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曄曄
(上海大學 音樂學院,上海 200444)
高校教育教學承擔著培育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重要責任,在以往的教育當中,往往會把側重點放在智力教育和專業教育層次,關注學生專業實踐素質和職業能力的發展,為學生步入社會和邁向對應工作崗位打基礎,由此忽略了藝術教育的落實,也影響藝術課程的實施效果。大學藝術課程是學校落實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推動藝術教育的長足發展應該在藝術課程實施當中找準正確的思路和教育路徑,規范教學課程實施,并在課程建設方面增加投入和保障力度,讓學生的人文藝術素養得到長足發展,迎合學生個性化和多層次發展的要求。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落實,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被提上日程,其中美育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影響著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必須在課程實踐當中受到重視。雖然大學藝術教育的發展步伐并不慢,但是遠遠無法滿足現代型人才培育的要求,由此可見大學藝術課程教學在培養人才方面的突出地位。現代教育所遵照的是素質教育,其關鍵是要健全人格,推動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側重點是增強學生實踐創新素質,讓學生可以在繼承前輩成果的基礎上學以致用,完善自身人格的同時,把社會和自我價值統一起來。
藝術課程教學對象是在校大學生,大學生擁有獨立人格與思想,在面對新事物時,往往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在面對感興趣的事物時,往往保持著很強的主動性。藝術課程的開設可以滿足他們的這一要求,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第一,藝術課程是學生感興趣且存在強烈學習熱情的課程,所以通過藝術課程的實施能在極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自覺投入課程學習,并在接受課程教育當中得到熏陶,把藝術教育融入學生精神教育,并在此基礎之上推動學生藝術素養的發展。第二,藝術課程有助于對學生的審美素質進行多元培養,助推學生橫向縱向與雙向內涵式發展。首先藝術課程的實施會針對學生審美能力進行教學,使得學生能夠對美的事物產生強烈體驗,深化對美的認知,并在各個感官的綜合交互當中,實現感性和理性,感官與心靈的共同發展。當然學生在投入藝術課程學習當中,也可以大幅度提高審美領悟以及鑒賞能力,促使學生深層次挖掘藝術課程的審美形式與結構,深化審美內涵,為學生真正意義上步入社會和實現綜合發展打下基礎。
為了推動藝術課程的順利落實,教師必須要遵循課程實踐原則,同時還應該對藝術課程教學規律以及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分析,為藝術課程的創新實施打基礎,尤其是提高對新時代的適應能力。一是創新原則。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大學藝術課程不管是在內容還是在要求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隨著教育新理念和新模式的普及應用,必須把創新原則融入藝術課程的實施過程,不管是在思想上還是在實際行動上,都需要將創新作為抓手,給藝術課程注入生機和活力。二是自主原則。大學生群體作為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的后備力量,勢必要承擔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責任,尤其是要強化責任擔當和自主能力,在復雜多變的社會背景之下,全面適應和綜合發揮。那么在藝術課程的實施當中,教師必須要堅持自主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自學需要并提供機會來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消除學生自主學習當中的阻礙,改變學生消極被動的學習狀態。三是互動原則。藝術課程的學習過程少不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即使是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需要教師的耐心指導。藝術課程本身就具備明顯的實踐性,所以在課程實施當中也必須要突出這一課程特征,把師生交流互動作為課程開展的形式,讓學生在全面參與和多元交流中共同發展。
