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學校教育的現狀與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相應的問題,從教師、學生等角度出發,搭建出多元的融合體系。采用了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發現在具體的教育開展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問題,尤其體現在學校層面與學生層面,這也直接影響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中融合的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融合問題進行研究,以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學校教育發展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青少年;學校教育;教育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7-104-03
【本文著錄格式】黃琳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學校教育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9(17):104-106.
基金項目:2020年度信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調研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20JY022)。
我國在五千年發展的歷史中形成了諸多優秀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不僅彰顯著我國發展的歷史脈絡,同時也凝結著我國的民族精神與優秀成果,與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一脈相承,并成為我國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的基礎,推動著我國的文化強國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教育部為核心,各地積極組織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各層教育中的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培育更多具有文化共識、文化共通的人才支撐。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學校教育過程中,既具有必要性,同時也具有急迫性。一方面,在學校教育過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強化整個教育體系中的文化支撐與教育,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教育體系與教育內容;另一方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學校教育中也能夠有效應對互聯網時代各種文化與意識形態對學生影響的問題,通過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凝魂聚力,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
信陽市作為我國農業大市,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以及地方特色的優化文化。近年來,信陽市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走進課堂,取得了明顯的成果,如該市積極整理地方特色優秀文化,結合各個年級教學的需求,推動地方文化走進校園以及地方文化與課程相融合。此外,該市也根據小學、中學和大學三個教學層,搭建了中華傳統國學文化與教學相互融合的體系,并積極組織相應活動,引導學生從中華傳統國學文化中獲得教育啟示與成長。因此,本文以信陽市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該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的具體實踐,總結在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為該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的融合探索提供參考。
一、教育融合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青少年學校教育中問題及原因
(一)學校層面:開發利用有待加強
1.發掘力度不夠
學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發掘力度直接影響到校內環境的營造以及相關融合課程的設置情況。就當前來看,我國多數學校在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發掘方面,存在著“淺嘗輒止”“重復利用”等問題,即相關資源的發掘主要是從網絡渠道中進行檢索,缺乏從實踐角度出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系統梳理與探索。這就導致了多數學生群體對校內現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感觸不深、相關活動參與積極性不足等問題。此外,在相關課程資源的發掘上,也存在模板化的問題,即根據相應的模板內容,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中進行截取與填充,這就進一步導致了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發掘與展示,由此影響到學生對其的認識能力,以及對其背后思政價值的理解。
2.教師群體缺乏針對性的培訓
導致我國多數教師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掌握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群體缺乏針對性的培訓。一方面,信陽市尚未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相關內容,納入到對教師群體考核的過程中,由此導致了多數教師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學習與了解的積極性不足,從而難以快速的補齊自身的短板。此外,雖然部分教師群體也能夠自發的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相關內容,但是由于缺乏相關參考內容的支持,以及外部考核帶來的激勵,也導致學習的深度以及學習的時間長度相對不足。另一方面,從信陽市各個學校的內部培訓來看,尚未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與青少年學校教育融合的相關內容納入到教師群體的培訓過程中,這也進一步影響到教師群體在該方面的專業成長。
3.融合教學方式多元探索動力不足
我國多數教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過程中所體現出的教學方式方法單一的問題,主要原因是融合教學方式多元探索的動力不足。一方面,由于多數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課程的設置較少,或者尚未涉及,直接導致了教師對多元教學方式探索的實際依托不足,影響到多元教學方式探索的實際開展;另一方面,部分教師雖然在思想政治課程中對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教學方式進行了探索,但是由于缺乏實際可行的參照,以及校內相關設施與設備的支持,也進一步影響到了教學方式探索的有效性。
(二)學生層面:認知方面存在偏差
1.情感認同較弱
學生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的情感認同也會直接影響到整個融合的效果。從現有情況來看,我國多數青少年學生能夠對我國整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后的愛國主義思想表現出強烈的認同,并且對部分知名度較高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能夠表現出一定的認同感,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是部分學生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足以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只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什么這一簡單的問題進行掌握,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后所蘊含的精神與思想價值進行理解,因此對其呈現出較低的認同感。
2.理性認識不足
學生主體是否能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表現出理性與全面的認識,會直接影響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融合方面的具體效果。本研究在調查中發現,我國部分青少年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學校教育中的理性認識能力相對較為缺乏,難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學校教育的重要性進行認識,并且呈現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過程中參與度不高,甚至存在排斥心理的現狀。如部分學生認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學校教育中,只會加大學校教育的難度,影響到自身的學習成績。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的實踐策略
(一)學校層面: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方式
1.創新教育方法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學校教育的方式創新來說,要打破原有的活動規束,增加多元的活動類型,在這方面,各個學校應當從兩個思路上進行。
首先,深挖當前教學方式類別,對固有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提高對學生的吸引能力。當前多所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教學方式類別主要包括傳統的講授式、影視觀看等,再具體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也以此為主體進行開展,這樣雖然能夠起到多種教學方式搭配的作用,但是隨著教學開展的頻率不斷提高,容易引起學生的“審美疲勞”,降低對教學方式本身的參與熱情。因此,各個學校可以以固有的教學方式為依托,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以及現有教學方式的具體發展,進行創新性視角、創新性主題下的教學開展,如在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團隊協作、學生展示等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方式本身的創新性。
