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蕙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 影視與動漫學院,廣東 廣州 511400)
隨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舞臺戲劇創作也已經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然而,新時代下觀眾審美需求在不斷提升,這對戲劇表演者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戲劇舞臺表演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影響戲劇表演效果的重要因素,如何更好地在舞臺上塑造一個鮮活的人物,是戲劇表演工作者們需要進行探究的問題。
藝術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表現途徑一般為外在肖像、話語內容、肢體動作和心理動作,戲劇舞臺表演作為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同樣也是通過這些手法和途徑來進行人物形象的表現。
戲劇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外貌,另一個是臺詞。外貌指的是戲劇舞臺表演中人物的服飾和妝扮等,通過外貌,觀眾可以快速地、直觀地了解到一個人物的初始形象。比如說豫劇經典片段《劉姥姥進大觀園》中的一幕,劉姥姥穿著灰色和藍色的粗布麻衣,灰頭土臉地進了大觀園。劉姥姥穿著的簡陋和俗氣與賈府內其他女子的華麗穿著形成對比,輕松將劉姥姥的鄉下人形象表現了出來。其次是臺詞內容,臺詞也是表現人物形象較為直觀的方式。例如莎士比亞戲劇《仲夏夜之夢》中赫米婭的臺詞:“我情愿這樣開、這樣謝,這樣自生自滅,殿下,也不能把我寶貴的貞操,奉獻給什么主人——假使他的主權,我的靈魂怎么也不愿承認。”這句臺詞將赫米婭堅決捍衛自己愛情、追求自由、倔強不屈的人物形象特征直觀地表現了出來。
戲劇舞臺上表演者的肢體動作是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表演者的動作將會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鮮明且飽滿,換句話說,戲劇中的形體動作實際上就是無聲的表演語言。當然,這里說的舞臺動作并非所有動作,而是最能揭示人物形象、能推動情節發展的那些動作,包括表演者為刻畫人物性格而設計的典型動作及有意識的舉止。這里仍以經典豫劇片段《劉姥姥進大觀園》為例,在舞臺表演中,劉姥姥扮演者佝僂著半個身子,躡手躡腳地“蹭”到榮府角門前,當她看見旁邊有人時,更是低著頭“蹭”到人前緩緩開口問事。這一系列動作將劉姥姥進城后自卑和膽怯的人物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戲劇表演是一種靈動的舞臺藝術,演員在舞臺上的舉手投足都包含了人物豐富的情感變化和性格特征等信息,只有確保在舞臺上能將動作語言與人物形象緊密并且有效結合,人物形象的塑造才可謂成功。
表現人物形象的心理變化看似無法用外部動作演繹出來,實際上,表演者可以通過專業的表演技巧,將人物形象內心的情感活動表現出來并讓觀眾直觀感知。如戲曲表演的唱腔、身段、水袖、把子功(刀槍劍戟)等技巧,話劇表演的語言技巧,內心獨白、潛臺詞等等。以唱腔為例,豫劇經典折子戲《三哭殿》中的唐王角色,著名戲曲演員王善樸先生在進行演繹時,通過高超的唱腔技巧將唐王為秦英(劇中人物)求情的畫面生動地展現出來,并且從側面刻畫了唐王為江山社稷而下位求情的心理波動,讓唐王心系江山、為國為民的人物形象得到恰到好處的展現。再如,話劇表演的潛臺詞,潛臺詞的應用是非常考驗表演者表演技巧的,它的應用方式有以下幾個方面:各式笑聲、語氣的變化,尾音、感嘆詞等等。通過潛臺詞,觀眾能夠體會到人物內心的真實感受。《雷雨》中,周樸園(劇中人物)為了逼迫繁漪喝藥而讓周萍下跪,迫使繁漪大聲急促宣喊:“我喝我喝!”表現出了繁漪復雜的內心情感和不愿接受與周萍之間的愛情已經死了的心理。[1]
戲劇舞臺表演中人物形象并非簡單的一招一式即可輕松塑造出來。戲劇作為一種舞臺表演藝術,它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不可剝離的原則性。
真實性原則是基于戲劇內容來制定的,這里的真實性講究的是對人物形象的真實性把握。表演者或者劇本創作者不能將個人的不合理意愿附加于戲劇中的人物身上,而是要尊重最基本的歷史、常識、世俗觀念等實際情況[2]。舉例來說,一場歷史戲劇如《空城計》,歷史常識告訴人們劇中的人物司馬懿畏懼空城內有伏兵而不敢入城,戲劇內容演繹成司馬懿看破諸葛亮伎倆而故意放過諸葛亮,那就明顯不符合歷史常識,讓觀眾對司馬懿這個人物的形象產生分歧。
任何形式的表演都來自于生活,戲劇表演也不例外,因此要在戲劇舞臺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則不能脫離生活本質。文藝活動不能脫離生活,更不能脫離群眾,戲劇表演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需要貼近生活需求,根據群眾的需求進行人物演繹,在進行藝術創作時,生活中的素材即是創作原型,具體到戲劇表演中,也就是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為戲劇舞臺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原型。比如反面的人物形象,則需要將其演繹得面目可憎或者奸佞狡猾,符合生活中的反面人物的外在形象體現。
