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麗
歷經二十八年教育工作的自己,每每看到那些老師因為各種評比而忙碌的他們,我的心便是在流血;每每看到那些整天忙碌于衛生、為孩子吃喝拉撒的老師們,為他們具有專業的教師資格而嘆息;每每看到那些天真幼稚的孩子們無人顧暇,時而感到失望。這一切的情景是誰所致?當然是管理者。作為管理者,不從實際出發,無節制地安排工作,教育的落腳點把握不清,認為只有單純的促進教師的能力,才能提高教育水平,實不然只是其中的一個要素罷了。而當前許多園所就存在這種現象,讓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完全剝離開來,形成了教師忙教師的,學生玩兒學生的,沒有把教師和學生作為一個整體來共同打造同頻共振,共促共贏的良好局面。并且讓教師的心很累,教師的教育時間不斷的被剝奪降低,呈現出顧頭不顧尾的下滑趨勢,所以管理者應把更多的時間教育時間還給老師,讓他們用行動踐行有效的教育,讓每個學生在老師的陪伴引領下健康成長,讓每個老師有機會走進學生的心靈,讓每個學生喜歡老師、崇拜老師,成為一生中永不忘息的領航人。
把教育時間還給老師,讓師生在一起
當太陽升起,便是老師和學生一天快樂生活的開啟,走到哪里都有老師陪伴學生,那場景何其美好。當孩子們晨間運動時,老師在和孩子們一起歡呼,一起歌唱,一起跳躍,每個學生的臉上都充滿笑容;當某個學生不能像多數孩童一樣做出標準的動作時,老師可以手把手的教授與指導,當這個學生成功時,老師和學生的成功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想這就是把有效的教育時間還給了老師,讓老師在有限的時間里,做最有效的事情。
當課堂上,老師能與孩子盤腿坐在一起,一起探討知識的源泉,一起尋求問題的答案,一起用自己的認知辯論正確與否,也許這些“一起”能很好的體現出個人的素養和專業技能的高低,假如老師能流暢的引導探索知識。假如老師能流暢地引導學生探索知識,也就說明老師的專業技能,足以能夠做一名合格的教師,甚至是一名優秀的教師。假如教師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或者是做出正確的指導,那這名教師自己也會有所發現自己存在的不足上,面對這樣的老師,管理者完全可以讓他們利用不授課時間盡快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可以跟聽優秀教師的課堂,可以分期分批的專家引領,可以分層次的大練兵,也可以讓其自己尋求解決提升的途徑,盡量避免全員性的活動,導致其他教師教育時間的流失。原則上能一個人完成的,絕不需要兩個人,能具體到某個人的絕不牽扯其他人。
合理分工,增強教師教育時間的有效性
例如,幼兒園班級崗位設置一般分為兩教一保,那么教師的職責和保育員的職責必須要分清楚,既要劃清界限又要學會融合推進,如果兩者搞不好,會出現教不好、保不到位的不良現象,專人干專事是最起碼的底線。上課活動,游戲一定是教師來負責,環境衛生、清潔消毒、吃喝拉撒、睡眠等一定是保育員來負責。那在這里重要講的是行為習慣由誰來負責,如課間活動,學生入廁、喝水,這兩個環節往往都有保育員。試想,三四十個學生的班級,一個保育員何其能讓學生自覺喝水、入廁。假如要求學生一個一個來排隊,又違反了《綱要》的要求,出現嚴重等待和時間不夠的現象,所以喝水、入廁甚至包括就餐環節應該是教師與保育員共同合作來完成的。因為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要側向于教師來培養,課程中會涉及到生活習慣的教育與養成,只有讓教育與實踐相結合起來,才能增強教育時間的有效性。
教育資源的再利用,讓教育時間更充分
當下就例如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來說,讓每位教師身心疲憊,把太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了環境設計和布置上,孩子年齡小能力有限,老師要花費很多精力設計,想要美觀又想要“質”感,很多只能老師親自動手。像每兩周一次的主題墻設計,老師從創意到創造完成,至少需要三天的時間。細數兩周就十天的時間還剩七天,也就是說一幅主題墻保持的時間只有七天。七天后就會拆掉,再重新創設,反反復復一學期下來做了N多次,占用了教師很多時間。假如管理者把每學年的主題墻創設的作品保留下來,等下一學年在反復利用,既節省了教師的時間,也會同樣得到相等的教育價值,何樂而不為呢?教育資源的再利用,節省下來的時間,讓教師成為學生真正的朋友。
四、減少會議通知,不打擾教師的教育時間
多年來,一直提倡減少會議、通知,可是真正在校園里卻沒有做到落實。每周教研會、園務會、全體教職工會、保教例會、班主任會、不定時的上級精神傳達會議等等,這一系列的會議和統計工作已經嚴重干擾教師的。據調查,年級主任所在班級教師反饋:本周年級主任一直處于會議、教研、聽課、比賽評議的工作,一周不見人的現象常常出現。那么這個班級無形之中就少了一個教師,本來三個人擔當的教育職責就變成了兩個人,試想教育質量能達到怎樣的一個結果,而這些只有一線教師深感其中的痛苦與不滿。作為教育管理者,卻不知其情,真的需要走進一線,靜下心來做教育,讓更多的教育時間給學生們。讓他們授之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精簡活動,把教育時間留給教師
存活在網絡世界的我們,每天翻閱些許公眾號,各個學校的開展的活動琳瑯滿目,各形各色,但是基本上還是大同小異,只不過形式不同罷了,細品其中的味道,是咸是淡?是甜是酸?均有存在,反思教育追求的是什么?如果只是為了完成任務,還不如把某些活動取消,組織一些有綜合意義的活動,例如開展隨機課堂展示評價,從中發現不足,找準策略,促進教師的專業技能。開展“教育趣事”大反思,從中感悟學生和教師的成長,管理者要深研細磨,選擇與教育有關的活動,與教育無關的,干脆不予開展,免得浪費教師的教育時間。再就是日常的教研應該多注意形式,有效的教研不是幾十分鐘。我們大可不必都集中在一起,可以借助工作群發出問題,給教師一定的思考時間,在工作群回復自己的策略,發起者與回應著最終形成共識,達成一致,落實最優策略。
這種網絡形式的教研能讓每位老師都有發言的時間和機會,并且可以同步進行,看似時間久,實際老師們的時間得到了充分的節省,不必要拿出很長的時間,放棄對學生教育的時間,就可以很輕松的直言不諱地參與教研,真正實現把教育時間留給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