隨著越來越多新型教學策略在高校當中的普及,如今的藝術課程在教學形式方面也應該走向多元化,而不是單純進行理論知識的教育指導,也不是傳授一定的技巧,就讓學生自主練習,否則想要達成藝術課程目標,培養學生藝術素養也是無法實現。在藝術課程實踐當中,教師應該把大量的新型教學模式引入藝術課程,推動藝術教育與時俱進,更要讓學生在藝術課程學習當中擁有真實和深刻的體驗。一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模式以線下教學為主,依托課堂空間和有限的教材資源開展教學活動,雖然可以發揮一定效果,但是整體成效并不理想,也無法支撐學生的綜合性學習。線下教學的補充可以讓學生在藝術課程學習當中突破時空限制,基于網絡平臺得到豐富的共享資源,讓學生有更大的自主空間進行課程學習,在線上和線下平臺的共同支持之下提升藝術技能,發展人文素養。二是理論和實踐教學相互穿插的理實一體化教學。藝術課程本身是一門實踐特色鮮明的課程,不管是藝術學習還是要發展學生的綜合藝術素質,都不能夠忽視實踐教學的開展。過去在藝術課程實踐中,教師往往花費大量時間講解理論,雖然也會開設一定的實踐課程,但是所占比重較小,無法促進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對此教師應該在藝術課程當中推廣理實一體化教學,對理論和實踐教學的比例進行合理設計,增強課堂活躍度,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
教學內容設計是新時代大學藝術課程有效實施的基礎,同時教學內容作為課程實踐當中的中心內容必須要盡可能豐富和完善,讓課程真正有意義,否則會影響學生對于優秀藝術內涵的吸收,制約學生藝術素養的發展。為了給學生打造有意義的藝術課堂,為學生補充更多豐富的藝術內容,使得學生在藝術學習當中不再停留于表面層次,教師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問題:一是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重要教學內容。在對藝術課程進行全面立體分析后,發現不少課程當中都包含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基地,當然藝術課程也承擔著培養學生文化素養,促使學生傳承發揚中華文化的責任和使命。所以教師應該在課程教學當中有意識指導學生認識和了解中華文化,讓藝術學習更加深刻。例如,在音樂課程學習當中,教師可以把大量的民樂演奏,民歌,民謠等內容引入課堂,借此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熏陶,提高對藝術課程的感悟。二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藝術課堂。在藝術課程教學當中,教師可以把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課堂教學,根據具體的課程實踐要求引入相關作品,讓藝術課程因為非遺文化的融入變得精彩紛呈。
教學評價環節一直以來都是課程建設當中不可忽視的內容,通過評價活動的開展,可以發現課程當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也能夠發現學生在知識學習當中存在的疏漏,便于查漏補缺。在藝術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不能夠把教學評價作為無足輕重的部分,而是要重視評價活動的開展,引入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得到立體性的反饋信息,為改進和創新藝術課程打基礎。一是設置一定的展覽演出活動,借此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課程學習成果的平臺,讓學生能夠從中獲得信心和經驗,在實踐當中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比如教師可以組織音樂會活動,鼓勵學生把自己在音樂課程學習當中的成果展現出來,獲得更加驚喜的教學效果。二是做好全過程評價。在課程評價考核當中,必須把評價教學結果和教學過程結合起來,改變過去藝術課程評價當中方法主觀單一和片面的情況,構建完善化的評價體系。教師在這一過程當中要注意評價學生的理論和實踐素質,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分析學生在藝術實踐當中的成果,督促學生全面發展。
隨著素質教育的落實,藝術課程實施獲得了各方面的關注,同時也擁有了一個更加廣闊的拓展創新平臺。在如今的藝術課程實施當中獲得了不少成果,在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方面也獲得了突破,但是在對藝術課程體系的建設和實施情況進行分析后發現,如今的藝術課程欠缺良好的保障體系。對此,高校應該做好藝術課程管理,并在保障措施方面進行完善。具體來說,高校應該提高對藝術課程管理的重視程度,針對藝術課程編制長期和短期發展規劃,健全管理制度,統籌各方面的資源,助推藝術課程的全面發展;增加藝術課程建設當中的經費投入,尤其要在軟件、硬件和藝術活動方面進行投入;推動教材建設,把綜合教材、普及教材和地方特色教材整合放在重要地位;推動優秀師資建設,打造一支綜合素質過硬的藝術課程師資隊伍,利用多樣化的教育培訓方式,提高教師專業素質。
大學藝術課程是高校推進藝術教育的核心環節,更是美育教育得以順利落實的保障。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對于美育工作開展的要求越來越高,并在教育改革當中指出,在美育教育當中應該把改革藝術教育作為側重點,精心設置藝術課程,并對藝術課程實踐的各個環節進行科學設計,使得學生能夠真正承擔起文化藝術創新和傳承發揚的責任,增強學生的藝術審美素養,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接班人。新時代大學藝術課程建設和實施路徑都應該與時俱進,考慮教學需要以及大學生自身的個性需求,增強藝術課程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