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昊晟
摘要:目前我國的外貿區域結構受到自然環境、社會風情及政策因素影響,加之復雜的地理分布格局,我國外貿經濟的區域發展也更為集中。文章對我國外貿區域的具體特點進行詳細、系統地分析和研究,歸納總結當前我國外貿區域結構的現狀和產生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為我國外貿區域結構的優化指出方向。
關鍵詞:區域結構;外貿經濟;優化方案
一、目前我國外貿區域結構的現狀及影響
在相同的地域范圍內共同存在和組合發展的外貿活動狀態,被稱為外貿內部區域結構。本文所研究的外貿區域結構主要是指中國大陸范圍內,關于外貿進出口業務的公司及企業等,在不同的區域組合、分布及發展的情況下外貿活動狀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加快,我國的外貿事業獲得良好的發展。目前,我國外貿區域性發展更加集中,東部地區占據了我國外貿事業發展的主導地位,受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響,中西部地區相比東部地區而言,發展很不平衡,其外貿發展與東部地區存在明顯差異。
(一)外貿區域結構的現狀
我國的外貿區域結構規模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東部沿海開放地區,以及自貿區等地區的對外貿易占比遠遠高于東北地區及中西部地區,其外貿規模、經濟占比、數量占比、產值和營業總額,都遠遠的高于國內其他地區,且從相關數據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內,這種差異性都很難發生轉變。可以看出,我國外貿內部區域結構呈現出地域上的不平衡和結構上的不合理。
區域結構的發展呈現出集中性和擴散性特點。在東部和南部發達省份,比如山東、江蘇、浙江和廣東等地,其外貿的發展呈現出分散性的特點,其內部區域結構中的上下游配套產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各產業之間的聯系性不強。但在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外貿區域結構則呈現出很強的集中性,伴隨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物流業的發展,其上游和下游的配套產品、生產線更為成熟,逐漸轉變為大型外向型經濟城市。其產業分布和區域結構呈現出的集中性遠遠高于其他城市或其他省份??梢钥闯?,即使在外貿區域結構集中的東部和南部地區,在區域結構分布不合理、不平衡的現狀下,其內部結構也存在著集中與分散兩種分布形式。
區域結構內部發展情況存在差異。在外貿區域結構較為集中的東部沿海地區,及東南部沿海地區,其外貿總額的增長和下降幅度受外部因素的影響較大。中西部地區的外貿總額的影響因素主要存在于政治、地理等條件方面,東部地區則主要受外來經濟的影響。同時,由于外貿行業的集中,其外貿行業的抗風險能力要高于其他地區,但易受到經濟波動的影響,且存在較大的市場競爭壓力和市場經濟風險。
(二)當前外貿區域結構的影響
集中化的區域結構客觀上促進了我國外貿企業在數量和規模上的增長和擴大,擴大了我國進出口市場,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和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的的提升,為我國逐漸成長為世界性的貿易強國奠定了基礎。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言,在提高國內就業率和經濟增長的同時,對外擴大銷售,使國內產品走出去的同時,樹立了我國產品品牌形象,推動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輸出。但同時,因為外貿公司、企業及部分相關產業重復出現,造成了內部的惡性競爭,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浪費。同時,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時,無法形成有效的產品和技術優勢,在市場競爭和價格競爭中,造成一定的損失。
外貿內部區域結構的不平衡,擴大了我國中西部地區和沿海地區的經濟差異。盡管東部地區的快速發展和資源的集中,有利于當地外貿事業的快速發展和資源的有效利用,但從全國來看,這種資源的集中拉大了東部與中西部的經濟發展距離,不利于平衡性的國內經濟結構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社會貧富差距。在外貿區域結構較好的地區,容易吸引資本、人才和技術等各方面資源,但這會使得其他地區的外貿發展處于不利的地位,政府的財政收入也會因此而出現較大差異,進而導致基礎設施的建設差距過大,區域間的居民生活水平差異也明顯增加。
外貿區域結構集中化的情況下,部分東部沿海地區城市逐漸形成外貿行業集聚區。在行業集聚區內,企業的經濟實力、人員素質、技術等會隨著集聚區的擴大而進一步提高,反過來促使集聚區的良性成長。與此同時,配套的產業不斷成熟,有利于促進我國進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產品競爭力的提升反過來又進一步促使了我國內部相關產業結構和分工的細化。但隨著外貿區域結構的不斷增強,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乃至我國全體的國民經濟,都會隨著外貿經濟的發展而受到影響。外貿經濟占比過大時,我國經濟會對外貿經濟的依存度越來越高,長久下去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健康增長,同時也不利于經濟的穩定,進而影響社會穩定。故,在此基礎上,外貿行業集聚區的存在也具有兩面性。合理地控制外貿區域結構,便能夠合理地控制外貿經濟帶來的影響。
