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歡
(北海職業學院 廣西 北海 536000)
近30年來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逐漸重視學前教育,在國家開放“二胎”政策的背景下,當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招生十分火爆;因其入學門檻較低,就業前景較好,報考人數逐年上漲。然而大部分高職院校招收的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其生源比較復雜,主要有普通高考招生、高職院校單獨招生和普通高校對口招生等方式。其中,高職院校對口招考的學生文化課分數不高,但多數來自中職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具有一定的音樂藝術基礎;而其余的學生多數并未系統地接受過藝術類課程的教育,客觀而言其藝術素養偏低,專業素養儲備不夠。合唱課程在學前教育專業的眾多實踐課程中,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合唱課程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體化課程,要求學生具備相當的音樂技能基礎(如聲樂演唱、舞蹈編排等)、音樂理論基礎(如基礎樂理、視唱練耳等)以及音樂藝術素養等。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不能僅僅遵循專業藝術類院校的教學要求單一地開展教學活動,要針對高職院校的具體情況探索出適合高職院校合唱聲音訓練的路徑,筆者就聲勢律動應用于合唱實踐加以探討,為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合唱課程的教學效果,為高職院校合唱教學提供更多合理的意見。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在合唱課程教學中嘗試運用奧爾夫、達爾克羅茲和柯達伊等人的教學方法。合唱課程作為集體課,聲勢律動的教學方法是十分契合其實際的教學情況的,因其門檻較低,對高職院校生源復雜且多層次的情況尤其適用。節奏和音高堪稱音樂的“骨架”和“靈魂”,聲勢律動能讓基礎稍差的學生獲得音樂的思維能力,教師在訓練的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音樂觀念,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為學生的合唱學習提供一定的幫助。
聲勢律動教學不僅對高職院校學生適用,對低年齡段(學齡前兒童)也同樣適用,對學齡前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和情感能力的培養也具有促進作用。將聲勢律動運用于教學中還能讓學生用身體作為樂器,感受節奏的律動,體驗音樂的魅力。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未來走上工作崗位,同樣可以將其融入到教學實踐中去,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即將肩負培養人才、促進社會的發展、推動民族振興的使命。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后走進社會,進入工作崗位,也應當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無疑這有助于全社會的藝術素養得到提升。因此,在合唱課程中應用聲勢律動開展聲音訓練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筆者也希望為高職院校合唱教學的改革提供更多科學合理的意見。
對于聲勢律動教學在國內合唱聲音訓練中的運用現狀,筆者將以北海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的合唱課程為例進行探討。
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合唱課程教學與正規合唱團排練教學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主要是因為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生源復雜,學生的音樂基礎和藝術素養參差不齊,即使經過了比較長時間的學習,學生在音準、節奏上依舊存在不足,對合唱的“聲音概念”的領悟還是有所欠缺,很難達到音色上的統一。因其不具備專業的聲樂演唱技巧和科學的氣息運用能力,在枯燥的聲音訓練過程中,很多學生就容易失去興趣,最終這種教學練習逐漸變成簡單的“應付式”練習,這樣的學習和排練效果于老師和學生而言都是一種負擔。
1.在聲音訓練中融入聲勢律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合唱課程的聲音訓練基于聲樂課程的聲音訓練而改進,一味地追求發聲技巧的合理運用和科學的呼吸技能等,在聲音訓練上顯得單一乏味,通常都是老師示范,學生模仿,對于水平參差不齊的高職院校學前教育的學生而言,每個個體的演唱技巧、音域、氣息運用差距較大;在進行集體聲音訓練的情況下,老師無法兼顧每一位學生;綜合水平較高的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練習當中去,而綜合能力偏弱的學生難免容易懈怠。
所謂聲勢律動,是指學習者以自身的身體為媒介,學習者的身體隨著音樂節奏的變化,通過運動過程中發出的聲響及一系列動作變化實現情感的表達、交流與宣泄。相對于復雜的聲音訓練教學來說,聲勢律動教學本身不具備抽象的概念,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對學生節奏感、記憶力、聽辨能力、反應與創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在聲音訓練的過程中,融入聲勢律動相比傳統的聲音訓練更具律動感,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各個層次的學生的節奏感、演唱技巧的提升都具有促進作用。其能夠調動學生對于合唱學習的興趣,增加其對合唱課程乃至音樂課程的好感。與此同時,學生具備一定的聲勢律動的基礎,在合唱節目的編排當中,還可以適當地增添一些“小樂器”,如手鈴、沙錘等,讓部分聲音條件不好的,音樂基礎偏差的學生也可以找準自己的定位,使之參與到整個合唱課堂中來。
2.將聲勢律動融入教學,引導學生“二度創作”
