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霞
(哈爾濱音樂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在小提琴演奏史上,四大演奏學派都有其獨特的藝術特征。筆者日前完成了本人的碩士中期小提琴獨奏音樂會,并結合本學期《西洋管弦器樂演奏學派與風格研究導學》這門課程的修習,以此次本人音樂會中的兩首作品——維尼亞夫斯基的《d 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第二、三樂章和莫扎特的《A 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為例,分析法國學派和德國學派的藝術特征,概括闡述19 世紀歐洲小提琴演奏學派的藝術特征和小提琴演奏學派對當下小提琴演奏風格的影響。通過本文的探究,筆者希望可以引起當下學生對于小提琴演奏學派研究的重視,從而充實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豐富學生的小提琴演奏風格。
19 世紀浪漫主義運動主要是文學領域的運動,浪漫主義的典型特征就是有一種抒情的統一性。這一時期的音樂具備如下特點:第一,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沉醉于個人情感的主觀體驗,作曲家內心的激情得到了深刻、強烈的揭示。第二,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重視民族、民間音樂,并不斷從中吸取民族元素。第三,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提倡標題性,主張“藝術綜合”。
維尼亞夫斯基出生于波蘭,是19 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重要作曲家,并且具有高超的小提琴演奏技巧。維尼亞夫斯基在8 歲的時候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師從馬薩爾,接受專業的訓練。在巴黎學習時,他不僅學到了科列特的作曲技術,而且還大量閱讀了當時具有浪漫主義思想的文學名作。他創作的《d 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正是具備浪漫主義音樂特征的典型作品。以第二、三樂章為例:第二樂章是不太慢的行板,它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作曲家為其創作了標題“浪漫曲”,全曲甜美激動,具有歌唱性。第三樂章是火熱的快板,曲中融入了吉普賽民族音樂的風格,音樂曲調非常熱情、奔放。
維尼亞夫斯基作為作曲家,他的作品具備上述音樂時期的風格特征,同時,作為小提琴演奏法國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具備這一學派的演奏特征。通過結合他的作品《d 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分析他的演奏風格,可以總結出法國學派小提琴演奏的藝術特征。
首先,維尼亞夫斯基在右手握弓的方法上有著自身獨有的特點:右手食指的第二個關節控制弓桿。這樣的握弓方式可以給弓子施加很大的壓力,進而可以演奏出雄厚有力的音色。其次,維尼亞夫斯基在左手的揉弦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方法:在第二樂章中,他本人在G弦上的演奏使用了幅度非常大、速度特別快的揉弦;在音樂氛圍寧靜的時候,則使用了幅度非常小、速度稍慢的揉弦。這樣明顯的揉弦對比更好地烘托出了這首“浪漫曲”的音樂氛圍,增強了感染力。最后,在第三樂章中,維尼亞夫斯基多次使用右手的跳弓技巧。在他的跳弓演奏技巧中,他使用了自然跳弓。維尼亞夫斯基利用弓子的中下弓位置去演奏跳弓。因為這一位置是快速跳弓最好的受力點,且此處弓子的彈性最佳,發出的聲音會更加清脆、清晰。他在有跳弓的樂句中還加入了力度變化,使樂句的力度對比感更強,更具有波蘭舞曲的音樂性特征。維尼亞夫斯基在跳弓中的力度變化正是他演奏技巧的典型特征。
