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石英
(福建省龍巖市第二中學 福建 龍巖 364000)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意見》指出:“學校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把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藝術融入學校美育的全過程……要創造性的開設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美育課程。”普通高中音樂課標(2017 年版)(二)基本理念第4 點要求:“弘揚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課標明確指出學校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開發利用本地音樂資源。筆者學校因為注重本土戲曲文化的傳承,2016 年被評為“第二批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著眼于地方戲曲傳承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的深入研究,推動地方戲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加強學校美育教育,豐富學校辦學特色,提升學校文化內涵,具有針對性、前瞻性,緊貼教育改革發展大局。
被譽為“南國牡丹”的閩西漢劇,是閩西文化藝術的優秀瑰寶。作為國家級非遺文化的閩西漢劇,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其中滲透著音樂、舞蹈、戲劇與表演、美術等各學科的內容,蘊育著豐富的美育內涵。這些年隨著社會多元化發展,生活快節奏進行,閩西漢劇正面臨著商業文化侵擾、流行音樂侵襲和地方方言流失等危機,面臨傳承尷尬的局面;教師在傳承教學實踐中發現不少學生總感到閩西漢劇與生活距離較遠,對教學內容不是很感興趣。如何更好調動學生對閩西漢劇的興趣,如何讓年輕學生喜歡,進而認識閩西漢劇、欣賞漢劇,并且由此發展到正確理解和傳承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是值得我們思考探究的問題。
現在就以筆者執教《閩西漢劇中的“精靈”——丑》為例談談。
要上好一節課,首先學習的內容要能夠吸引學生。閩西漢劇的內容很多,該上什么內容最能夠吸引學生呢?經過思考,筆者決定以閩西漢劇中的特色“丑”作為本節課的內容,把課題定為《閩西漢劇中的“精靈”——丑》。內容新穎有趣、開篇自帶“興奮點”,戲曲中“丑”這個極富喜感的行當,容易引起學生興奮、喜愛,激起學生的興趣,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有了好內容,還要有好的方法、好的氛圍、好的過程、好的師生配合等才能將“丑”引入人心。在教學中,筆者極力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過程片段一:言傳身教,創造好的氛圍。
在導入過程中,筆者穿上了青衣新娘服,深情并茂地表演閩西漢劇經典劇目《盤夫》中嚴蘭珍小姐的念白:“我本真了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緊接著筆者跳到了幽默、滑稽的《花燈案》第6 場“斷案”縣官(丑角)表演選段。這一表演得到了學生們的陣陣掌聲,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學上,課堂氣氛一下子濃郁起來。接著筆者順勢展開了閩西漢劇知識的回顧:“老師剛剛演出的分別是什么行當角色?你能說說看這些行當角色有什么特點嗎?”于是學生們七嘴八舌的說開了。對學生們的回答給予肯定后,筆者說道:“在我們閩西漢劇中,有一行當可以說是戲曲中的精靈,有誰知道是什么行當嗎?”學生們爭先恐后的說出了幾個答案。
為了給學生一個深刻的印象,筆者給自己貼上了丑行的標志妝面——“豆腐塊和胡子”。學生看到這樣的老師,笑得前仰后合。筆者再進一步的問道:“你們對丑行了解多少?誰能分享一下你所知道的關于丑行的信息?”于是課堂上出現了一片討論聲,一片熱鬧的景象:
有人說丑就是滑稽搞笑的人物、事件……
有人模仿丑的唱腔、念白……
有人上臺表演了一小段小丑走路……
片段二:引入名家,再激興趣。
在學生們熱烈的反應中,筆者給出了一段由閩西漢劇青年名家邱啟濤老師表演的音頻讓學生試聽。在試聽前,筆者特別介紹了邱老師的事跡,學生聽了后都肅然起敬,興趣更加深厚了。
試聽前,筆者先布置了思考題:“你認為這段戲曲描繪的是什么角色?為什么?”學生們饒有興趣的聆聽著,當聽到有趣的樂句時,他們都忍不住偷笑出來。
聆聽剛結束就有同學發表意見了,說這描繪了一個很滑稽的人,剛起床的樣子,也有同學說是一個小丑做夢的感覺。總之,是滑稽幽默、搞笑可愛的丑角。
在學生們明確這是丑角后,筆者用課件展示出了本課內容主題《閩西漢劇中的精靈——丑》,并配有邱老師在《花燈案》表演中化妝的丑角劇照。更為驚喜的是筆者請來了閩西漢劇研習中心的邱老師,他根據自己的劇照介紹了《花燈案》這個經典之作和丑行特色表演。聽了邱老師的介紹,學生的學習欲望已經充分激發出來,這時上新課已經水到渠成。
片段三:欣賞經典,積極探索。
在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后,筆者把教學引入了本節的中心內容:帶著問題欣賞閩西漢劇經典之作《花燈案》第6 場第一段,并布置了思考題:
(1)作品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縣官形象?
