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樂
(晉中學院 音樂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民族音樂資源是以民族音樂為核心,具有開發價值的資源。我國民族音樂資源極為豐富,并且作為幅員遼闊的大國,我國民族音樂資源有著很強的區域特征。不同地區受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雙重影響,形成了許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族音樂資源。民族音樂資源的開發路徑有很多,而融入當代音樂事業則是民族音樂資源開發的主要路徑。晉中位于山西省中部,民族音樂資源密集,不少民族音樂資源已經入選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民族音樂資源的當代開發,成為充分實現晉中民族音樂資源價值的必然要求。
晉中民族音樂資源是廣泛流行于晉中大地,深受晉中人民群眾喜愛的,具有晉中特色的民族音樂資源。晉中民族音樂資源包括民族聲樂資源和民族器樂資源兩大類。晉中民族聲樂資源主要有民歌、說唱、戲曲三種,比較典型的有左權民歌、左權小花戲、太谷秧歌、中路梆子等。晉中民族器樂資源類型豐富,涵蓋漢族常見的民族樂器,如鑼鼓、絲竹等,其中,尤以晉中吹打最為有名。
作為晉中獨具特色的地方資源之一,晉中民族音樂資源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類型豐富多樣。晉中民族音樂資源類型繁多,并且每一大類民族音樂資源又可以細分為多種不同的類型。第二,歷史悠久。晉中民族音樂資源有著悠久的歷史,一些民族音樂資源更是傳承了上千年之久。以祁縣八音會為例,該民族音樂資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匈奴、羌、羯、鮮卑等少數民族馬上演奏的曲目。第三,地域特色鮮明。“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晉中民族音樂資源以晉中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為依托,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如太谷秧歌《賣元宵》展現了晉中地區元宵節的民俗。第四,文化底蘊深厚。晉中民族音樂資源蘊藏著深厚的文化,是了解晉中歷史與風土人情的重要載體。
晉中民族音樂資源形成、發展于古代社會,是農耕社會、游牧社會等的產物,自然經濟與鄉土社會是晉中民族音樂資源的物質基礎和生存土壤。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鄉土社會日益解體,農村呈現出空心化的態勢。生存環境的變化對晉中民族音樂資源傳承、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不僅如此,在東西方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外來音樂大舉傳入我國。美國等國家憑借著經濟上的優勢,在世界文化領域有著很大的話語權,對晉中青少年群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格萊美音樂、日本流行音樂等成功俘獲了大量的青少年,而對民族音樂資源感興趣的青少年則不斷減少。開發是傳承的重要手段,晉中民族音樂資源中弦樂資源的開發能夠以弦樂為載體,創新晉中民族音樂資源的傳承路徑。
晉中民族音樂資源中弦樂資源的開發既增進了不同音樂間的交流,也為當代弦樂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從當今音樂的發展態勢來看,任何類型音樂的發展均難以僅憑借自身的內在條件完成,博取眾家之長是音樂發展的不二選擇。晉中民族音樂資源為弦樂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極大地豐富了弦樂的創作素材。以左權民歌為例,作為晉中民族音樂資源的代表樣式,左權民歌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宋代,便被廣泛傳唱,不僅如此,左權民歌在山西諸多民歌中自成一派,具有曲調優美、風格婉轉的特點。左權民歌中有不少歌曲廣為傳唱,如《賣元宵》《繡花燈》《有了心思慢慢來》等,這些地方色彩濃郁的民歌,成為弦樂創作的重要素材。近年來,音樂人正在探索晉中民族音樂資源與弦樂的結合,極大地拓展了弦樂的表現力。
弦樂指西洋管弦樂器中的弦樂組中的樂器奏出的音樂,如小提琴、大提琴等。現代弦樂經西方傳入我國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成為我國音樂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我國弦樂的發展歷程來看,有兩條鮮明的主線,一條是學習、借鑒西方作曲技法,將西方作曲技法中的和聲、復調、配器、曲式結構等作為弦樂創作的基礎,另一條是從民族民間音樂中汲取養分。兩條主線看似各有側重,其實具有內在統一的關系。不少作曲家以民族音樂資源為依托,運用西方作曲技巧,重新編排民族音樂,創作了許多中西合璧的弦樂作品,如小提琴獨奏曲《高山流水》等。晉中民族音樂資源中弦樂資源的開發能夠推動弦樂發展的民族化,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弦樂學派,不僅如此,晉中民族音樂資源中弦樂資源的開發更能推動弦樂向區域化的方向深入發展。
