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耀,劉富京,李盈采,王 丹,尹星星,周濟南
(北部灣大學,廣西 欽州 535011)
可再生能源能夠滿足人類對能源的需求[1],在建筑能耗日趨攀升的今天,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建筑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是建筑節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府等方面的支持,國家政策、財稅支持是實現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力。
我國幅員遼闊,受地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的氣候千差萬別。根據中國建筑氣候區劃,我國主要劃分為以下5個建筑氣候區:嚴寒地區、寒冷地區、夏熱冬冷地區、夏熱冬暖地區及溫和地區。夏熱冬暖地區主要位于我國的南方地區,主要包括海南省的全部,廣東的大部分區域,廣西的南部區域,福建的南部區域,云南的一小部分地方,以及港澳臺區域[2]。夏熱冬暖地區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技術主要有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由于港澳臺地區政策與大陸地區相差甚遠,云南只有小部分地區處于夏熱冬暖地區,故本文主要就海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的太陽能、生物質能、淺層地熱能建筑應用相關的適宜性政策及經濟補貼政策作綜述,以期為夏熱冬暖地區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提供參考。
隨著能源危機的爆發及傳統能源帶來的環境問題日趨進入人們的視野,世界各國對新能源探索和推廣使用就開始熱絡起來。面對嚴峻的能源局勢,各國也都抓緊了對新能源的研究和推廣步伐,發展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各國發展的大勢。世界各國對可再生能源的推廣也不遺余力,分別制定了各自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政策和規劃[3~5]。
歐盟(EU)能源系統在能源路線提出了6種不同的戰略。該戰略指出為了緩解生物質資源和可再生能源投資的壓力,必須采用未來的可持續能源系統。第四代區域供熱(4GDH)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及。與前三代相比,4GDH更是滿足了節能建筑的挑戰,把可再生能源、綜合智能電力、燃氣和熱力電網等系統組成一個智能能源系統。在歐州,可再生能源與建筑一體化設計已成為一種趨勢。在丹麥,政府實施了100%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并帶來了平衡電力供需的挑戰。德國于2000年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法,并在風能、清潔電能、建筑采暖中的清潔能源等方面均提出了相應的發展政策。如德國在建筑采暖中的清潔能源比例中,提出該國的清潔能源到2020年要從2004年的6%提高到14%。法國自從2005年起,也開始對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等可再生能源設備實行稅收減免政策,減免幅度更是達到40%。
我國自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頒布以來,可再生能源技術就發展起來。從表1可以看出,繼該法律2005年出臺之后,我國陸續發布了若干政策,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尤其是在建筑節能發面,給予了巨大的政策支持[6~10]。從2020年的中央財政預算中也可以看出,2020年國家對可再生能源預算支持金額為80多億元,而2020年中央級財政支持達到900多億元[11]。

表1 我國可再生能源代表性政策
夏熱冬暖地區中最早支持建筑節能中運用太陽能技術的是福建省,早在2006年,就在《居住建筑與太陽能熱水系統一體化設計、安裝及驗收規程》中提出太陽能建筑節能技術標準。此后,發布了多項政策,提出積極穩妥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優化太陽能開發布局,如表2所示[12~15]。
海南在太陽能政策出臺密度上僅次于福建,海南省的太陽能適宜性政策更偏重太陽能光熱系統建筑規模化應用。如海南省太陽能熱水系統建筑應用管理辦法都指出海南省將重點推廣太陽能光熱項目,來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2017年后,海南的建筑可再生能源適宜性政策主要將目光轉向農村,如海南省“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等都提出海南省應重點發展在農村地區的太陽能建筑應用[16]。
廣東和廣西政策出臺相對較晚,在技術標準上,緊跟國家要求。但是,在政策上具有更高的彈性,即充分給予地方自主性。廣東和廣西在可再生能源建筑適宜性政策發布主要以規劃性政策為主。廣東省在2014年頒布了廣東省太陽能光伏發電發展規劃(2014~2020年)。廣西也在廣西建筑節能 與綠色建筑“十三五”規劃等多處規劃中也以政策形勢明確了當地節能減排降碳和能源消費總量控制[17~19]。
從夏熱冬暖地區太陽能適宜性政策來看,相關適宜性政策最多的是福建省,相比而言,廣東、廣西的適宜性政策較少,但廣東、廣西的建筑可再生能源適宜性政策較成熟,較好地促進了當地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推廣。
由于福建省太能建筑應用政策對于下面市縣的指導性不強,以致地方市縣表現消極。如2014年的關于印發福建省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六條措施的通知中提到了補貼,但是具體資金來源沒有明確。真正落實的只有連城縣,但所有補貼都由縣財政撥付,國家和省的財稅補貼沒有提及。