(2)這個戲曲應用了哪些手段來刻畫這一形象?
帶著興趣,帶著激情,學生都凝神靜氣地欣賞和思考起來。視頻播放完畢,學生們紛紛舉手發言,講述自己所欣賞到的縣官形象,并且能準確的說出戲曲刻畫人物形象的要素:唱、念、做、打,有的同學還躍躍欲試盡情模仿。
通過這一個片段的教學,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已初步掌握。
實踐活動的課堂學習效果的呈現、課堂學習能力的深化體現,更是學生綜合能力的展示,應有一定的“深度”和“挑戰性”。這節課老師要求實踐活動以表演、展示為主,小組探究、合作創編,班級統籌協調完成表現中國戲曲的“美”的任務,極富創造性和挑戰性。
片段四:引導參與,鞏固教學內容。
趁著學生意猶未盡,筆者趕緊進入下一個活動實踐探索環節:
(1)念白與模唱“適才間做春夢,閑步園中”。
(2)熟練念白與唱段后進行想象情景表演。
剛開始,學生們都覺得特別滑稽可笑,經過筆者再次對角色的剖析后,他們對角色有了深度的了解,個別學生竟然能很自如的把縣官的“丑”表現出來,這出乎筆者的意料。筆者立馬引導學生:“我們剛剛欣賞到的視頻中,這個縣官的動作為什么能這么有趣、收放自如、恰到好處呢?”有學生馬上回答:“因為有鑼鼓、音樂的伴奏。”這時,筆者立刻對他的回答進行肯定,并且順勢提出:“那你們能不能模仿訓練出一小段節奏出來呢?”于是課堂上一片“大亂”,學生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經過一小陣的折騰后,竟然有一組學生說可以上來試試看。在一陣掌聲中3 個男同學拿著筆者課前準備的鑼、鼓、鈸,有模有樣的表演起來。筆者問其中一個比較亢奮的學生能不能筆者給個材料,把這節課所學習的內容串成一個有“唱、念、做、打”的節目,他想了想說給點時間可以,于是乎學生們又忙開了。經過短時間的分配,學生們來了一小段精彩的綜合展示:一組學生打過門和縣官出場的節奏;一組學生表演轎夫抬轎子,其中比較亢奮的男生自己扮演縣官;其他學生一起念白與唱第一句戲詞。學生們有模有樣的展演把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同時本節課也走到了尾聲。
通過前面的學習體驗、交流合作、討論探究、創編表現,來感悟這個“丑”的內涵——靈動、質樸“大美”,從而提升學生熱愛本土文化,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的綜合素養,點亮學習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片段五:適時小結,綜合提高。
思考總結:這出戲中的縣官為什么要用丑這個行當角色來扮演?
感悟:外表滑稽、搞笑的“小人物”實則是內心至善至美的“大英雄”(適時進行人文提升情懷教育:“小人物”、“大英雄”——四川消防官兵的故事。)
留住鄉愁:“一出戲,就是一段人生、一個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這節課做到了“丑”入人心!
通過教學實踐,我們明悟:首先,閩西漢劇是傳統地方戲曲文化,“丑行”在戲劇中本身的特點就容易引人關注,作為教學內容也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其次,課中把閩西漢劇優秀的藝術傳承人請進來,結合老師本身的戲曲表演特長,采用分段欣賞的模式,將丑行的“唱、做、念、打”融入其中。第三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穿插了精彩的娛樂視頻,詼諧鮮活的視聽資料和節奏念、打等活動,使學生在一種開放、民主、愉快的游戲氛圍中學習體驗,加深對閩西漢劇的理解,感悟音樂手段在戲曲表現中的作用,體會閩西漢劇的魅力。
總之,熱愛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教師課堂成功的根本。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優秀文化傳統與學生有了較大的隔閡,學習興趣自然不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習興趣,要求我們必須把握時代脈搏,挖掘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有機關聯,新瓶裝老酒,讓傳統文化熠熠生輝,入心、入腦!
注釋:
①引用《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意見》內容。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