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玲 張作森
摘要:發展高效農業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文章借鑒原有研究基礎,構建包含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高效農業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計算并分析我國31個省域2007~2018年的高效農業綜合效益值,結果表明我國不同省域之間的高效農業綜合效益值存在明顯的差異。從地方財政支出、成災率、農業機械使用強度、有效灌溉率、城鎮化率角度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高效農業;效益評價;政策建議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基礎地位,是人類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國農業人口數量龐大,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工業化的推進,農民的收入卻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偏低的水平,農民的生活環境和享受的公共資源也難以跟城市相媲美。同時,伴隨著農業的發展,農業生態環境也受到了一些破壞和負面影響。因此如何衡量農業發展的綜合效益,如何提高農業發展的綜合效益成為備受關注的重點問題。
我國對高效農業的探討比較晚,對其內涵的界定在近幾年才逐漸趨于統一。趙德芳(1994)明確指出“高效”不僅是經濟效益,還包括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鄭建初, 劉華周, 周建濤等(2006)提出高效農業的總體目標是保障糧食供應、農民增收和生態環境安全。關于高效農業的定義經過學術界的探討近幾年逐漸形成了統一的觀點,高效農業是以市場為導向,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最佳的農業。
現有文獻大都重點研究某一個省份或者某一個區域的農業發展,且大都在理論上分析高效農業的內涵、困境和發展途徑,極少有全面測算與衡量我國高效農業的具體發展水平,關于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也比較少。本文構建了衡量和評價高效農業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計算我國30個省份的高效農業效益情況,以更好的了解我國各省份農業發展狀況,并基于已有的理論基礎,實證分析了高效農業的部分影響因素,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一、高效農業效益衡量指標體系構建
由于高效農業是強調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全面協調發展的農業,本文選取一系列指標構建農業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系統,利用熵值法計算各指標權重,并計算得出高效農業綜合效益值。
農業經濟效益指人類從事農業成產所取得的經濟成果,本文選取六項衡量經濟效益的指標:人均第一產業增加值(元/人)、農民人均純收入(萬元/人)、人均糧食產量(千克/人)、農業產出投入比、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公斤/公頃)、人均農業機械總動力(千瓦/人)。
農業生態效益是人類的經濟活動對生產生活條件及環境產生的影響,本文選取八項衡量生態效益的指標:農藥使用強度(千克/公頃)、農用化肥使用強度(千克/公頃)、農用塑料薄膜使用強度(千克/公頃)、森林覆蓋率(%)、人均耕地面積(畝/人)、成災率(%)、有效灌溉率(%)、人均水庫庫容量(立方米/人),其中前三項為負向指標。
農業社會效益指農業經濟活動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本文選取五項衡量社會效益的指標:城鄉居民收入比、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城鎮化率(%)、農村居民教育文娛支出占比(%)、每千農業人口村衛生室人員(人),其中前兩項是負向指標。
二、高效農業效益計算與分析
(一)熵值法計算高效農業綜合效益
熵值法根據各項指標的變異程度,計算出各個指標的權重,從而為多指標綜合評價提供依據。本文運用熵值法計算高效農業子系統各個衡量指標的權重,從而計算出高效農業包含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綜合效益。具體步驟如下:
1.無量綱化處理:
正向指標:Xij=■,負向指標:Xij=■,i代表省份,j代表指標。
2.計算指標Xij的比重:Yij=■
3.計算各指標的熵值:Ej=■,當Y■=0時,規定Y■lnY■l=0。
4.計算指標權重:wj=■
5.Si=∑■■wjXij
6.Y=αS1+βS2+γS3,式中,S1表示經濟效益指數,S表示社會效益指數,S3 表示生態效益指數, α、β、 γ為各個子系統的權重,本文認為三個子效益在系統發展中同等重要,因此各取 1/3。Y表示經過計算得出的高效農業綜合效益值。
(二)各省域高效農業綜合效益值分析
表1列出了2007~2018年度其中四個年份的各個省份高效農業效益值,通過觀察表1可以看出農業綜合效益值最高的省份是吉林和黑龍江;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上海、江蘇、浙江、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的綜合效益也比較高;山西、安徽、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西藏、陜西、寧夏的綜合效益較低;貴州、云南、甘肅的綜合效益最低。近幾年農業綜合效益有所下降的省份有北京、山西、青海、新疆;農業綜合效益有所上升的有天津、云南、西藏。
通過分析農業子系統的效益觀察到多數綜合效益較低的省份農業系統中經濟效益的得分最低,而農業綜合效益比較高的省份農業各子系統的效益都比較高,其中經濟效益值相對更高,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得分相對較低。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本文以構建的高效農業綜合效益評價體系為基礎,通過熵值法和綜合評價方法計算高效農業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以及高效農業的綜合效益??傮w來說,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華中地區的多數省份(安徽、福建、山西除外)高效農業綜合效益較高,華南地區、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的省份高效農業綜合效益較低。
經濟效益的提高能在整體上提高農業系統的綜合效益,提高經濟效益能帶動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進步。但經濟效益提高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導致社會和生態效益的滯后,因此在注重經濟效益提高的同時也要兼顧社會和生態效益。
(二)政策建議
1.優化財政支農結構,提高財政資金利用效率。財政資金的不同形式對農民收入具有不同的影響,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業農村的固定資產投資,減少抑制農民生產積極性的農民直接資金補助。增加農業科技、農民培訓投入,推動農業科技的實踐與應用,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2.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提高農業機械使用強度。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機械與農業勞動力存在著顯著的替代關系,提高機械使用強度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釋放一部分農業勞動力,促進勞動力的轉移,節省農業生產的人力、物力。此外,農機的使用能促進農藥、化肥減量化,提高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效率。
3.發展節水農業,提高有效灌溉率。我國農業水資源短缺,同時存在著浪費嚴重,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的問題,因此要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發展高效節水農業,運用滴灌、噴灌技術,減少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實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明確水資源產權,激勵農民主動進行節水、高效灌溉。
4.提高自然災害的預警能力,增強應對自然災害的水平。自然災害不僅影響農業生產的產量,還影響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提高對自然災害的預報水平,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增強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快農業保險的制度建設,為農民提供一定的收入保障。
5.推進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勞動力轉移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加快戶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向城市轉移。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在城鎮化建設的同時要加快農村的土地流轉,推進農業規?;洜I。
參考文獻:
[1]石志,覃瑞德.現代高效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探討[J].南方農業,2017,11(05):55+57.
[2]王建法,陳曉東,呂本國,等.高效農業及其發展思路[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07):383-386.
[3]袁久和,祁春節.基于熵值法的湖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動態評價[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3,22(02):152-157.
[4]張國防.淺析我國高效農業如何做大做強[J].科技經濟市場,2012(03):23-24.
[5]夏春萍,劉文清.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工業化協調發展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計量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2(05):79-85.
[6]馮夢黎,徐燦琳.財政支農資金與農民增收:“補血”還是“造血”[J].農業經濟,2020(11):97-99.
[7]林毅夫.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國情國力,2006(04):4-9.
(作者單位:張玉玲,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張作森,重慶大學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