對晉中民族音樂資源而言,保護與開發是兩項最為基本的工作。保護是開發的前提條件,而開發則是保護的必然要求。當前,晉中民族音樂資源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和保護不力有著很大的關系,同時,保護不力也是制約晉中民族音樂資源中弦樂資源開發的重要因素。對此,首先要做好保護工作。一方面,組織文藝工作者對晉中民族音樂資源開展大規模普查工作,全面搜集晉中民族音樂資源,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認證工作,為晉中民族音樂資源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政策扶持,奠定晉中民族音樂資源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深入開展晉中民族音樂資源的學術研究工作,總結歸納晉中民族音樂資源的藝術特點,深入發掘晉中民族音樂資源的文化內涵,為晉中民族音樂資源保護提供理論依據。晉中民族音樂資源的開發要在保護的基礎上開展,晉中民族音樂資源是一類音樂資源的統稱,民族性、民間性是晉中民族音樂資源的主要特點。音樂工作者要在系統分析晉中民族音樂資源的基礎上,選擇其中具有弦樂開發空間與價值的資源作為開發的重點。
晉中民族音樂資源在豐富弦樂創作資源,推動弦樂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從晉中民族音樂資源的開發現狀來看,存在不少問題,最為典型的便是開發形式單一,難以全面發揮晉中民族音樂資源的價值。對此,要從以下兩點出發豐富弦樂開發形式。首先,以晉中民族音樂資源為依托開發弦樂獨奏曲。小提琴是弦樂演奏中影響力較大的一種,從我國小提琴藝術的發展歷程來看,民族化是一條主線,將民族風格的樂曲融入小提琴演奏中,既能豐富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也能為民族風格樂曲的創新、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對此,可以將晉中民族音樂資源的代表曲目,如《桃花紅杏花白》等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其次,以晉中民族音樂資源為依托開發弦樂四重奏。如創造性改編祁縣八音會,以弦樂四重奏的形式來呈現民族風情濃郁的鑼鼓樂。最后,以晉中民族音樂資源為依托開發管弦樂。管弦樂發源于十六、十七世紀的歐洲,十八世紀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基人海頓確立了管弦樂樂隊編制和主調音樂樣式,管弦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可將《賣元宵》改編為管弦樂,并融入民族樂器,如嗩吶等。
文藝作品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因此,緊扣時代發展方向,彰顯晉中民族音樂資源中弦樂資源開發的時代價值,就成為晉中民族音樂資源開發的必然要求。首先,立足時代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優秀的文藝作品要自覺肩負起引領時代風氣的重任,在作品中呈現出時代的精神,給社會大眾形成正確的引導。緊扣時代發展方向是文藝工作者創作契合時代精神的作品的必要條件,而高質量的文藝作品則是更好地展現時代價值的必然要求。晉中民族音樂資源中弦樂資源的開發要把握時代的方向,將時代主題,如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融入開發工作中。其次,傳播中華文化。當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文化影響力與經濟實力極不對稱。文藝事業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在綜合國力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文藝工作者能夠“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中國風貌”。晉中民族音樂資源中弦樂資源的開發要自覺肩負起文化傳播的重任。
傳播推廣工作是持續、深入開展晉中民族音樂資源中弦樂資源開發的重要保障。有效的推廣工作能夠提升基于晉中民族音樂資源的弦樂作品的影響力,吸引社會大眾主動了解晉中民族音樂資源,這也能優化晉中民族音樂資源的傳承環境。對此,要從以下兩點采取好措施:首先,發揮好旅游傳播的作用。當前我國正面臨著經濟轉型優化的發展形勢,而旅游則是經濟發展中的熱點。晉中獨特的自然環境與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資源,為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將晉中風格弦樂作品融入旅游,讓更多的人了解晉中民族音樂資源。其次,發揮好新媒體的作用。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為晉中風格弦樂作品的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傳播的速度、范圍、內容上具有更加顯著的優勢,可以有效提高晉中風格弦樂作品的影響力。對此,要進一步加大晉中風格弦樂作品宣傳推廣的力度,充分利用我國新媒體受眾廣泛的優勢,重點發揮好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作用,將晉中風格弦樂作品短視頻上傳到抖音等平臺中,提高傳播效果。
晉中民族音樂資源在當代弦樂發展中有著重要的開發價值,是豐富弦樂創作素材,推動弦樂民族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對此,要從做好保護整理工作、豐富弦樂開發形式、緊扣時代發展方向、做好傳播推廣工作四個維度出發,做好晉中民族音樂資源中弦樂資源的開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