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沂
(星海音樂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6)
1760年,若望-喬治·諾維爾前后在法、德兩國發表了芭蕾理論名著《舞蹈與舞劇書信集》,頓時在歐洲引起轟動,“情節芭蕾”由此誕生。300年過去了,芭蕾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今天,我們帶著回顧歷史的眼光重新審視這部經典的舞蹈理論著作,解讀諾維爾的芭蕾改革觀以及它的時代意義與理論局限性。
作為西方精英文化的代名詞,芭蕾舞經歷了漫長的演變與發展歷程。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人文精神之光雖然孕育了芭蕾的萌芽,但隨后連年不斷的城邦戰爭卻使其錯失了芭蕾舞在此“出生”的最佳歷史時機。1533年,遠嫁法國的意大利公主凱特琳·梅迪奇將芭蕾舞帶入法國宮廷,芭蕾藝術由此成型于法國。17世紀,法國王國路易十四對芭蕾藝術的極致推崇,為該藝術的繁榮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在路易十四的時代,“巴洛克”風格滲透在法國芭蕾舞中。芭蕾,既是皇親國戚們政治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王者炫耀權力與財富的手段。唯獨,當時的芭蕾舞與普通民眾無關,與生活無關。
到了18世紀的歐洲,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封建專制、王權貴族逐漸走向沒落,自由、平等與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芭蕾藝術,如果依舊沉寂在宮廷豢養的“象牙塔”中,將會面臨嚴重危機。此時,若望-喬治·諾維爾所掀起的“情節芭蕾”改革之風,讓芭蕾舞從宮廷走向了劇場,煥發出了新的光彩。
對于自然和真實感的追求是諾維爾舞蹈改革的出發點。諾維爾的情節芭蕾觀既是對亞里士多德“藝術模仿論”觀點的繼承與發展,也深受歐洲18世紀古典主義美學崇尚“自然”“理性”的影響。他的改革理論力圖讓芭蕾舞藝術在摹仿自然和美化自然之間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之點。因此,他主張芭蕾舞構圖應以亂中有序來代替對稱平衡。在他看來,舞蹈只應該是對大自然的忠實摹寫,作為大自然的孩子,藝術家要在自己的藝術中表現自然質樸的美,豐富多彩的美,既不要人工雕琢、千篇一律,也應避免程式化、刻板抄襲。因此,傳統的對稱平衡的構圖原則應讓位于自然,讓藝術更加接近于真實。在諾維爾的觀念中,藝術之功,在于善于掩飾人工,巧奪天工。然而,諾維爾對于對稱平衡構圖的反對,并不等同于對于舞臺“秩序、協調”的反對。事實上,諾維爾并不忽視舞臺的視覺美感。相反,他要求舞蹈家做到更高層次的視覺美感——亂中有序:對自然之物進行合理美化。并且,他提出了舞臺上的色調的漸次處理、身高的漸減律和顏色的和諧規則,以期舞蹈呈現出美好的視覺效果。
由此可見,諾維爾雖然推崇自然,但他并沒有將自然視為完美的“模特兒”,因此,舞蹈大師必須有能力對自然的缺點加以矯正、隱蔽。諾維爾“藝術真正的難度在于如何美化自然卻不歪曲自然”的表述,正是基于藝術真實是在摹仿自然和美化自然之間尋找平衡而提出的。
“情節芭蕾”顧名思義是要講故事的。基于作者對于“自然”和“真實感”的執著追求,若望-喬治·諾維爾芭蕾改革的目的,是批判當時造成芭蕾藝術“矯揉造作”的種種弊端,建立理想的舞蹈敘事范式。
首先,諾維爾大膽主張在舞蹈中摒棄狹隘的學院規則,尤其是放棄歐洲古典主義戲劇創作中的“三一律”,即戲劇中的動作應發生在同一地點,不超過二十四小時,情節應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的敘事限制。
第二,諾維爾提出一部完整的舞劇或戲劇,在敘事結構上應當包含陳述——交代事件背景和人物關系;紐結——制造矛盾或懸念;解結——矛盾的解決或懸念的謎底。
第三,諾維爾關注到舞蹈語言層的邏輯關系。他以句子的字詞排列和標點符號斷句的比喻為例得出結論:“舞蹈中必須包含構成美麗語言的一切。”
第四,諾維爾說:“感情和情節要由靈魂刻畫,由面容著色,最后由眼睛給予大筆描繪。”在他看來,以面部來表現,比使用最強烈的言詞所產生的效果要激越、生動、明確千百倍。而面具所帶來的整齊劃一只會破壞自然,藝術的真實性。因此,他極力主張在舞蹈中廢除使用面具的傳統。于是,在《舞蹈與舞劇書信集》的第九封信中,他大聲地喊出:“摧毀面具,獲致靈魂,那我們就是世界第一流舞蹈家。”
