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姍
摘要:目前,脫貧攻堅戰已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國農村進入治理相對貧困實現振興的后脫貧時代。在后脫貧時代,鄉村人口內生動力不足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和實現鄉村振興道路上的“攔路虎”。從根本上治理農村相對貧困問題,必須聚焦于全面激發鄉村人口內生動力,多措并舉提振鄉村人口致富志氣,提升其發展能力。
關鍵詞:后脫貧時代;農村;內生動力
一、問題的提出
截至2020年11月,現行標準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絕對貧困問題得以解決,這意味中國農村進入后脫貧時代。所謂后脫貧時代,是指“2020年以后,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離絕對貧困狀態,農村扶貧工作,即貧困治理的重心要從絕對貧困轉向相對貧困”的時期。2020年1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講話中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需要全黨高度重視的一個關系大局的重大問題。2021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起步之年。因此,后脫貧時代的首要任務是堅守提升脫貧質量,實現向鄉村振興的平穩過度。
但在脫貧攻堅取得整體性勝利后,不少村民產生出小富即安的自我滿足心理,缺乏積極進取精神和對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動力。鄉村人口持續脫貧不返貧的志氣、致富欲望、認知水平、勞動技能等內生動因素是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世界銀行在《世界發展報告2015》中提出了“貧困認知稅”概念,指出久處于貧困中會影響貧困群眾的認知或心智,形成一種“貧困思維模式”,即貧困者的特定認知模式,認為自己不受尊重、自卑、缺乏競爭力、無力改善自身生活等,導致貧困人口做出持久貧困的決策,再度陷于貧困。這就如同貧困向人們征收了認知稅。正是“貧困認知稅”導致的“短視”和“貧困思維模式”,極易導致貧困群眾脫貧再返貧。目前,雖然中國鄉村貧困人口已脫離絕對貧困,但仍受到舊思維方式影響脫貧狀態尚不穩定,存在一些脫貧邊緣戶和易返貧戶。因此,要立足農村群眾自身發展,加強對農村群眾的思想改造,通過思想建設重建其科學思維模式,激發起貧困群眾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自覺。在喚醒農村群眾穩定脫貧致富的斗志和信心,激發群眾對更高層次生活水平和多層次精神需求的基礎上,多措并舉提升農村群眾受教育水平和勞動技能,才能有效防止返貧,實現真脫貧,助力鄉村振興。
二、鄉村人口內生動力不足的成因分析
(一)地域限制對思想觀念的禁錮
許多鄉村地處山區,地形結構復雜,居民居住分散,各鄉鎮村落之間相對封閉,使人際交往受限,信息閉塞。而長久生活于這種孤立、閉塞的社會關系網絡下的群眾,更容易思想僵化形成較為保守的思維方式,產生出安貧樂道、因循守舊的思想觀點和小富即安的自我滿足心理。在這種缺乏社會性交往和比較的環境背景中,人們趨向于規避對更高層次的需求,提供了滋生出不求上進的思想土壤。從而出現了脫貧攻堅戰勝利后鄉村人口安于現狀,缺乏致富振興動力的現象。
(二)傳統小農經濟生產方式下的貧困陷阱
馬克思指出,思想觀念的問題歸根結底源自于物質生產基礎。農村地區的內生動力不足根植于其傳統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傳統小農經濟對自然依賴性較高,“靠天”吃飯的生產特性,阻礙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加之,面對各種自然災害的無能為力,培養了人們“聽天由命”的惰性心理。而且,傳統小農生產的目的是滿足自身的需求,勞動組織形式以人們的孤立勞動為主,這種生產方式決定了人們之間相對封閉、單調的社會交往關系和獨立分散的社會生活。這種生產生活方式,孕育出缺乏服務意識、與當今社會化大生產的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這種小農思維,“使人的頭腦局限在極小的范圍內,成為迷信的馴服工具……表現不出任何偉大和任何歷史首創精神 ”,目光短淺,視野狹窄,難以探索出持續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和思路。傳統小農經濟生產方式蒙蔽了鄉村人口的主體自覺,忽視對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難以意識到自己才是穩定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的主力軍、主動力。總之,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和小農思維,既使鄉村人口既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缺乏追求美好生活之“志”,又缺乏開拓進取之“智”,陷于相對貧困,難以超脫。
(三)人力資本的低水平科學文化素質
人力資本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源泉,受教育水平影響著貧困人口的內在認知力。穩定脫貧、防返貧的關鍵是提升鄉村人口獲取和利用資源促進自身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科學文化素質較高的鄉村人口較之科學文化素質較低的鄉村人口學習能力要強,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更樂意參加新技能培訓、也更能把握就業機會等。認知水平越低,人們的想法就越單一,越缺乏判斷力,致使其獲取和利用資源汲取收入的“內生力”也就較弱。人力資本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越有利于鄉村人口徹底脫貧和預防返貧。
(四)幫扶過程中群眾參與度較低
在一些地區脫貧攻堅戰過程中,由于貧困群眾科學文化水平較低、自身難以找不到脫貧路子,依賴性惰性較強,當地政府和扶貧干部在難以發揮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情況下,形成了注重“幫”而弱化“扶”的家長式幫扶方式。由此形成了政府主導——扶貧干部主干(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幫扶)——貧困群眾被動接受(貧困群眾參與度不夠,內生動力難以激發)的不良循環機制。后脫貧時代的貧困治理是針對貧困人口中存在的精神貧困、知識和技能短缺等諸多問題的綜合治理,更多的是強調相對貧困人口在脫貧致富中的主體地位和自身發展能力的提升。所以,政府和扶貧干部應轉變行政管控思維,轉變工作方式方法,著眼于以小增量,激活鄉村人口自身能力發展的大存量。
