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毓遙,趙忠波
(遼寧師范大學 影視藝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信息數字化是指借助計算機編碼程序,用數模轉換器將信息轉化為電子計算機識別的形式來進行存儲的活動。信息數字化技術有效地將現存的信息進行集成存儲,最大程度地實現有效儲存,避免不必要的信息流失,保護了數據。文化遺產的信息數字化是文化遺產與電子技術的一次融合,它極大地將文化遺產的信息通過計算機技術進行保存,同時利用程序做到智能化的信息資源整合。文化遺產得以借助電子技術更廣泛地流傳,有效降低文化遺產在傳播中出現的損傷,保護了傳統文化遺產,也促進了數字化文化遺產的繁榮。
增強現實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互動技術,文化遺產中的大量信息通過增強現實技術進一步得到完善與整合,促進了信息內容的立體化和動態化。增強現實技術帶來的是虛實信息元素在文化遺產中的雙重體驗。文化遺產中的增強現實技術給我們帶來邊學邊玩的無限樂趣,這無疑會對我們的心理帶來重要影響,信息數字化將使文化遺產中的信息傳遞進一步擴大化、整合化以及豐富化。信息數字化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文化遺產的發展與繁榮,在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藝術的心理需求的同時,信息的數字化對于傳統文化遺產的發展與繼承也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文化遺產的發展與提高也必將促使信息數字化的完善與提升。在新媒體時代中兩者相互促進、相互發展,最終為文化遺產的發展與繁榮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增強現實技術在文化遺產中的運用使得互動性、參與感和體驗感增強,文化遺產通過虛擬三維數字技術與現實影像技術的融合,為人們帶來與數字信息相關的真正交互,對文化遺產產品的可視化、可感化以及社交媒體的互動性發揮了巨大作用。
遼寧省AR 數字化文化遺產博物館基于AR 技術,可以通過虛擬科技、數字科技讓傳統文化遺產及藝術品鮮活地展現在大眾面前,通過視覺、聽覺、交互讓遼寧省文化遺產“活”起來。遼寧省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通過這種AR 數字化博物館的方式可以寓教于樂,使大眾了解遼寧省文化遺產的歷史與傳統文化,這是現代前沿科技與大連市非遺文化之間的融合,也是遼寧省文化遺產的全新體驗。
AR 技術可以幫助遼寧省文化遺產重構其獨創性、延展性,確保有價值文化遺產(如:莊河剪紙、復州皮影戲等)的傳承,可以通過視聽及交互手段去重塑該文化遺產原有的面貌。擴展文化遺產的內容與文化,這其中涉及非遺歷史、文化、藝術,將其植入AR 數字化博物館應用中,可以有效彌補現代博物館的不足。
AR 數字化非遺博物館可以吸引更多的參與者加入,也可以加強智能移動手機用戶之間的學習與交流,把自己的非遺經驗傳播給其他的群體,這樣有利于遼寧省文化遺產傳承的可持續性發展。
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可以利用AR 建立實時在線交流,針對文化遺產學習、了解情況隨時發表經驗與心得,共享信息,將自己的收獲和經驗與大家共享。AR 數字化博物館將大大擴展文化遺產信息量與非遺的傳播空間,AR 數字化將聲音、文字、互動、文化和視頻融為一體,將遼寧省文化遺產的信息更加全面、更加立體地展示給我們。
AR 技術集多種信息(數字、文化、圖像、聲音)為一體,交互式、沉浸式三維圖像畫面與現實場景混合在一起,可以使數字化非遺越來越開放,拓展非遺傳承與保護的新途徑。AR 數字化文化遺產可以使文化遺產“復活”(往往指的是文化遺產中失傳或者殘缺的文化遺跡),有些非遺是十分珍貴的,很難被保護或者傳承下來,我們可以借助AR 技術還原展示出文化遺產。數字化文化遺產虛擬信息與文化信息相互疊加,再加上在線實時交流與學習,豐富了文化遺產的信息來源,擴大了文化遺產的文化交流范圍,建立起了一種大眾共享研究、交流的學習模式,提供了更豐富的載體,使文化遺產信息內容更有效地被大眾接受,加深了大眾對遼寧省文化遺產的理解。
AR 技術與遼寧省文化遺產衍生產品有機結合,不但可以拓展遼寧省文化遺產品牌認知度,而且有利于文化遺產的學習、研究、交流與傳承。AR 技術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虛實結合,擴增數字化信息量,實時交互與在線非遺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三維還原、視頻講述等沉浸式體驗方式,給遼寧省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增添了新的方法手段,讓非物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AR 文化遺產衍生品(例如:古代物體還原、非遺展示、文化紀念品、AR 宣傳冊、AR 卡片等)讓文化遺產構建出新的傳播發展空間。把傳統的不能摸、不能離太近的非遺物品轉化為新的數字化信息語言,使之可以觸碰、可以近看,甚至可以放大看細節等等。