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妮,項 毅,洪前亮,劉文欣,王 銳,李清雙
(嘉興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1)
黨的“十九大”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綠色發展勢在必行[1]。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水平的提高,目前垃圾產生量以8%的平均速度增長,成為困擾著人類的大問題之一[2~4]。我國動輒上萬人的大學校園作為小型社會,近些年,由于招生數量增加,校園垃圾產生的環境問題也愈發明顯[5]。學校人員很密集,每人每天都在制造垃圾,如廢紙、塑料袋(杯)、紙杯(碗)、金屬、廢電池、果皮等,將這些垃圾進行分類回收,利用空間將大大增加[6,7]。此次調研通過在嘉興市某高校以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的方式總結校園垃圾分類現狀及存在問題,并結合后勤部門老師和有關學校組織的反饋,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此次研究成果對日后高校校園垃圾分類問題的研究具有借鑒和啟示意義[8]。
將校園垃圾劃分為兩部分:教室垃圾和宿舍垃圾[9],對這些垃圾進行采樣稱重、計算熱值并分析結果(表1)。
在對宿舍垃圾進行調查的過程中,分別對男生宿舍垃圾和女生宿舍垃圾進行了調查收集。每次調查的時間點均為垃圾調查周的工作日(5個工作日選取其中一天)和雙休日(選取雙休日的一天)的21:00,垃圾產量為一天24 h的產量。每次隨機選取2個宿舍,并對2個所選取宿舍的垃圾進行收集、分類(垃圾分類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四類)、稱重(所選用的計量工具為單位為g精確度為0.1 g的電子秤)并根據熱值計算公式計算不同種類垃圾的熱值。在對教室垃圾進行調查的過程中,在垃圾調查周的工作日(5個工作日選取其中一天)和雙休日(選取雙休日的一天)晚上8:40隨機選取2個教室,并對所選取教室的垃圾進行收集、分類、稱重、計算熱值(垃圾產量為一天24h的產量)。

表1 教室、宿舍垃圾調查
在同一時間隨機選取宿舍和教室的1個垃圾點,將垃圾進行分類、稱重、記錄,待樣本點足夠多時,通過計算該地點單個樣本平均值,最終得出一個宿舍樓和教室的一天產生的垃圾量。每次將四類垃圾的重量稱出、記錄、比較,并按照熱值計算公式Q=m×q,對四類垃圾的熱量產出進行計算[10,11],并將計算出的數值記錄表格中。
式中:Q—固體燃料完全燃燒的熱量(kJ) ;m—固體燃料的質量(g);q—固體的熱值(kJ/g)。
由圖1可知,教室垃圾中以可回收垃圾質量占比最大,并且遠高于占比第二的易腐垃圾。而宿舍垃圾中可回收垃圾與易腐垃圾占比相當,易腐垃圾以7%的數值略高于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的占比與教室相同,均為3%。進一步分析可得,教室作為同學們日常上課場所,其垃圾產生類別主要以餐巾紙、紙張、包裝盒為主,而食物類較少,且其他垃圾以易拉罐為主。寢室作為同學們生活休閑場所,不僅垃圾產生量較大,而且垃圾類別復雜多樣,垃圾分類的意義較大。

圖1 質量占比分布
由圖2可知,教室垃圾中以可回收垃圾的熱值占比最大,宿舍垃圾中可回收垃圾與易腐垃圾熱值占比相當,可回收垃圾以5%的數值略高于易腐垃圾。不論是教室還是宿舍,可回收垃圾的熱值總是比其他種類垃圾占比更大,其次是易腐垃圾。

圖2 熱值占比分布
從圖3分析可知,學校宿舍和教室的垃圾主要呈現集中性且未經分類的特點。其中可回收垃圾和易腐垃圾占絕對大的比重,雖然一小部分的塑料瓶、紙張、易拉罐被拾起來被賣到廢品站,但更多的還是和易腐垃圾、其他垃圾一同混合丟棄甚至焚燒掩埋。
由表2可知,在教室、宿舍這兩個典型區域中的垃圾主要由紙張、塑料、餐飲及其他四類組成,其中餐飲類平均占比最高,約37%,以宿舍為典型,大部分是一些飯菜、水果等食物殘余,其主要來源于學生將食物打包在宿舍就食。其次是紙張類平均占比31%左右,主要包括餐巾紙、稿紙和快遞盒等。塑料類平均占比30%左右,主要是一些飲料瓶、包裝袋等。其他類的垃圾占比最少。
根據宿舍垃圾和教室垃圾調查結果的顯示,無論是宿舍垃圾還是教室垃圾,可回收垃圾的總重量所占比例最大,易腐垃圾次之,其他垃圾所占比例要大于有害垃圾所占比例,總熱值也是如此;同時也可以發現女生宿舍所產生的垃圾量要多于男生宿舍所產生的垃圾量,無論是男生宿舍還是女生宿舍,雙休日的垃圾產量要多于工作日的垃圾產量;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教室和宿舍內分類垃圾桶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雖然學校后勤工作人員給每個宿舍與教室都配備分類垃圾桶。但是絕大多數學生因為不了解垃圾分類常識或出于行為慣性會將垃圾直接隨意丟進垃圾桶里,不能按一定的規定或標準將垃圾分類儲存、分類投放和分類扮演。導致垃圾“初次分類”效率低下,增加了人工二次分類的時間和精力成本[12,13]。但由于部分垃圾為可回收垃圾,例如快遞紙盒和飲料瓶,這些保潔人員會進行回收變賣,增加其個人收入,更減輕了未進行垃圾分類學生的心理負擔,對垃圾分類愈發不在乎。

圖3 校園垃圾特點

表2 教室、宿舍垃圾占比
從根源出發,創新垃圾分類的宣傳形式,加強學生老師的分類意識。除在校內張貼橫幅、海報外,可在新生入學前的錄取通知書中夾帶垃圾分類宣傳頁,或與學生組織進行聯動合作,策劃舉辦垃圾分類有關的趣味比賽或相關知識競賽等。同時,學校官方媒體應定期發布垃圾分類資訊,以短視頻、圖文等符合大學生喜好的方式,使其將垃圾分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可建立校園垃圾分類志愿組織,在志愿匯上申請創建垃圾分類的相關志愿活動,定期組織學生活動,通過這些有意義的志愿活動,讓同學們既可以得到一些志愿時長,同時也了解到了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
通過對垃圾桶進行規范化改造。在宿舍樓下增設不同垃圾分類回收的大型垃圾桶,在教學樓的教室、廁所等地需增設帶有分類標簽的垃圾桶,另外需增加裝有垃圾分類回收標志的垃圾車數量。
學校方面需加強監督和管理力度,定期對學校后勤部門的垃圾分類工作進行檢查,同時可建立學生和后勤部門內與保潔人員的雙向評價機制,任何一方接到投訴都應有相應的懲處措施,如進行通報批評等[14,15]。通過這種相互牽制和監督可有效避免學生的不文明行為和后勤部門的怠工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