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馨
(山西大學 音樂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 年建成文化強國。根據《規劃建議》,到2035 年,我國將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其中一項任務是,全面繁榮文化藝術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舞蹈藝術是文化藝術產業的一種,文化強國戰略的提出,對舞蹈藝術尤其是傳統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既是一次重大機遇,又是一場重要挑戰。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歷史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息息相關。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占據了一席之地。在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的同時,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不僅沒有掉隊,反而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態勢,彰顯出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對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也顯示出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獨特的發展方式。融合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重要方式。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綿延千年,其在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在持續開拓創新。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不僅應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還應借鑒、吸收、融合現代元素,取其精華,推陳出新,既注重發揚自身傳統特色,又積極接納優質的現代文化。
何為融合?《現代漢語詞典》將“融合”解釋為:幾種不同的事物合成一體。文化融合即具有不同特質的文化通過相互間的接觸、交流、溝通進而相互吸收、滲透、學習,融為一體。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與現代元素融合,即傳統民族民間舞蹈與現代舞蹈因素相互碰撞、交流,進而相互吸收、滲透,合而為一、融為一體。
舞蹈這一形式自人類文明誕生之初就存在,舞蹈源于人們對事物的模仿,模仿大自然中的植物、動物和自身的日常活動,以此形成了最初的舞蹈形式。模仿既是一種復制粘貼,也是一種最初級的學習方式。這樣的學習方式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構成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基本形式。
21 世紀以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各種各樣的新事物層出不窮,人們越來越求新求異。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審美,不同的審美造就不同的文化表現形式。在多數年輕人眼中,追求“新”是共同的想法,中國傳統民族民間舞蹈與他們的審美并不相符。守舊讓所有東西一成不變,保留它最原始的樣子是對歷史的見證和保護;逐新是對發展進步的渴望,追逐新的東西,是對時代的敬重與仰望。二者無關對錯,只是看法不同。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發展至今,離不開改變與充實,舞蹈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需求息息相關。需要祭祀,就產生了具有祭祀和原始宗教性質的舞蹈;有了戰爭,就產生了原始戰爭和氏族類的舞蹈;人們在勞動時需要動力,生產勞動型的舞蹈應運而生。那么,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是否能跟隨時代而進步,因當代人的需求而改變呢?
季羨林先生說過:“文化一經產生并且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融合;而只有不同的文化的融合才能產生更高一層的文化。”舞蹈也是一樣的,要想讓民族民間舞蹈更加與現代社會文化相適應、相融合、相滲透,就要讓民族民間舞蹈與現代元素加快融合步伐,讓民族民間舞蹈與豐富的現代元素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文明的發展歷程中難免有錯誤的產生,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也不可避免。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優秀歷史文化衍生出絢麗多彩的傳統舞蹈,這些舞蹈將中國56 個民族緊緊聯系在一起,使得中國的傳統舞蹈鮮活至今,也讓各個民族的特色舞蹈不斷發展繁衍。中國傳統舞蹈的審美基礎均來自創造該舞蹈的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族本體,本民族人民自我觀賞的方式保持了本民族舞蹈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所特有的文化功能。傳統舞蹈發展至今,積累了豐厚的民族資源和傳統文化,在發展融合的過程中,需注意不要過分追逐現代元素而忽略舞蹈本身的精華與內涵。