維尼亞夫斯基曾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作為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他有著非常專業的作曲能力,曲調高雅華麗、熱情奔放;作為小提琴演奏家,他也有著高超的演奏技巧,技藝卓絕。他也是19 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第三代小提琴演奏法國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 世紀60 年代,維尼亞夫斯基赴俄工作,在圣彼得堡的音樂學院任教,教授小提琴。因此,法國學派對于俄羅斯學派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綜上所述,法國學派以感情細膩、音色嫵媚、典雅輕巧、極富情趣的特色著稱,同時追求技巧方面的完美,將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行淋漓盡致的展現,彰顯了藝術的價值和魅力。
歐洲古典主義音樂是指18 世紀中葉至19 世紀初以維也納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音樂。這一時期的音樂具備如下特點:第一,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語言精練樸實,形式結構勻稱嚴謹。第二,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具有生機勃勃、樂觀向上的精神特點。第三,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具有崇尚理性、邏輯性強的特征。
莫扎特是古典主義時期的重要作曲家。他的《A 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正是具備上述特征。以第一樂章為例:第一樂章是明朗的快板,奏鳴曲式。全曲分為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華彩樂段、尾部。整首樂曲由舒緩、抒情的柔板和充滿生機、樂觀明朗的快板組成。第一樂章的創作風格非常符合古典主義時期的風格特征,也體現了莫扎特精致和典雅的創作特點。
約阿希姆是19 世紀小提琴演奏德國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約阿希姆是匈牙利人,12 歲時前往萊比錫投考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師從達維德。約阿希姆在德國學習時,對他的小提琴演奏最有幫助的當屬門德爾松了。門德爾松每個星期天都和約阿希姆一起演奏奏鳴曲和室內樂,并告誡他永遠也不要改變偉大作曲家作品中的每一個音符。基于德國學派嚴謹的表演風格,約阿希姆成長為古典協奏曲的權威詮釋者,為大量古典作品做了編訂工作,還為莫扎特、貝多芬等人的小提琴協奏曲創作了華彩樂段,其中莫扎特《A 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中最受聽眾喜愛的華彩樂段采用的正是約阿希姆創作的版本。
約阿希姆創作的華彩樂段嚴謹工整,在力度上遵循古典樂派“平衡美”的原則,在音樂上尊重莫扎特所強調的音樂的流暢性、抒情性和歌唱性的特點。他的演奏風格含而不露、嚴謹純正,富有表現力。他主張演繹音樂作品嚴格尊重作曲家原本的創作思想,演奏中不過分炫耀演奏者自身的東西,以對作品進行完美的詮釋。
綜上所述,小提琴演奏德國學派以嚴謹莊重為主要特點,注重音色和技術方面的要求,并將法國學派的演奏風格和德國民族文化特點進行了融合創新,但是其嚴謹的程式化演奏風格大大削弱了對其他小提琴演奏學派的影響力。
根據近些年小提琴在我國的發展狀況來看,從引進到模仿再到創新,這其中都包含了各個學派的演奏特點和演奏風格的精華。筆者認為:小提琴演奏學派的演奏風格和特點是展現音樂的手段,而不是劃分學派的界限。
當下的小提琴演奏者都在盡可能地融合各種演奏手段去更好地詮釋音樂理念、闡述音樂思想。如今,小提琴演奏學派已經日漸消亡,逐漸融合,比如帕爾曼、鄭京和等演奏家,演奏技藝精湛,卻不屬于任何一個小提琴演奏學派。因此,當下學生應當盡可能地深入研究小提琴演奏學派的演奏特點和風格,吸取各個演奏學派的精華。
本文通過結合相關作品分析主要演奏家的演奏風格,進而了解和認識到德國學派和法國學派的藝術特征,在此基礎上深刻把握19 世紀歐洲小提琴演奏學派的概況。四大小提琴演奏學派都有自身的藝術特征,彼此之間都會互相影響、互相融合,從而對當下小提琴演奏的發展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隨著國際間的交流日益頻繁,當下小提琴演奏學派的日漸消亡也是必然的趨勢,因而筆者認為,小提琴演奏學派的演奏風格和特點是展現音樂的手段,而不是劃分學派的界限。當下學生應當深入研究小提琴演奏的歷史背景、藝術特征,充實自身的知識儲備、開拓自身的眼界,吸取各個演奏家和各個演奏學派的精華,從而豐富自身的演奏技藝和演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