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鳳桐
(哈爾濱音樂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在貝多芬的眾多優秀作品中,鋼琴作品所占比重尤為突出,三十二首奏鳴曲的創作歷時三十余年,每首作品所流露出來的深刻內涵與真切情感都是他對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像是貝多芬人生的真實寫照一般,他創作的鋼琴奏鳴曲所展示的恢弘氣勢、樂思豐富,被人們稱之為“新約全書”。在(1792-1800 年)貝多芬創作啟蒙階段的11 首奏鳴曲中,他自己的音樂體系還處于萌芽階段,風格、技巧上還保著海頓和莫扎特等前人的影子,但是在作品中已經展現出貝多芬對帝國主義統治不滿的抗爭性以及崇尚自由、平等、熱愛人民的英雄性的樂思。中期(1800-1814 年)創作的16首作品中,貝多芬獨特的音樂風格已經形成,個性鮮明、新穎且大膽的音樂形象被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一時期他的音樂走向開始慢慢靠向浪漫派。后期(1816-1822)創作了最后五首奏鳴曲,這個時期發展出一種新奇的流派,特點在于融入了“巴赫風格”,運用了復調的手法,使整體結構更加規整,具有縝密的邏輯性,哲理性深刻,強弱對比明顯、和聲對比多樣化,無疑都是讓人為之震撼的。
《f 小調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也稱為《熱情奏鳴曲》,在1806 創作,是貝多芬創作中期的一首作品。貝多芬認為這首作品已經達到了他創作的頂峰,這一時期其作品風格已經逐漸成熟,并且已經脫離了18 世紀傳統音樂風格的束縛,用最平凡的素材表達了其極不平凡的樂思和飽滿的情感,屬于貝多芬創作生涯最具有代表性的創新型作品之一,這首作品創作時融入了他自己特有的音樂風格,同時這個階段也是貝多芬深受耳疾病痛與情感雙重困擾的一個時期,但他堅強不屈的性格使他毅然決然地選擇直面人生的磨難,依然對藝術飽含熱情,作品的雄偉豪放、氣勢恢宏的特質,深刻的哲理性樂思、與命運抗爭到底的精神,都完美表達出貝多芬的時代感悟,作家羅曼·羅蘭曾這樣稱贊《熱情奏鳴曲》:“火焰般的急流在花崗石的軌道上。”可見這是一首如標題一般有著巨大力量的作品。
《熱情奏鳴曲》分為三個樂章,本文主要研究其第三樂章,調性為f 小調,奏鳴曲式,結構分為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尾聲五個部分。在標題下面重點標注“Allegro ma non troppo”不過分的快板。
開頭五小節連續的不協和的減七和弦沿用了上一樂章的終止和弦作為引子,節奏的緊迫感,使聽眾瞬間驚醒,第六小節連續的下行十六分音符,先由高聲部敘述,后變為雙聲部平行進行,將作品引入呈示部。
主部(20-64 小節):第一部分(20-36 小節)主題出現,低聲部在強拍位置上f 小調主音引出高聲部音階式旋律,低聲部在關鍵位置給予高聲部呼應,完滿終止結束。第二部分(36-64 小節)高聲部加入了新材料,在50 小節旋律變換到高聲部繼續進行,完滿終止結束主部。
連接部(64-75 小節):由f 小調轉入其屬調c 小調上(圖2-1),在c 小調上將主部主題材料進行陳述,引入副部。

(圖2-1)
副部(76-95 小節):變奏重復,拿波里和弦與休止符的加入使音樂具有戲劇性和聲色彩(圖2-2)。80 小節為次中音聲部的重復,在此句結尾加入了八度音型,營造音樂的緊張感。

(圖2-2)
結束部(96-117 小節):采用主部材料進行發展,高聲部提前一拍進入,樂句后兩小節低音聲部持續進行,高音聲部加入屬七和弦與第三樂章引子前五小節相呼應,在115小節弱下來,有種蓄勢待發的感覺,連續轉調轉入降b 小調。
展開1(118-158 小節)降b 小調,采用主部主題材料。122 小節加入新材料,運用卡農手法繼續發展。125 小節恢復主題材料,142 小節出現切分音新材料,使音樂充滿動力性,以疊入方式轉入主調f 小調,重復切分音樂句。
展開二(158-211 小節)主題因素再次出現,在168 小節進入屬準備,持續主調屬音c 音,176 小節采用分解和弦為織體連續的左右手交替琶音,緊跟著192 小節以琶音的形式行進,以屬七和弦結束,為再現作鋪墊。
主部(212-267 小節)f 小調,旋律基本再現,220-228 小節出現新的材料,由弱漸強向前沖的態勢,使音樂更加有力量。連接部(255-267 小節)由f 小調轉入降D 大調,進入副部。副部(268-287 小節)與呈示部調性形成對比,隨后又轉入f 小調,進入結束部。結束部(288-307 小節)屬七和弦以強有力的號角聲一直夾雜在旋律中,進入樂音尾聲。
急板,第一部分(308-315 小節)有爆發力的斷奏,這一樂句由f 小調轉入其屬調c 小調進入第二樂句,在f 小調的關系大調A 大調上重復第一樂句,兩樂句形成對比,使音樂更為豐富。
第二部分(325-340 小節)高聲部采用主題材料,低聲部采用分解和弦伴奏,第二樂句在高八度上進行前一句的重復敘述。
第三部分(340-361 小節)將終止式和弦進行分解,低聲部在重要位置進行呼應。353-358 小節每組四個十六分音符的音頭構成了f 小調主和弦的琶音,低聲部以f 小調主和弦分解進行伴奏,形成強烈轟鳴感,在強勁有力的八分音符下終止全曲。

(圖3-1)
《熱情奏鳴曲》是三十二首奏鳴曲中最具特色的一首作品,深受人們喜愛。“熱情”這個名字并不是當時貝多芬所命名,原名《f小調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獻給弗朗茨·馮·布龍斯維克伯爵),是由漢堡出版商克朗茨根據曲子整體的特征所起的,“熱情”一詞也更準確地概括出這一作品的雄偉豪放、氣勢恢宏的特質,深刻的哲理性樂思、與命運抗爭到底的精神,完美表達出貝多芬對時代的感悟。第三樂章是一個不過分的快板樂章,音樂一開始采用的減七和弦號角聲,作為簡短的引子,緊接著一連串的音階傾流而下,整個樂章的行進讓筆者感受到了戰爭的緊張激烈與殘酷,并且感受到想要取得勝利的決心。第一次聆聽的時候,波瀾壯闊的感覺立馬將倦意趕走,精神上給予人們巨大的鼓舞。這首奏鳴曲的創作手法非常獨特,一改常態,在呈示部上省略了反復演奏的部分,直接奔入展開部,連接部分接在結束部后,展開部只有四十小節,這種緊縮也和以往奏鳴曲式的展開部不同,再現部中加入了展開部與再現部的重復,增大了篇幅長度,尾聲也一改以往龐大的結構,這種結構上的調整彰顯了貝多芬的創作才華與成就,也在整首作品的創作中展現了其特有的精神美與結構美。
文章通過對《f 小調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進行深入分析,闡述了《熱情奏鳴曲》的創新與發展,為更好地理解、演繹該曲子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