時尚是現代人的追求,很多學者推崇將時尚元素融入民族民間舞蹈。這一出發點是好的,但過分融合,不考慮實際情況的融合,不參考傳統文化、傳統習俗的融合則是不提倡的。西藏舞蹈家協會的名譽主席丹增貢布在《舞蹈》2020年第3 期上發表的《描繪人民精神風貌,反映時代前進步伐——對西藏自治區歌舞創作的思考》一文中提到,“西藏專業文藝團體編創了一個關于牧區女子的舞蹈,為了追趕時尚,服裝袒胸露背,藏袍圍裙敞開舞動。當時的中國舞協會主席說:‘他們在牧區演出不冷嗎?當地的老百姓有什么感覺?’”雖是一句玩笑話,但是充分說明了舞蹈文化的融合與發展一定要遵守當地的文化風俗,否則會帶來負面的影響。眾所周知,西藏地處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當地的牧民都穿著各種皮制衣物,頭戴狐貍皮帽子,身穿羊皮衣,腰上系著虹紋彩裙,而農區的人們穿戴和牧區的人們不同,這些服飾穿著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文化風俗都有關系,不能搞混。
俄國文藝理論家尼古拉·加夫里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的本體是生活,以生活為原型,生活中的萬事萬物是舞蹈的一部分,脫離生活的舞蹈是不能觸及靈魂的。舞蹈形成之初,即是原始先民們對生活進行模仿。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它托起的是一個民族精神文化的傳承,民族文化是舞蹈融合與發展的基礎。鑒于此,現代元素須在保留和借鑒傳統的基礎上融合發展。毛澤東曾說,以我為主,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這一模式中,“我”是主體,其他的“洋”“陳”“新”都是對“我”這一主體的擴展性表達。失去了“我”,其他所有的“新”都變得沒有意義了。
在融合上,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是舞蹈本身與現代元素的融合。現代舞作為外來舞蹈,產生于美國和德國,提倡使用符合自然運動規律的舞蹈動作,自由地抒發人的真情實感,主要強調舞蹈藝術要反映現代社會生活。自由是所有人的期盼,也是現代人的一個代名詞。現代舞不是以我國的傳統習俗和人民生活為基礎的,但它強調自然、自由和美好生活,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期盼。現代舞由清末時期的舞蹈家裕容齡帶回中國,至今已有百年。在這百年里,現代舞的藝術表現形式、動作、技術技巧等都逐漸被我國人民認可。我國的傳統民族民間舞蹈應融入更多外來舞種的可用元素,推動自身的發展。
傳統民族民間舞蹈與現代舞的融合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著名的傣族舞蹈《邵多麗》中出現了很多具有傣族特點的三道彎動作,在表現上結合了現代舞的元素和動感,將少女嬉戲的主題表達得淋漓盡致,同時通過燈光的變化引人入勝,在音樂與動作的配合下,烘托了氣氛,更加形象生動。
民族民間舞蹈與現代元素的融合,一方面表現為舞蹈本身的融合;另一方面表現為與現代技術的融合。現代網絡技術不斷發展更新,新興技術層出不窮,無線網絡覆蓋了千家萬戶。VR、AR 技術的發展也給傳統舞蹈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方向。AR 技術的全稱是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強現實(擴增實境),它所產生的虛擬場景是對真實場景的補充,可讓人與虛擬信息進行互動,能將現實和虛擬信息進行無縫對接。AR 技術可將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構建成一個三維場景展現出來,與生活相互銜接。
這樣的技術有利于舞蹈的學習和演出。在學習方面,過去通常使用二維平面視頻進行學習,二維平面視頻中只能看到動作的一個面,比較單一,對于動作的整體造型和動態,看得并不直觀,只知大概,而不能學得非常精細。AR 技術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個三維的立體圖像,學生可以像在課堂上看老師示范那樣,全方位看到動作的每一個細節。同樣,老師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學生的每一個動作,并進行有效的指導。在演出方面,每一場精彩的演出都可以用這項技術記錄下來,無論什么時候想打開觀看,都可以像觀看現場版一樣,甚至可以“走到”每個演員的身邊,欣賞他們的動作、他們的表演,這樣的形式可以讓觀眾更加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這項技術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每一個舞臺的精彩瞬間。它也可以用于舞臺效果的營造,將虛擬和現實相結合,將不同的場景投射在舞臺上,提升美感和趣味性,給觀眾帶來震撼。
中國傳統民族民間舞蹈源遠流長,融合了不同時代的主題元素。中國傳統舞蹈流傳至今,得益于不斷地與不同的時代元素進行融合,吸納新元素,融合新要素,推陳出新。與不同的現代元素融合,可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與現代技術元素融合,更加豐富了舞蹈的表現形式,讓學習變得容易起來;與現代時尚元素摩擦,更讓我們明白了傳承的重要性。傳承、融合、發展這三個詞形影相隨、密不可分。發展失去了傳承,就變得沒有意義;傳承失去了發展,遲早會被歷史的潮流淹沒;而傳承和發展的連接點就是融合,融合的過程也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只有這樣,傳統舞蹈才能在時代的潮流中屹立不倒,成為促進時代發展的中流砥柱,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征。因此,要推動中華民族傳統舞蹈藝術的創新,促進舞蹈藝術的發展,增強文化軟實力,為我國文化強國戰略服務,為建成文化強國增磚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