其次,引入更多的教學方式類別,構建多元性、豐富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對教學的參與,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知度。各個學校在具體的教學方式開展的過程中,也應當充分探索具有地域性色彩的教學方式,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背景,設置情境教學方法等,能夠打破原有教學方式類別的束縛,起到對學生參與積極性調動的作用,從而促進教學方式更好地開展。
2.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細分教材編寫
細分化教材編寫對有著不同教學目標、教學年級的學生來說,有著至關重要性,不僅影響著具體教學目標的達成,還影響著具體教學的效果,在關聯性教學的基礎上,通過細分教材的區分與引導,劃清各個教學過程中的方向,確保對學生需求的充分滿足。
首先,我國各個學校應當結合不同年級進行細分化的教材編寫和應用。當前我國各個學校在教材使用上,主要以思想政治教材為主,在不同年級、不同教學班中均有應用,這樣一來,就很難凸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特色。我國各個學校應當將思想政治這一教材作為基礎性通識教材,再此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教學目的進行細分性教材的編寫。如針對小學生來說,應當以思想政治教材為基礎,通識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對初中生來說,應當細分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別、思想價值等類別進行教學;針對高中生來說,還應該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縱橫對比等的教材的編寫,確保各個教學類別中的特色化。
其次,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既要通過教材對學生學習進行引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需求進行教材的編寫,體現出教材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因此,我國各個學校可以在教材編寫過程中,組織相應的專家學者和學生代表進行座談,也可以結合其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地區的教材內容進行編寫,體現出自身教學的特色化。如在針對小學的教學過程中,主要以通識性和基礎性的教材引導學生對現階段的學習方向、學習內容進行掌握,給學生規劃出科學性的學習體系。
(二)學生層面:增強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1.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調動學生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注意力,要能夠在發揮課堂教學作用的基礎上,充分探索校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開展。校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與質量的提升,不僅要依托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本身的內容,更需要不斷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方式不。針對我國各個學校在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舉辦中形式的單一化問題,應該探索出更多的創新性活動形式,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形式不僅能夠與學生群體本身具有適應性,同時還能夠通過活動形式的優化帶動整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優化。學校當前應當降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中的競爭性設置,以“參與”為核心,可以對優秀的學生作品等進行展示,但盡量不要對參與學生進行排名設置,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
具體來說,學校可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舉辦的過程中,通過設置情景,如傳統節慶日活動文化的情景,讓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本身去親身感受,并在感受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有更深的認知,并在這種認知的基礎上,形成自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內容的審美。
2.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與教育教學的關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有效性,不僅在于活動本身的開展,更在于如何建立起活動本身與教育教學本身的關聯性,在兩者之間形成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對我國各個學校來說,其要引導教師主動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并通過活動參與,在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去學習一些知識,同時在課堂教育教學中圍繞文化活動的開展,給學生講述相關的中華文化知識,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化活動本身,降低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抽象性,起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反哺課堂教育教學的效果,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開辟成“第二課堂”。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進行相關補充與引導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夠針對各年級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接受能力,進行針對性的講解與補充,而不能在過度的講解過程中,打消學生的積極性。
三、結論
以信陽市為例,對當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教育融合中的實施現狀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得出了學校層面與學生層面在融合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與成因,并據此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本研究認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各層次教育的融合,能夠培養學生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提升學生群體的文化素養,為學生群體的思想素質培養提供有效的支持,從而推動中國文化的弘揚與傳播,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途徑。不斷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融合功能,能夠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的發揮出自身的功能,這也是進入新時代以來,推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強化文化傳承工作的迫切需要。不可置疑,信陽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學生群體的教育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通過本文的調查發現,該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融合上也存在明顯的問題,影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能力和功能實現能力。
本研究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融合的優化,不僅需要在理論方面進行探索與應用,同時也要圍繞整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目標,在實踐中進行檢驗與總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發展,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融合能力的支撐與保障,各個學校也要能夠對自身課程設置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結合當前教育學中的理論、網絡科技中的新應用,進行融合過程中相關問題的優化,從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實現,為我國教育和優秀傳統文化宣傳營造出良好的氛圍。
參考文獻:
[1]王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研究[J].改革與開放,2020(9):81-84.
[2]鄭蔚青,張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融入學校課程[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3):47-48.
[3]徐偉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黨性教育研究[J].漢字文化,2019(15):135-136.
[4]鄧涵睿,梁坤,曾揚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民族學生思想引領的教育研究[J].知識經濟,2019(19):121+123.
[5]盧紅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研究[D].贛州:贛南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黃琳清(1988-),女,河南信陽,助教,研究方向為戲劇與影視學、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