AR 技術賦予了文化遺產新的“靈魂”,立體化、動態化、可視化、數字化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數字的形式呈現出來,極大地增強了文化遺產的互動性和參與性。遼寧文化遺產的衍生文化產品,如:旅游紀念品、生活文化用品、裝飾品、展覽紀念品等,不但可以提高遼寧省文化品牌和影響力,同時也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大連,了解遼寧省歷史文化的內涵,對于促進文化遺產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衍生的文創產品中,可以集合文化遺產的AR卡片、AR 紀念品等形式,甚至可以在一些體現大連文化的飲料、食品上注入非遺元素,當消費者購買相關商品時,可以使用智能手機掃描對應產品上的非物質文化元素,就可以在手機上看到文化遺產的模型,可以放大,同時配有音樂以及文化遺產的文字介紹,還可以加入相關視頻增加趣味性,生動地展示出遼寧省獨特的文化信息,同時可以讓觀眾把文化遺產衍生品“帶回家”,隨時學習、研究、交流,拉近了觀眾與文化遺產間的距離。
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AR 技術、智能手機等高新科技信息技術,構建大數據、信息化、互動共享AR 文化遺產平臺,建設AR 文化遺產云數據中心平臺、公共非遺傳承共享服務平臺和非遺管理及商業平臺,形成AR 文化遺產規范標準、安全和技術支撐體系。綜合應用虛擬現實技術、AR 數字化技術、互聯網技術等現代先進技術手段,整合遼寧省文化遺產各類數據資源,實現文化遺產信息共享,提高文化遺產的保護手段,確保遼寧省文化遺產能夠實現非遺資源數字化、非遺服務智能化、非遺管理信息化、非遺產業網絡化,在AR 文化遺產平臺中綜合利用前沿科學技術,從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交流等多方面立體化構建AR 數字化文化遺產數字化平臺,全面促進遼寧省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應用與保護。
文化遺產是文化領域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文化遺產平臺的建設提升其數據共享力、學習研究力、傳承力與交流力,利用新穎獨特的方式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和藝術魅力傳承得更快、更廣,使文化遺產的文化精髓得以傳承和發展。AR 文化遺產平臺的建設主要體現在AR 技術在網絡平臺和移動平臺的應用,涉及硬件設備研發、內容制作、技術支撐,線上和線下的信息服務、數字內容產品、交流互動、維護監管等。將遼寧省文化遺產相關的資料進行數字化整理與加工,非遺內容是數字化平臺的前提條件,包括文字、圖片、視頻、聲音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獻資源進行優選和數字化轉化,是文化遺產平臺建設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不可忽視的重點。
AR 文化遺產數字化應用平臺的建設需要從內部管理、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服務交流共享等不同層面規劃建設相應的數字化應用系統,以達到多方位、多角度保護文化遺產,側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傳承緊密相關的各系統建設,重點從非物質文化數字化保護、傳承系統、文化數字化管理、共享系統、硬件研發與支撐等方面進行建設。
整合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資源建設AR 數字化非物質文化服務平臺,鼓勵遼寧省、市、區基層建立數字化文化遺產服務平臺,實現文化遺產數字化、大數據、信息化共建共享,提供新媒體、互聯網全覆蓋的公共數字化文化遺產智能化服務體系。加強省、市、區及大專院校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信息化設施配備,提升文化信息化水平、網絡化水平。鼓勵非物質文化機構建立互動體驗空間,充分運用人機交互、虛擬現實、增強現實、3D 打印等現代技術等手段增強文化遺產服務互動性和趣味性。
隨著科學技術與文化遺產的融合和發展,必將促進越來越多的文化遺產走向這條創新發展之路,以文化遺產與高新科技融合促進當代文化產業繼承與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文化遺產產業發展的核心支撐力和重要引擎,以AR 數字化前沿科技為發展導向,提高文化遺產自身的科技含量,通過AR 數字化技術手段進一步延伸并豐富遼寧省文化遺產。遼寧省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要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動畫技術、游戲技術、AR 技術、VR 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綜合以上技術手段形成AR 大數據數字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