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及東北地區等三大地區中,東部沿海地區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區域。我國的經濟增長,目前已由內需拉動,逐步轉變為由外需拉動。同時,我國內部產能過剩,經濟結構不合理。按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的經濟與外貿經濟的發展均有所放緩,而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發展潛力,也在逐步的增長。僅靠東部沿海地區外貿行業帶來的經濟增長,整體上過于單一。因此,未來應大力發展促進中西等部地區的外貿行業發展,并通過中西部地區的外貿發展,反過來促進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長。
二、目前我國外貿區域結構的影響因素及優化策略
目前我國外貿區域結構的問題有如下幾點。
(一)受自然因素影響
我國外貿區域結構分布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城市及自貿區。這些地區由于有著眾多的港口,具有極好的海運條件,同時也靠近香港,澳門等地區,這些因素共同組成了極為良好的地域條件。相比于中西部地區及東北地區而言,有更好、更有力的環境優勢,同時相比于其他地區而言,其經濟潛力較大,其生態環境強韌,生態環境對于經濟的承載能力也較為強大,故而雖然東部個別地區并不具備外貿發展的良好條件,但整體上與東北及中西部地區相比,仍然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與條件。故東部地區與其他地區的地域環境上的差異,導致了我國外貿區域結構的差異,進而導致了我國外貿區域結構的不平衡發展。
(二)受政策因素影響
由于地理結構的原因,我國率先在東部地區及沿海城市開啟了改革開放,這些地區較為迅速的占據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種種紅利。進而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在其內部經濟迅速增長的同時,與東北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在投資環境、經濟政策和產業布局等多方面的差異逐漸擴大。受政策的影響,東部地區的發展較為迅速,各方面都優于其他地區,故而外貿行業在此集聚,深刻影響了我國各區域內部結構的發展。
(三)受部分社會因素影響
東部沿海地區開放較早,經濟發展較為迅速,因此其當地的居民想較為開放。對比于東北或中西部地區的居民為保守的思想而言,東部地區具有較為開放的社會風氣。雖然目前國家對于中西部地區及東北地區,進行了政策上的支持和思想上的引導,但與改革開放數十年以來獲得長足發展的東部沿海地區相比,思想上的差距仍然過大。同時,東部沿海地區在經濟發展的這些年里,其教育水平,基礎設施,勞動力的素質,以及生態環境,社會風氣都與其他地區差異過大。而上述這些又進一步加大了不同地區區域結構的不平衡。
面對上述種種問題,其解決的辦法如下。
第一,發揮政府宏觀調節作用。我國外貿區域結構問題,不僅僅是外貿行業的問題,更體現出區域經濟發展的問題。政府需要發揮宏觀調控作用,整體協調區域經濟的發展,解決外貿行業區域結構的不平衡。同時要加大改革力度,健全市場經濟體制,充分認識到東西部地區整體上發展的差異,使得資本、人力、社會資源等能夠及時流通,減少各個地區產生的資源不平衡等問題,進而釋放中中西部地區外貿行業的發展潛力,從整體上促進我國外貿區域結構的平衡。此外,要加大政策扶持,將重心逐步由海運貿易轉變為陸運貿易中,和眾多鄰國開展相應的資源互換等貿易活動,扶持和加大邊境口岸的發展和開放力度,發揮路運貿易,這對于縮小不同地區差距而言有著重要的作用。最后,在產業布局方面來講,可以把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布局格式,因地適宜地運用到中西部地區,完善產業布局,完善產業模式,進而促成整體外貿產業的成熟,在為未來產業轉移做鋪墊的同時,也能夠進一步限制外貿行業過于集中,減小外貿經濟對我國整體經濟的影響,拉動內需,使我國經濟變得更加豐富和堅韌。
第二,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在整個發展環境中,政府作為主體,而在外貿行業中,外貿企業則作為主體而存在。為了解決區域結構問題,企業的參與必不可少。對外貿企業而言,在完善自身公司制度的同時,學習先進技術與理念也是至關重要的。東部沿海地區可以學習國外大型外貿公司企業的管理特點及技術手段,合理改造應用于企業中;而其他地區則可以參照東部沿海地區的企業公司特點,完善本地區外貿行業企業的不足。以便實現國內產品與國外產品強有力的競爭,以及國內產品的良性競爭。同時提高質量要求,進出口產品要與國際化標準接軌。改善質量不僅能夠為本公司、企業積累良好的口碑,實現進一步的發展與盈利,更能夠提高中國產品輸出質量,整體提高中國產品實力,使我國產品在國際貿易中占領主動地位。同時,中西部地區也應提高自己的質量水平??s小中西部地區的產品與東部沿海地區或國外大型企業之間的差距,以減小區域結構的不合理、不平衡。
參考文獻:
[1]杜云龍.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過高的原因及對策[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1(02):22-23.
[2]陳相芬.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形勢淺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1(11):27-28.
[3]王麗娟.中國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區域不對稱性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6):100-105.
[4]王勝華,肖細根.入世后我國各區域外貿依存度差異的比較分析[J].中國商貿,2009(09):168-169.
(作者單位: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