三、全面激發鄉村人口內生動力的實踐路徑
(一)優化思想教育引導機制
只有將鄉村人口從貧困思維模式下解放出來,才能真正轉變其行動,激發起主體意識和主體自覺。因此,后脫貧時代激發鄉村人口內生動力,要立足于群眾自身的發展,轉變脫貧攻堅時期以精神文明活動為抓手的單一模式,不再局限于提升群眾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更重要的是加強對農村群眾的思想建設,拓寬其眼界、培養其大局意識、長遠眼光、轉變其根深蒂固的小農思維。廣泛開展鄉村科普工作,通過互聯網等途徑普及信息技術、現代生產生活知識,引導鄉村群眾積極融入現代社會發展大潮。利用脫貧攻堅中已形成的教育引導機制,廣泛開展宣傳引導活動,加強開展易于農民參與的文明教育實踐活動,宣傳鄉村發展政策和經濟發展專業知識,提升鄉村人口的認知水平,轉變其貧困思維方式。推進農民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建設,拓寬鄉村人口眼界、培養其大局意識、長遠眼光、轉變小農意識,培育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二)健全鄉風文明長效機制
營造崇尚勞動、崇尚科學、崇尚自立自強等鄉村發展氛圍,著力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契約精神、新集體合作意識和誠信意識等。針對部分鄉村人口中“庸懶散”、安于現狀、小富即安等問題,堅持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相結合的原則,建立“紅黑榜”鞭策機制。加強積分制探索,對鄉村人口進行“積分制”管理,通過加減分來進行監督約束,對勤勞致富示范戶、道德模范、積極脫貧戶等實行加分,對違反村規民約、“等靠要”“慵懶散”和不勤、不儉、不和等行為實行減分。并將穩定脫貧致富積分與貨幣掛鉤,按照《積分兌換辦法》在積分銀行兌換實物,給群眾看得見的物質利益。借助紅黑榜鞭策機制激發鄉村人口穩定脫貧致富欲望,讓鄉村振興成為廣大鄉村人口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三)建立典型選樹機制
優秀典型是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學習標桿。一是評選發展致富先進標兵。例如,以“樹千名標兵·弘致富之志”為主題,向省、市、縣推薦自強標兵。充分發揮標兵、能人的示范作用、引領作用、帶動作用。二是宣傳先進。通過文藝匯演、網絡媒體、表彰大會、先進事跡報告會等渠道,大力宣傳各類先進典型,使先進典型的事跡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三是關愛先進。制定獎勵先進典型辦法,在產業增收、技能培訓、資金信貸方面給予傾斜,在子女上學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引導鄉村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等精神。通過典型選樹,使鄉村群眾發展生產有榜樣、脫貧致富有目標。
(四)健全技能培訓長效機制
建立由縣委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穩定技能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實施鄉村技能培訓領導責任制。建立縣、鎮、村三級技能培訓臺賬,摸清各縣勞動力的就業狀況、勞動能力、培訓需求等情況,確保技能培訓不落一戶,不落一人。技能培訓堅持市場需求導向和就業導向,重點實行訂單式、定向式培訓。產業培訓要因地制宜,突出因人施教,因業施訓,精準到人。采用群眾喜聞樂見、易于理解的形式進行技能培訓,可采取農民夜校、上門指導、在線服務等多種方式,提高群眾參加培訓的便捷性。建立技能培訓獎勵機制,保障參與技能培訓群眾可按規定享受培訓期間生活交通費補貼。加強培訓過程監管,落實視頻監控、日常巡、隨機抽、電話回訪等培訓監管方式,確保培訓真實性和實效性。
(五)強化鄉村人口的主體地位和主體責任
宣揚群眾的主體力量。加強干部與群眾的溝通聯系,做到面對面講政策、講利弊、謀出路,提高群眾在防止返貧、勤勞致富中的參與度,喚醒其主體自覺。引導群眾始終把勤勞致富作為自身發展的頭等大事,結合村工作實際,將當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等重點任務,科學量化分解下達到各戶,建立責任任務清單。要使“等靠要”思想嚴重的群眾充分認識到,脫貧致富與否并非其個人的事情,而是事關全村、全鎮、乃至全縣可持續穩固發展的大事,實現鄉村振興人人有責。整合全村工作力量,組建村民鞏固脫貧成果工作隊,集全村之力、全民之智上下齊心,確保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成果。
(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特色現代產業
優化調整區域產業布局,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產業融合。特色產業是農村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以市場為導向,挖掘特色優質的農產品資源,形成特色農業,挖掘風景優美的地域發展特色生態旅游業,挖掘文化積淀深厚的地域發展特色文化旅游業。進一步深度開發產品的附加值,依托特色的農產品、服裝、文化飾品、飲食活動等打開市場,創造多種形式的衍生品,促進產業發展。持續壯大扶貧產業,提升產業減貧帶貧能力,規范貧困群眾長期穩定受益的利益聯結機制。
(七)持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
建立健全城鄉教師流動機制,加強城鄉教育資源對口支援,縮小城鄉教育差距。進一步加強、推進教育扶貧政策,完善控輟保學機制,加強流動學生動態管理。加大鄉村教育投入力度,健全覆蓋各級各類教育資助政策體系,提升鎮村辦學條件,加快鎮村幼兒園建設。提高鄉村教師福利待遇和激勵保障機制,大力引進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夏支平.后脫貧時代農民貧困風險對鄉村振興的挑戰[J].江淮論壇,2020(01):18.
[2]習近平.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EB/OL].[2020-12-28].http://www.gov.cn/xinwen/2020-12/29/content_5574955.htm.
[3]馬恩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陜西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政策安排研究”(2020A032);陜西省社科界2020年度重大理論和現實研究項目“陜西省構建防返貧長效機制研究”(2020Z366)。
【作者單位: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