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戲劇表演同樣來源于生活,并且需要具備一定的藝術性。戲劇舞臺表演是一種面向大眾、供人觀賞的藝術行為,它需要將人物、情節等直接呈現給觀眾,基于此,要想在戲劇舞臺表演中正確地塑造出人物形象,就需要堅持藝術性原則,提升表演的藝術效果和可欣賞性,讓觀眾可以體會到人物形象中的藝術魅力。
觀眾對于戲劇表演中的人物并非都有具體的認知,有的可能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從未了解,所以觀眾在觀看時往往會難以明確分辨角色。因此,戲劇舞臺表演中的人物塑造必須具備鮮明性特點,將人物的形象特征通過準確的表演鮮明地表達出來,如此才能避免觀眾無法區分出人物或對人物形象產生誤解。
前文提及,戲劇舞臺表演中的人物塑造是來源于生活的藝術創作,在滿足其真實性、生活性和藝術性的同時,還要具備創造性。創造性原則指的是戲劇表演者將自己的獨特理解融入到舞臺表演中,通過自己獨有的思想和理解對人物形象塑造進行二次加工,將劇本原著中沒有展現出的人物形象特點呈現給觀眾。具有創造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將會更加生動,而觀眾的觀賞體驗也會有所提升。
依照人物形象在戲劇舞臺表演中的表現途徑,并且根據戲劇舞臺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原則,戲劇表演工作者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提升人物形象塑造能力。
一名合格的戲劇演員在拿到劇本后,首先要做的是對劇本進行分析,了解時代背景、情節走向等,通過對劇本內容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再結合自己所要演繹的角色,確定好人物的性格基調,從人物的行為、語言、思想方面思考如何去演繹。同樣的一件事,不同的人物性格會有不同的行為結果,這種差異性就是體現人物形象的特點,也是表演者需要著重把握的關鍵。
戲劇作品來源于生活實踐,在具備藝術性的同時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性。戲劇中的人物與現實生活的一樣,千人千面,各不相同,因此對于戲劇表演者來說并非所有角色都是熟悉的。基于此情況,戲劇表演者要想塑造好人物形象,就需要從現實生活入手,進行生活體驗并多多地積累生活經驗。表演者在拿到劇本后,先對人物角色進行深入分析,然后將這個角色代入到日常生活中,積累該角色的生活經驗,如此一來,表演者就能對角色的生活性產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在表演時也能夠借助豐富的生活體驗將角色的形象塑造得更為生動鮮明。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語言在不同的場景下有著不同的含義,戲劇表演中的臺詞演繹同樣如此。作為戲劇演員,掌握自己的臺詞是最基礎的要求,不過只掌握“表面臺詞”并不足以塑造人物形象,還需要對臺詞的潛在內涵進行充分挖掘[3]。相同臺詞的不同語氣、語調、語速等將會塑造出不一樣的人物形象。舉例來說,“你可真行!”這句話常規意義就是稱贊,不過另一層意思卻是譏諷,戲劇中也同樣有這樣的臺詞,所以如何對潛在內涵進行準確生動的演繹,對于戲劇演員來說是需要長時間鍛煉的。
戲劇表演中的舞臺動作是推動劇情發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部分。一味地照搬模仿無法創造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真正有美感、有內涵的舞臺動作,是根據戲劇情節的發展而組織設計出來的。戲劇表演者在進行舞臺動作表演時,首先要理解動作設計的目的和所要表現的含義,如戲曲的程式化動作,通過翻轉、跌倒、跳躍乃至抬腿低頭等動作將人物的思想情感合理、準確地演繹出來。此外,戲劇表演者要具備設計和創造舞臺動作的能力,將自己的理解融入動作中,從而展現出對人物形象塑造的獨到理解和創作個性。
除了要熟知劇本內容和具備專業性的舞臺動作,戲劇表演者還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鍛煉自己的舞臺表演技巧。通常情況下,戲劇舞臺表演是與觀眾面對面進行的,這就需要表演者具備良好的舞臺表演素養,以觀眾的審美為參考,從細節方面如面部表情、小動作來提升自己的演技[4],從而將人物形象的塑造拿捏得更為準確。戲劇舞臺表演比較考驗表演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心理素質較差,將會很難應對表演過程中的突發狀況,此時表演就有可能失敗,更不要說人物形象塑造是否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