多數學生在中學階段,面對應試教育為求效率對藝術類的課程不夠重視,大都基于“填鴨式”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在面對合唱課程的學習時,就容易暴露出學習方法層面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抹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二度創作是促進音樂發展和傳播聲樂作品的輔助手段,合唱課程中師生所演唱的曲目都是著名的詞曲作家創作的,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進行二度創作的空間和能力有限,但聲勢律動的運用就給予了學生發揮創作潛質的動力。在聲音訓練的過程中,教師運用聲勢律動教學方法后,學生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聲勢律動的編排規律,教師在合唱排練編配動作的時候,就可以把一部分的創作機會留給學生。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在曲目練習與歌唱表演過程中教師需要引領學生保持一度創作者詞曲作者的基本創作理念,融入聲勢律動時要對音樂形成自己理解和風格特色,準確而完美地揭示作品的內涵與風格,進而塑造鮮明的音樂形象。
高職院校的合唱教學中要注重樹立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這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歌唱水平,如此一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演唱歌曲的時候能夠對整首歌曲領悟得更加透徹,這樣在歌唱表演時也會更加有聲有色。
3.分層次開展聲音訓練教學,鼓勵學生融入教學
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生源復雜,因為合唱課是集體教學,在高職院校生源復雜的情況下,教師必須分層開展教學,在集體課的教學上采用“一刀切”式的無差別教學,會極大地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和削減教學的效果。合唱課程是一門富于“實踐性”的課程,這種“實踐性”要求體現在教和學兩方面,學生實踐能力的成長和發展很大程度依賴于教師的主導和實踐經歷。
對于那些有一定藝術基礎的中職階段本身就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教師在開展合唱課教學活動時,應該將這一批有基礎的學生作為“老”生,使之可以對零基礎的“新”生進行結對指導;這樣在合唱聲音訓練的過程中,老師以任務驅動展開教學,將聲勢律動的編配和練習以任務下放給小組,然后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編配和聲音訓練;這樣就能極大地減輕教師分層次教學的負擔,同時,“老”生們也能有教學實踐的機會,“新”生也不會因為自己基礎差而跟不上合唱節奏。總之,上述設想在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的同時,也能鼓勵學生積極地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來。
4.基于“云課堂”,利用網絡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
合唱的聲音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想要取得教學成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師首先要有耐心,在面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藝術素養偏低、音樂基礎較差的情況下,可以利用“云課堂”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在云課堂上布置聲勢律動、合唱鑒賞、音樂欣賞和樂理基礎等微課,線下再開展對應的學習任務,旨在利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合唱能力的提升。合唱藝術作為一種綜合能力,需要教師和學生長期的共同努力,要求師生雙方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5.重視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提升其藝術表現力
在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合唱聲音訓練的過程中,要想提升學生的表現力,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學生藝術素養的提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聯合其他藝術課程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其審美素質與藝術素養。學生真正掌握聲樂演唱技巧的同時,也要理解作品的本身內涵。此前高職院校在合唱聲音訓練的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方式比較落后、單一。在聲樂技巧課中應當重視技能教學,在合唱課教學中,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演唱技巧與方法的教學,否則就容易陷入“集體版聲樂技巧課”教學的泥潭與誤區。
與傳統合唱聲音訓練相比,在合唱聲音訓練中應用聲勢律動教學,更能讓學生體會到歌曲所表達的深刻含義,還能體現多種音樂藝術元素的有機結合,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注意力與學習興趣。傳統合唱聲音訓練方法較為單一和枯燥,更多的還是以“老師教、學生聽”的形式呈現。此外,受中國長期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中學階段多數學校把工作重心放在其他“主干”科目上,對音樂教育關注不夠,以至于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音樂藝術的過程中視野、思路過于狹窄。
在合唱聲音訓練中應用聲勢律動教學這一方面并未形成系統的研究,在將聲勢律動融入合唱聲音訓練教學方面也沒有具體完整的實施方案。因此,筆者在總結前人理論成果的基礎上,提出在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合唱聲音訓練中應用聲勢律動教學的建議和策略,旨在為提升學前教育合唱課程教學的效果,為高職院校合唱教學的實施途徑提供合理的意見與有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