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英
(商丘市文化館 河南 商丘 476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寶貴的文化財富,在實現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傳承方面,我們需要做好保護和傳承工作。目前,各級政府部門都十分重視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傾注了諸多努力。但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投入力度則依然不夠,個別傳承人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資金和技術方面比較匱乏,相關法律法規也并不完善,缺乏相應的普查力度。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效果并不理想,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甚至已經失傳。針對這一情況,我們需要提高重視程度,根據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制定針對性的保護計劃,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給予資金技術等支持,保障文化傳承,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道路。
商丘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具有歷史、文化、科學與審美等重要價值。但是,社會就業結構和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使大多數非遺項目的從業者和需求市場快速萎縮,生存困難;年輕人不愿意傳承學習,傳承困難;現有非遺傳承者文化水平一般,對申報保護所需的文本寫作、申報片制作等知識了解不深。非物質文化遺產看不見摸不著,很多項目靠的是耳濡目染口傳心授,因為種種困難,一些非遺項目在人們不知不覺中就逐漸消亡,像一些傳承人年老體衰,人亡藝絕的風險很大。
國務院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雖然文化主管部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中投入了諸多精力,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僅僅靠文化部門一己之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科研機構、專業院校和社會的團體共同參與才能達到目的,因此在保護工作中需要從長遠的角度考慮,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但是目前的部分保護工作并未落實到位,致使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依舊面臨著無人傳承的困境。
開展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首先需要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內容,根據這些內容特點、發展情況、誕生朝代等內容制定針對性的保護計劃,提高政府的重視程度,加大普查力度,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項資料,為保護計劃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據。可以采用文獻調查法、實踐考察法、咨詢專家等多個方法,了解黃河流域所孕育的不同民族,以及這些民族文化的發展,多個方法相結合,掌握黃河流域各個朝代誕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至今依舊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尋根溯源,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誕生發展傳承,整合各項資料,提高保護意識。
例如黃河號子,它是河南省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實現它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河南省開展了關于黃河號子的文藝表演活動,選擇的場地也是人流量比較大的藝術中心廣場和旅游服務中心廣場,這樣具有代表意義的嘗試展演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獲得更多人的關注,還展現了河南省的文化特色。基于此在制定保護和傳承措施時,可以從旅游文化宣傳這一角度出發,將黃河號子編排成大型的文藝匯演節目,將其加在旅游文化宣傳網站和手冊上,吸引游客觀看。當然還需要做好黃河號子的文化資料整理工作,創新空間載體,查詢歷史資料,盡可能地還原黃河號子的原貌,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黃河流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這些非遺文化成為流域內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如甘肅省,把“非遺+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了非遺扶貧就業工坊106 家,吸納就業4700 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81 戶、2246 人。現如今是互聯網時代,人們通過互聯網獲得信息,實現信息的快速傳播,基于此我們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擴大宣傳,提高人們的重視程度,吸引更多的就業者加入。黃河流域流經多個地區,多個民族,誕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多種多樣的。針對這一情況,各級部門可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屬網站,在這一網站中包含了各區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拍攝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紀錄片,在網站和其他視頻平臺播放、宣傳。也可以利用文字和圖片的形式講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歷程,收入學者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論著,充實網站內容。通過定期開展相關活動,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工作,提高網站的瀏覽量,實現信息的廣泛傳播。當然各地區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注冊微博官方賬號,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做好新媒體平臺的運營工作,定期發布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頻文章,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相結合,吸引更多的游客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另一層面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如今,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 深受社會大眾喜愛,他們會通過視頻獲得各種各樣的信息。開設抖音、快手賬號,搜集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工藝人,將他們制作的過程拍成短視頻發布在賬號上,實現信息傳播,使更多的人們關注到這一文化。又或者開設科普類視頻,由專業人員講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由來以及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吸引社會公眾參與到保護和傳承工作中。
各級政府應當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結合國家制定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完善自身的相關政策,做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扶持力度。首先需要加大投資力度,根據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需求優化資金的使用。其次可以由政府牽頭舉辦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活動,引導各階段的學生參與到其中,開展積極的學習,并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創作的過程中,從學生入手進行宣傳教育,提高他們的重視程度,并建立一定的興趣愛好,使得一部分學生投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工作中,解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傳人這一困境。再次,政府可以和當地的文化機構合作,舉辦非遺節、非遺博覽會等,利用互聯網進行宣傳,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文化節當中。通過文化節中的各類節目展區,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加上各地區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能夠積極配合政府做好保護和傳承工作。
近些年,部分綜藝節目受到了社會公眾的廣泛追捧,例如《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在節目中,邀請了一些專家和明星,講解中華民族遺留的物質文化遺產,并結合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展現了真實的歷史環境。基于此,中央和地方的電視臺也可以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欄,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些代表性傳承人和明星共同講述故事,并演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創作過程。每一期節目講述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利用明星的影響力,擴大節目的影響力,提高節目流量,使更多的人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積極參與到保護和傳承工作中,提供一份力量,解決發展困境。
總而言之,當下,應當加強對黃河流域各區域的調查工作,通過加強普查力度了解黃河流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政府、群眾、媒體等多個方面入手,做好保護工作,實現文化的傳承。當然做好這一份工作,同樣也是實現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延續,保護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同樣也能影響后人的發展。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制定有效的保護措施,挖掘出黃河流域中包含的各個年代的不同文化,并通過新媒體做好宣傳工作,使人們能夠加深對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和認知,并通過積極的學習,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工作。當然各級政府也應當提高重視程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有效的保障,留住民族的記憶,實現文化多樣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