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敏
(首都師范大學 北京 100048)
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已經走過了百年的歷史,在眾多鋼琴藝術家、作曲家不遺余力的音樂實踐中,逐漸建立起了中國鋼琴音樂創作、表演與理論研究的話語體系,這對于建立中國特色的鋼琴音樂學派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鋼琴作為一種西方樂器,在中國化的過程中,被深深地刻上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烙印,可以說中國鋼琴音樂實踐為世界鋼琴藝術的多元化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標題性歷來被認為是中國鋼琴音樂最為明顯的特征,同時也是中國鋼琴音樂理論研究中的重要話語名詞,本文試從中國鋼琴音樂標題性特征的角度出發,探究其獨有的文化內涵,以期能夠對“標題性”一詞作出較為深入的闡釋。
音樂創作是重要的音樂實踐范疇,也是進行表演與欣賞的基礎,中國鋼琴音樂在創作路徑上主要呈現出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中國鋼琴音樂創作起步較晚,史學界認為1915年由趙元任創作的《和平進行曲》為中國鋼琴音樂創作之始端,在之后的時代發展中,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之所以能夠不斷地涌現出來,這與中國音樂家創作意識的覺醒是分不開的,正是由于他們的創作活動才使得鋼琴藝術在中國得以長足發展。二是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具有多樣性的特點,西方鋼琴音樂創作以原創為主,而中國鋼琴音樂創作除了原創之外,還有改編、移植等手法,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傳統音樂具有豐富性的特點,為鋼琴創作多元路徑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是鋼琴民族化一直是中國音樂家的追求。所謂鋼琴民族化,指的是運用鋼琴的形式去表現中華民族的文化、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以此形成獨具風格特色的中國鋼琴音樂語言。
從以上三個特點中可以看出,中國鋼琴音樂多元化創作路徑形成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延續傳統音樂的文脈。20 世紀初期,由于西方音樂文化的引入,對我國傳統音樂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沖擊,這從當時歐洲文化中心主義與音樂國粹主義的爭論中就能夠明顯地看出來,從文化發展的多樣性角度來看,這兩種主義雖然各有千秋,但是都屬于極端性的發展思想,而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卻體現出一種折中主義,即走出了一條“以中為本,西為中用”的道路,運用鋼琴的表現手法,融入中國傳統音樂的內容,以此實現對傳統音樂的傳承,開辟了一條傳統音樂發展的新路徑。如儲望華改編的《中國民歌八首》、黎英海改編的《中國民歌鋼琴小曲50 首》等作品,就明顯地體現出了鋼琴在繼承傳統音樂方面的價值和意義。
在西方音樂創作發展中,鋼琴一直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而很多音樂體裁如協奏曲、奏鳴曲、夜曲、變奏曲、敘事曲等都是在鋼琴音樂的創作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然后再擴展到其他的領域,可以說當今流行的諸多音樂體裁已經在鋼琴音樂的創作中得到了固化。在中國鋼琴音樂中,運用西方音樂體裁進行標題命名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通過標題化的形式書寫了中國精神故事。
舞曲是一種傳統鋼琴音樂體裁,在西方巴洛克時期的鍵盤音樂中就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其中巴赫、亨德爾等人在鍵盤音樂的創作中就深刻地體現出了民間舞曲的特征。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流傳的舞曲音樂也是異常的豐富,也因此成為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重要元素,其中石夫創作的《手鼓舞曲》、《喀什葛爾舞曲》;龍曉勻創作的《蘆笙歡歌》;方權創作的《長鼓舞》等作品在創作上擷取了少數民族民間舞曲的元素,以此來歌頌少數民族地區的美好生活,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后少數民族地區欣欣向榮、安居樂業的新氣象,同時也是對中國人民勤勞、樸實性格的真實描繪。協奏曲是西方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器樂領域中的一種重要體裁,也是一種大型的鋼琴音樂體裁,對于很多作曲家而言,鋼琴協奏曲實際上是體現作曲家創作能力和技巧水平的試金石。中國鋼琴協奏曲的創作在繼承西方古典主義、浪漫主義作曲家創作技法的基礎上,又融入了中國傳統音樂的標題性特征,因而在廣度和深度上更加體現出了當代中國精神,這一體裁的代表作品如杜鳴心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春之采”》、劉敦南的鋼琴協奏曲《山林》、張朝的鋼琴協奏曲《哀牢狂想》等,用寫實和寫意相結合的手法表現出了改革開放后中國人民奮發圖強、勇于拼搏的頑強意志。
