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傳熙
時代報告劇《在一起》由十個故事單元組成,截至收官之日(10月8日),全劇到達率15.326%,每集平均綜合收視率1.045%。截至本文成稿時(11月15日),豆瓣得分8.8分,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18.5億。在全球疫情仍在蔓延的當下,劇中講述的極具真實感與貼近性的故事,使《在一起》成為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范本之一。
千百年來那些一代代流傳下來的思想觀點、價值信仰和倫理道德,往往就是通過一個個故事傳播開來并留存下來的。電視劇想要“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首先要選擇“好故事”。《在一起》的十個故事單元,其選題全部來自于疫情期間發生的真實事件或熱門話題。在這些真實事件中,凝聚著中華民族偉大的抗疫精神,并通過以真實為基礎的藝術改編將抗疫精神傳遞給觀眾。影像化的形式,在增強觀眾情感認同的同時,也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同行》單元中的故事,就是將武漢協和醫院感染科醫生朱彬與武漢夏金口中心衛生院的檢驗科醫生甘如意的抗疫故事為藍本,將現實生活中本無聯系的事件通過電視劇的形式連接在一起,共同組成“同行”故事的敘事核心。通過對真實事件進行分析梳理,可以發現二者之間存在著有機聯系。首先,兩個事件的核心都與“逆行”有關,二者都發生在“武漢封城”相同的時間背景下。本在上海進修學習的朱彬醫生為了盡快返回武漢,參與到抗疫一線的奮戰中,選擇了中轉長沙后租車前往武漢。本已返鄉的年輕醫生甘如意,騎共享單車200多公里一路趕赴武漢,和同事一起參與到抗疫工作中。其次,因二者相同的醫生身份,可以更好地將其各自所在的抗疫場景通過剪輯的手法拼接在一起,在有限的時間內向觀眾展示出更加多角度、更全面的抗疫過程。
而《救護者》單元,則是根據第一位上海援鄂醫療隊隊員鐘鳴,及援鄂醫療隊領隊陳爾真為代表的援鄂醫護人員的抗疫故事縮影。本單元的故事發生地點主要為重癥醫學科,通過影像化的表達將“與死神搏斗”的救治一線場景展現給受眾。觀眾在現實生活中不易接觸的環境場景,譚盾導演通過巧妙地拍攝手法及色調向觀眾營造出強烈的真實感。首先,當黎建輝(朱亞文飾)第一次進入臨時病區的劇情中,就采用了兩個長鏡頭展開劇情的敘述。此時長鏡頭的視點并不是片中的人物,而是與觀眾視點重合。通過鏡頭的運動全方位的展示出急救區到隔離區的救治場景,向觀眾營造出一種真實的體驗感。其次,本單元在視覺呈現上選取了大面積的藍色調畫面,色調與鏡頭所表現的醫護人員爭分奪秒的救治場景、患者由輕癥轉急癥的急迫場面等內容相結合,充分渲染了劇中所傳遞出的憂郁、壓抑的情緒。
電視劇想要“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還要選“好人物”。通過分析《在一起》中的主要人物可知,每個單元主要表現的都是現實生活中積極投身抗疫的原型人物,及為抗疫作出貢獻的平凡“小人物”群像。通過藝術化的手法表現其在抗疫中的英雄壯舉,豐富了文藝創作中對于英雄的理解和塑造,以真實人物為原型的藝術表達,也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生命的拐點》單元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張漢清(張嘉益飾)、譚松林(周一圍飾),是以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及副院長黃朝林為原型進行創作的。首先,劇中以金銀潭醫院為原型的江漢醫院是疫情中收治首批患者的醫院,張定宇和黃朝林也是首批接觸新冠患者的醫護人員。而張定宇除了是奮戰在一線的抗疫工作者,同時也是一名漸凍癥患者。因此,這就決定了他獨特的人物內在性格與外在形象,以及人物本身具有的現實意義。其次,根據電視劇藝術的媒介屬性,電視劇要靠編導和演員的努力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通過符合人物形象外貌特征的演員的表演,以及編導的創作,實現電視劇主題意義的表達。比如,在一段上下樓梯的場景中,張嘉益就通過其拍攝醫療題材電視劇積累的經驗以及自己對人物的深入了解,將張定宇院長身患漸凍癥走路不便,但其邁出的每一步又是無比堅定的狀態表現了出來。通過演員的表演實力,使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以“藝術”的方式再次呈現,從而引發受眾的內心共鳴。
《我叫大連》單元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宋小強(鄧倫飾)就取材于疫情期間,陰差陽錯滯留武漢的大連小伙蔣文強。首先,本單元的人物塑造體現在內部矛盾與外部矛盾的建構中。一個人物的世界可以被想象為一系列同心圓,最里面的圓或層面便是他的自我及其產生于其頭腦、身體和情緒等自然要素的各種沖突。本單元通過制造人物內心沖突與自我消解來塑造人物,繼而表現出所處的抗疫大環境對人物的影響。原型蔣文強最初由于“烏龍”被動參與疫情防控。所以劇中的人物宋小強在面對醫院中緊張的救治、生離死別等場景時,他的人物內心是極度復雜和矛盾的。但是當逃離未果時,這種外部矛盾促使了其內部矛盾的消解,即選擇繼續留在醫院做志愿者。其次,面對這種選擇的局面,也更能體現出“人物真相”。“人物真相只能通過兩難選擇來表達。這個人在壓力之下如何選擇行動,表明他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壓力愈大,其選擇愈能更加深刻而真實地揭示其性格真相。”劇中宋小強的人物塑造,并不是單一、扁平型的好或壞,在壓力逼迫的選擇之下,人物的塑造更加立體,且貼近現實生活。