第五,諾維爾對在芭蕾舞中使用啞劇手段推崇至極,在他的觀念中,啞劇的手勢動作是心靈的產物,是內心活動的忠實傳導。芭蕾應該通過視覺向心靈訴說,表現人生的真實圖景。
第六,諾維爾對舞劇的敘事者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他認為,“鑒于各種藝術、學科攜手并進的關系,舞蹈大師的知識應該是最淵博的——歷史、神話、古詩、歷代科學、幾何學、布景制作、繪畫、解剖學、音樂……都要知道一些。”舞蹈最終是以一個整體向世界說話,求得各門類之間協調、共同的動人效果。
諾維爾的芭蕾改革是時代催生的“產兒”,它順應了當時的文藝思潮和芭蕾發展階段的需求。縱觀18世紀的歐洲文化史,我們發現,在諾維爾的身后還站著貝洛、布瓦洛、莫里哀、盧梭、伏爾泰、約翰·韋弗、弗蘭茨·希爾菲丁、加斯帕羅·安芝奧林尼、大衛·加里克、瑪麗·卡瑪戈、瑪麗·薩萊等人,這些人物的哲學思想和藝術實踐,或顯或隱地滲透在他的“情節芭蕾”觀念中。
在17-18世紀上半葉,歐洲芭蕾舞的形式主要包括宮廷芭蕾、歌劇芭蕾、假面芭蕾,其中的舞蹈只是歌劇、戲劇的附庸,是貴族們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的調劑“甜點”。18世紀中葉以來,啟蒙主義思想家們抨擊宮廷芭蕾華而不實的風格,法國百科全書派反對巴黎歌劇院上演與歌劇無關聯的插舞。此刻,芭蕾舞亟待從歌劇中獨立出來,亟待脫離貴族的豢養,走向劇場里座位較低的那些觀眾。于是諾維爾的《舞蹈與舞劇書信集》應運而生。
此外,時代的流行風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諾維爾芭蕾創作的題材選擇。比如,1749年,在巴黎上演了諾維爾所創作的第一部芭蕾舞《中國的節日》。這部舞作的問世,恰逢歐洲18世紀的“中國熱”風潮(170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曾在凡爾賽宮舉行盛大的中國式舞會。1735年,《趙氏孤兒》被翻譯成法文,伏爾泰將它改編成《中國孤兒》在巴黎上演引起巨大轟動)。
總之,諾維爾可謂是西方舞蹈史上的一位“坐標人物”,他將舞蹈理論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舞蹈與舞劇書信集》是芭蕾史上為數不多的經典論著。然而,站在今人的角度看待這本書,其中的理論并非是無懈可擊的。諾維爾對于舞蹈技巧的態度過于片面、絕對。在本書中,諾維爾多次在提到舞蹈技巧時流露出鄙薄態度,認為其在情節芭蕾中無足輕重。在《舞蹈與舞劇書信集》第二封信中諾維爾曾批判地說:“我將為技巧純熟鼓掌,對機器人表示贊賞,公正評價他們表現的力量和矯捷。然而,他們絲毫不能使我感到激動,不會打動我的心。”在第七封信中,他抱怨道:“舞蹈者把翻筋斗摻和到舞蹈中去了。這就改變了舞蹈的性質,降低了它的崇高價值。”事實上,技巧在舞蹈中并非一無是處,它是藝術傳達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以“高、精、尖”著稱于世的芭蕾舞更是需要舞者技藝精湛,而忽視技巧水平只會使作品流于平庸。此外,回顧500年芭蕾舞發展歷程,我們知道,“講故事”并不是芭蕾舞的唯一宗旨和目的,情節芭蕾只是芭蕾舞諸多樣式中的一種,并不是什么標準范式。
諾維爾說:“舞臺應是人生的真實圖景,即使我還沒有達到目標,至少已找到可能達到目標的道路。”盡管諾維爾一生藝術之路備受爭議,充滿坎坷。盡管這位具有超前思想的改革家所創作的150多部舞劇在當時并不被觀眾所接受。但是,1789年,諾維爾的學生、繼承者多貝瓦爾終于以《關不住的女兒》實現了他在《舞蹈與舞劇書信集》一書中所描繪的理想舞蹈藍圖。作為早期芭蕾中唯一的至今依然活躍在舞臺上的作品,《關不住的女兒》的成功就是諾維爾芭蕾改革成就的最佳證明。
作為芭蕾舞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理論著作,《舞蹈與舞劇書信集》的作者,采用了當時在歐洲曾流行一時的“書信體”文學體裁。若望-喬治·諾維爾以虛擬對話的形式,將自己的藝術觀念與改革理想在書中娓娓道來。《舞蹈與舞劇書信集》一經問世,不僅在當時受到廣泛關注,更是影響了讓·多貝瓦爾的早期芭蕾舞劇名作《關不住的女兒》的問世,以及“情節芭蕾”的誕生。今天,我們回顧歷史,重讀這部經典的舞蹈理論著作,來解讀諾維爾的芭蕾觀念以及它的時代意義與理論局限性,為當代的舞劇創作改革找到了歷史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