20 世紀以來,隨著新式學堂的興起和專業音樂創作技法的引入,促使我國兒童音樂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這也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個顯著的創作特征,聲樂領域尤為注重兒童音樂創作(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黎錦暉創作的兒童歌舞曲、劇),而器樂領域這方面最為突出的就是鋼琴音樂,相對于其他西方樂器,甚至中國民族樂器,鋼琴在這方面作出了更大的貢獻,兒童鋼琴音樂作品的出現成為我國鋼琴音樂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這為鋼琴音樂形象的拓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音樂創作中,音樂形象是作曲家按照自身對社會生活的獨特審美意識創造出來的一種對象,既有著客觀的現實來源,也有著主觀的意識情感。以丁善德于1953 年創作的《兒童組曲》為例,全曲由五首樂曲組成,標題分別為“郊游”、“撲蝶”、“跳繩”、“捉迷藏”、“節日舞蹈”,從不同的側面描繪了兒童生活的場景,也表現出了不同的兒童音樂形象。在這些作品中,作曲家從兒童心理的角度出發,用歌謠體的旋律和結構表現出兒童天真活潑的秉性,又用特定的標題表現出了豐富的兒童戲劇性場面,相較于西方兒童鋼琴作品的無標題特征,中國兒童鋼琴作品由于標題的存在,更加具有了趣味性和文化意蘊,增強了鋼琴音樂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由宋名筑創作的《布娃娃的夢》、黎英海創作的《動物園——幼兒鋼琴小組曲》等作品則是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出發,表現出了快樂的童年生活,這些樂曲都是通過旋律來塑造明確的音樂形象,用節奏、和聲色彩的變化去表達兒童的內在情緒,在富于歌唱性的同時又增添了更多的情感性內容。
互文性是由法國語言學家、美學家茱莉亞·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每一個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鏡子”,每一個文本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化。互文性的提出,為研究不同性質的文藝作品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方法論,特別是為文藝作品的分析和詮釋提供了多元化的視角。互文性作為一種現象,實際上在文藝作品的創作中就已經存在,其中標題音樂的產生就是互文性的一種表現。如浪漫主義俄國民族樂派作曲家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舍赫拉查德》等作品就體現出了音樂與繪畫、文學作品之間的互文性。
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運用互文關系手法進行創作的作品也比較多,如汪立三創作的鋼琴組曲《東山魁夷畫意》、林華創作的《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曲解集注》等均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這些作品從文學和繪畫中汲取創作靈感,通過一定的鋼琴創作技法的運用表現出了不同的音響色彩。以《東山魁夷畫意》中的《濤聲》一曲為例,在鐘鼓之聲的塑造上,作曲家采用了位于中低音區的不協和和弦與最低音區的五個白鍵的結合構成一種轟鳴之聲,以此來凸顯一種波濤洶涌的力量,將音響上的聽覺體驗與繪畫中的視覺感知有機地糅合在一起,達到了音畫合一的效果,而由這種和聲帶來的音響色彩體現出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寫意化的互文手法。
縱觀鋼琴藝術的發展,呈現出三條主線,一是風格銜接和變化的主線,如西方鋼琴音樂發展就具有巴洛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的風格轉換特征;二是體裁不斷更新和多種體裁并存的主線,如奏鳴曲、協奏曲、敘事曲、夜曲等,在不同時期不同作曲家的筆下得到了完善和創新;三是鋼琴技巧不斷豐富和完善的主線,這一主線主要是依賴于鋼琴樂器制作的科學化和鋼琴音樂創作風格的多樣性。就中國鋼琴音樂作品而言,鋼琴演奏技巧既具有西方的共性特征,同時也有著個性化的特點,其在很多的移植、改編作品中體現得最為明顯。
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創作中,移植和改編是非常重要的兩種創作手法,尤其是在對很多經典樂曲進行移植和改編時,通過模仿其他樂器的技巧豐富和完善了鋼琴演奏技巧。如儲望華根據朱踐耳管弦樂作品移植改編的鋼琴獨奏曲《翻身的日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這首作品中,作曲家運用小二度音程的碰撞來模擬板胡、墜胡的滑音,用四、五、八度音程構成的和弦來表現笙、琵琶的和聲等,正是通過這種模擬樂器音色的手法而豐富了鋼琴的演奏技巧,提高了鋼琴的藝術表現力。
在世界鋼琴藝術視野中,中國鋼琴音樂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它的特殊性首先體現在標題性上,與其說中國鋼琴音樂的這種標題性特征是傳統音樂的一種現代呈現,還不如說這是中國鋼琴音樂在文化內涵表達方面的一種獨立性特征。這種標題性特征背景下所表現出的文化內涵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闡釋:一是充分體現出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寫意性特征,即以一定的音樂形象作為創作“基因”,并賦予其情感的元素,由此達到意象的層面,其主要目的是表現出標題背后的審美意蘊;二是在表演的實踐過程中,以鋼琴作品的標題作為導向,通過音響的呈現向人們傳達出作品的主題思想,與人們的心理情感實現共鳴。所以,中國鋼琴音樂的標題性特征具有明確的文化指向性,它可以讓人們感知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實質所在。同時也說明在今后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與表演中,要將這種標題性特征傳承下去,彰顯出中國鋼琴音樂背后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