此外,本劇的原型人物還體現在對于“群像”人物的塑造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史詩是人民創造的,不論多么宏大的創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須從最真實的生活出發,從平凡中發現偉大,從質樸中發現崇高,從而深刻提煉生活、生動表現生活、全景展現生活?!稊[渡人》《搜索24小時》《方艙》《口罩》《武漢人》中的主要人物,就是根據不同行業、不同身份但同樣為抗疫作出貢獻人們的“群像”為原型,進行的藝術再創造,以此來反映疫情中社會的不同切面。比如,《擺渡人》單元中,就是根據志愿者車隊王利、快遞員汪勇等人物為原型,融合成為外賣員辜勇(雷佳音飾)。再如《武漢人》《口罩》的主要人物,是分別根據社區工作者及愛心企業家的“群像”進行塑造的。將群像中不同人物的特點集于一身,既可以避免單獨刻畫單一人物時容易出現的過于單薄的問題,又能通過細節的描寫方便受眾通過這一“聚合體”感受所匯集的人物群像的特征。
《在一起》是通過單元劇的結構形式呈現的。單元劇的概念其實并不新穎,諸多早期的中國長篇電視劇都采用了單元劇的范式。這類作品用一集或幾集去講述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就是一個單元,多個故事構成了一個劇集。從故事內容看,《在一起》中的每個單元各不相同。但從縱向來看,通過這些不同的故事向觀眾展示了一幅“抗疫全景圖”。首先,在敘事空間選擇上,十個單元中有七個單元是以疫情爆發地武漢為主要的故事敘述空間,有三個單元則講述了武漢之外的城市中與疫情相關的故事。其次,在人物身份的設定上,十個單元中有六個單元的主要人物都為醫護人員,其余四個單元講述了社會中其他為抗擊疫情作出貢獻的職業。在不同的單元中,還會穿插一些其他單元的故事或人物,以此來增加前后單元的連貫性,從而提升整部劇的整體性。通過這樣的敘事空間與人物的設置,表現出抗疫中的不同切面,反映出抗疫主題的總基調。
從制作角度看,較為短小的劇集容量也可以使制作者有足夠的時間精心打磨劇本與拍攝。自2020年2月中下旬啟動籌備工作,該劇迅速集結起中國一流的編劇和導演團隊,演員也是各年齡段的中堅力量,大家以“在一起”的團結精神、以書寫史詩的匠心,投入這部迅速反映時代、彰顯時代精神的作品創作中。首先,經驗豐富的創作團隊確保了本劇的制作質量和實效。比如,《生命的拐點》導演張黎、《救護者》導演曹盾、《方艙》導演汪俊等,都曾執導過深受觀眾好評及收視上乘的影視作品。其次,在演員的選擇上覆蓋面也非常廣泛,比如口碑較好的中年演員張嘉益、海清、陳數以及青年演員雷佳音、鄧倫等,滿足了不同年齡段受眾的分眾化需要,同時擴大了本劇受眾年齡層的覆蓋面。
從播出角度看,《在一起》作為國家廣電總局主動策劃和出題的重點劇目,受到了一定的指導扶持,確保了其在審片、宣傳、播出協調等方面的工作進度。本劇從策劃到播出僅用了七個月的時間,而且播出陣容也十分強大,首輪如東方衛視、浙江衛視、湖南衛視等6個衛視進行播出,同時也上線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等視頻網站,不但如此,還會在第二、三輪聯播中輻射更多衛視。同時,本劇的同名圖書也已經以紙質版和電子版的形式在書城或線上閱讀App進行發售,使受眾在觀看電視劇的同時了解創作背后的故事,從而更好地講好“中國抗疫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疫情發展,要主動回應國際關切,講好中國抗擊疫情故事,展現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精神風貌?!弊鳛椤爸袊窨挂摺钡乃囆g化身,《在一起》滿足了國內受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時也引發了國際社會對中國“講好抗疫故事”的關注。霍爾曾在《超越文化》中提到:“在許多不同的形態中,文化選定我們要注意什么,要忽略什么。”不同文化語境的國家,對于藝術作品的感知和接受程度都是不同的。但“中國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現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中國展現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贊譽。”新冠疫情作為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處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受眾接受這一主題影視作品時的距離。首先,《在一起》講述的“中國抗疫故事”已經吸引了海外市場的關注。比如它的海外版權已經被HBO搶先買走,即將登陸HBOAsia頻道,將帶著世界回望中國的抗疫時光。其次,中國也抓住時機,主動采取積極的對策提升《在一起》對海外市場吸引力,讓更多的海外受眾了解“中國抗疫故事”。比如,在2020年線上戛納電視節上,“中國聯合展臺”舉辦了《在一起》海外專場推介會,引發了國際買家和海外網友對中國應對突發疫情的贊賞。此外,中國也通過互贈或展映的方式,加強《在一起》在相同語境國家的影響力。比如,以中古建交60周年為契機,孟冬代表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向古方贈送了《在一起》等作品,并將其譯制為西班牙語供古方播出。同時,在“2020瀾湄電視周-緬甸主題日”上《在一起》由云南瀾湄國際衛視譯制為五國語言在緬甸、柬埔寨、老撾、泰國和越南播出。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弘揚“中國抗疫精神”,一方面,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另一方面,也向世界展現出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对谝黄稹穼⒅腥A民族的“抗疫精神”以藝術具像化的手段融入影像中。作為首部“講述抗疫故事”的時代報告劇,在獲得觀眾好評的同時,對電視劇創作者來說更是一個良好的示范,開闊了今后的創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