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丹晴

大數據殺熟有望得到進一步規范。
11月1日即將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下稱“個保法”)中第24條明確規定,個人信息處理者利用個人信息進行自動化決策,應當保證決策的透明度和結果公平、公正,不得對個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不合理的差別待遇。
早在2018年,“大數據殺熟”就被評為年度十大新詞語,并被央視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共同評選為年度“十大消費侵權事件”之一。
近年來,有關大數據殺熟的消費維權案件仍然層出不窮。
2020年11月,央視報道稱,消費者韓女士在某電商平臺購買同一商品,使用頻率、消費金額較高的會員賬號比使用頻率、消費金額較低的普通賬號,要貴25元。
今年7月,攜程因涉嫌大數據殺熟被法院判決要退一賠三。胡女士通過攜程預訂了舟山一家酒店,支付的會員價比實際掛牌價格、稅金和服務費貴了1511.37元。胡女士認為自己遭遇了“殺熟”,遂將攜程告上法庭。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法院一審判決,本案存在損害事實,被告攜程賠付原告未完全賠付的差價243.37元,及訂房差價的三倍支付賠償金,共計4777.48元。由于攜程App收集的用戶信息超越了形成訂單必需的要素信息,法院判決,攜程App需在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中免除對該用戶非必要信息的采集和使用。
盡管“大數據殺熟”在審理過程中未能獲得法院事實上的認定,根據新華網報道,柯橋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指出,該案為消費者在質疑遭遇“大數據殺熟”時成功維權創建了樣板。“目前在面對大數據殺熟時,消費者天然處于劣勢地位,平臺對于消費者擁有壓倒性優勢,消費者往往面臨著舉證不易、維權困難的困境。”
接下來,大數據殺熟還有望得到進一步規范。2021年7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就《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修訂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就對大數據殺熟作出明確的處罰規定。11月1日即將實施的個保法同樣對大數據殺熟作出明確禁止。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網安中心測評實驗室副主任何延哲告訴記者,大數據的使用現在有一個好的轉變,首先,網信辦對算法推薦有了進一步的規制方向。另外,個保法也有了新規定,如果用戶覺得App的行為不公正、不透明,也可以選擇退出個性化推送的機制。
根據個保法,個人信息處理者通過自動化決策向個人進行信息推送、商業營銷,應當同時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征的選項,或者向個人提供便捷的拒絕方式。
中國互聯網協會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網絡法治國際中心執行主任吳沈括告訴記者,大數據殺熟在目前立法明確頂層設計之后,隨著監管機關監管力度的加強,這種現象也會越來越少,特別是民眾維權意識日益高漲的背景下,大家對大數據殺熟的關注,會形成一個有效的全方位的社會監督。
同時,吳沈括進一步指出,從用戶、企業利益的博弈過程來看,下一步立法關注的將是數據和個人信息的經濟屬性問題。在數據權屬明確之后,明確和細化數據的流轉、利用和收益相關等的規則,是下一步需要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如何在個人信息保護以及個人信息流轉、利用之間獲得一個有效的平衡,來實現各方利益共享,這個是后續努力的方向,也是未來法治的走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