海南從光熱系統入手,以容積率為誘餌換取房地產開發商的信任,但好景不長,大量的開發商超標建設,容積率超標問題層出不窮。當海南樓市泡沫來臨,這些問題漸漸浮出水面,從海南省民用建筑應用太陽能熱水系統補償建筑面積管理暫行辦法中,可以看到不少違背綠色建筑宗旨的“激勵”政策是開發商肆無忌憚違規建設的推手。
廣東、廣西的補貼主要由省區財政和地方財政組成,以省區補貼為主。兩省區地方市縣的積極性很大,廣東包括廣州在內的4個市出臺了具體補貼額度,對構筑物權屬人、投資者、企業都有不同層次的補貼。廣西由于采取了入網收購政策,共有7個市縣加入了節能補貼大軍,分別對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能光電建筑一體化、太陽能供冷/供熱系統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我國疆域遼闊,地質地貌類型多樣,地熱資源分布不均。在夏熱冬暖地區,廣東、廣西、福建和海南的地熱資源十分豐富。但是,由于技術條件不成熟,無法普遍的運用到建筑節能領域。
在政策上基本以國家2017年出臺的《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為藍本,《規劃》明確了各省份地區到2020年累積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2500(104m2)的目標和重點發展地區(表3)。
夏熱冬暖地區除了廣西省梧州市出臺具體補貼標準外,都以國家補貼政策為準。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出臺具體的補貼政策,只是提到了在財稅上給予地熱能建筑應用補貼意愿。因此,寄希望于國家補貼發展地熱能暫不可行。在廣西梧州市,提出了由地方財政支持的四項補貼標準:一是地下(表)水源熱泵、污水和工業廢水源熱泵、土壤源熱泵制備生活熱水系統按13~18元/m2;二是地下(表)水源熱泵、污水和工業廢水源熱泵、土壤源熱泵制冷/供熱系統按22~30元/m2;三是太陽能與地源熱泵復合供冷/供熱系統按25~35元/m2;四是深層地熱能梯級利用技術按20元/m2補助[20]。
夏熱冬暖地區具備一定的推廣生物質能源的條件,但是由于技術穩定性不強,大范圍的使用生物質能源還為時過早。夏熱冬暖地區生物質能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幾乎都在關注生物質轉換技術,如生物質變油、生物質發電、生物質變氣、生物質固體燃料等,對于生物質能在建筑上的應用性政策并不多。
廣東早在2003年就開始鼓勵發展生物柴油、汽油技術。2012年開始也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建設生物質能固化成型燃料的發試點。此后為了防止部分企業騙取國家補貼行為,也陸續出臺一些政策規范了生物質能發展秩序,如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廣東省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防治摻煤管理辦法等。廣西同樣鼓勵全面發展生物質能源技術,但最終落地的以農村沼氣項目居多。福建在政策上大力推廣生物質發電項目,如2016年頒布的福建省能源發展“十三五”中提出到2020年福建省生物質能發電要達到50萬kW、年增長或提高67%的目標,但最后落地的是農業農機項目。海南發展生物質技術是最積極的,自2006年來,針對生物質能源共出臺四項政策,分別是海南省“十一五”沼氣發展規劃、海南省“十一五”及未來十年生物質能源化工產業發展規劃、海南省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防治摻煤實施細則和關于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燒工作的通知。然而,這四項政策并沒有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以沼氣項目為例,各地因資金挪用等問題而無法在農村大面積鋪開。
夏熱冬暖地區除福建省外,生物質能建筑應用基本執行國家補助標準,即為生物質能源項目總投資的10%。但各地區略有不同:廣東在稅收優惠方面,局限于企業單位,通過認定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可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以及享受所得稅減計10%的優惠;廣西在生物質能補貼中更側重于對城鎮生活垃圾及污泥沼氣利用的補貼,按20元/m2進行補貼;福建則局限于生物質顆粒燃料農機補貼,每臺1100~7000元不等,這已經跟建筑節能基本沒有關系;海南補助標準為項目總投資為依據,補貼項目總投資的10%,但并限制單個項目原則上不超過1000萬元的補助金額。
總體而言,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是建筑節能的重要方向。
(1)夏熱冬暖地區的廣東、廣西、福建和海南地區的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皆有所涉及,不同省份有不同側重。廣東、廣西對太陽能的支持力度最大,政策密集度相當高;海南在太陽能光熱系統建筑規模化應用中屢屢受挫,但在生物質能利用方面有較好的發展,這與當地環境保護政策息息相關。
(2)夏熱冬暖地區都在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方面提供政策幫助、技術指導和財稅優惠。主要集中在太陽能建筑應用項目,但由于太陽能具有開發難度大、技術要求高、單位成本高昂、回收期長等特點,使得部分項目遇到執行難的問題。
(3)目前夏熱冬暖生物質能開發主要在農村沼氣建設上,還需要更多相關政策的支持使農村的節能及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一步加強。
因此,制定更加科學合理、實際有效的政策,推動可再生能源綜合開發利用,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如何設計既有利于技術進步又有利于惠及民生的政策制度,是當前進展的關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