眾進行身段教學,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拓展,將舞蹈動作轉換為戲曲手勢。
2.加強政策保護
近些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受到重視,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非遺保護政策,分別在傳承方面、資金方面、保護方式方面、保護與管理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和要求,能夠為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撫州采茶戲的保護提供有力保障。特別是資金方面,給予學習者學費補貼,給予教師工資補貼。撫州市政府部門應加大對采茶戲中的戲曲舞蹈文化資源開發的力度,把對戲曲舞蹈文化資源的開發、保護納入撫州市文化建設的總體規劃中去。由權威機構進行組織,與當地的戲班子進行合作,將現有的文化資源進行傳播。
2019 年湯顯祖戲劇節的舉辦為各界群眾和廣大戲迷帶來了一場戲曲文化的饕餮盛宴。在這一活動結束之后,更應注意到撫州市已被貼上戲曲之鄉的標簽,應繼續發揚撫州市戲曲文化。在戲劇節結束之際,還可以在各小區、廣場每周末定期舉辦小型的撫州采茶戲創新博覽會,調動群眾的積極性,鼓勵群眾在傳承中創新。撫州地方有許多小戲臺,政府可給予資金補貼,鼓勵群眾自發式的組織。可在撫州湯顯祖大劇院每個月定期舉辦撫州采茶戲專場,自上而下調動群眾積極性,堅持政府、單位、個體一條心,利用良好的群眾基礎呼吁大家一起學習并發揚采茶戲。
3.發展產業的方式保護
撫州市電視臺可開啟一檔新的欄目,介紹撫州采茶戲的起源和播放每個時期的劇目。戲曲的魅力在于流傳,只有老一輩的情懷而無新鮮血液的注入是不行的。可以開發撫州采茶戲app,收集和重新錄制各個劇目,開通直播和錄制相關小視頻,經過篩選后收錄進AAP 的建設內容中,并將其積極推廣至大眾視野。筆者在了解采茶戲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劇目的畫質模糊、錄制草率,甚至許多劇目查找不到資源,撫州采茶戲app 的創建可以解決許多群眾資源難求的問題。
迎合當下流行趨勢,抓住年輕人的眼球。采茶戲的演出一般是在小劇場,一般的大型商業演出,觀眾群體平均年齡較小,基本上找不到戲曲的身影。要樹立撫州采茶戲文化產業意識,要將撫州采茶戲中的戲曲舞蹈文化作為一種產業來發展。要將其中的戲曲舞蹈文化迎合當下音樂文化發展趨勢,結合當下最熱門的宣傳方式,吸引年輕群體的目光,例如抖音小劇場、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文化館榜樣人物朱偉英就創造了“文化+電商”的工作模式,擴大了文化功能,將文化惠民轉換為文化富民。只有撫州采茶戲的發展豐盈,其中的戲曲舞蹈文化才能被大眾所熟知繼而實現創新發展。在現代化采茶舞的創作過程中,缺乏創作元素是舞蹈藝術創作發展遇到的瓶頸之一。將采茶戲中的文化價值、生活元素等充分與舞蹈藝術相結合,可有效促進采茶戲中舞蹈藝術的發展與創新,促進現代化舞蹈藝術的不斷完善與發展。
本文從傳承與保護戲曲舞蹈文化資源的視角,對如何保護采茶戲進行了研究。只有撫州采茶戲傳承與發展下去,才能讓人了解到其中的戲曲舞蹈部分,重視舞蹈文化這個薄弱環節的流向,才能將地方戲曲特色發揚光大。這更加需要我們年輕一代加強思想認識,實打實地去行動,在對其進行歷史研究的過程中又不忘結合現代的時代特征。筆者作為一名舞蹈愛好者也會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去發揚,文中提到的一些具體保護措施也希望能夠被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