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晶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以省級農科院為載體、單位退休人員為主體的農業技術推廣助力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特色模式,剖析了農業科研單位退休專家的特點與優勢,發揮好“銀發人才”和“智庫”人才作用,針對農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以退休農業專家參與農業建設發展為主的模式,探究退休人員的人力資源開發途徑。
關鍵詞:農業科研單位;退休人員;農業技術推廣;人力資源
一、研究背景
重視各層次人才、聚集各方面英才,提高鄉村建設人才隊伍實力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效落實的基本保障,建立實力強大的人才隊伍或最大程度化開發人才資源,方能實現持續鄉村振興。現階段,農村經濟建設中仍存在科技型人才總量不足、人才留不住、素質不高、梯隊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若想落實鄉村振興助推農村建設,必須激勵人才隊伍參與到農村建設。省級農業科研單位是區域現代化農業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主體,亦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關鍵站。因匯聚高精尖人才資源,如何將其導入至地方,打造“省—市—縣”三級聯動的人才支撐經濟發展的產業體系,解決地方經濟發展存在的困境,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退休專家是農業科技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助推農村建設的必備力量。其理論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有奉獻情懷、更熟悉農村發展、“鄉土”情感濃厚等,新的形勢下,如何有效運用這股力量、充分發揮其在農業科學研究及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應是每一個農業科研單位必須高度重視的課題。
新疆農業科學院是綜合性農業科研單位,有一支涵蓋現代農業種植、養殖、加工、農業經濟、農業信息等多領域的專家隊伍。近年來,單位依托自身知識優勢、經驗優勢、科技優勢、人才優勢、農業成果優勢等積極開展農業科技扶貧工作,在新疆各地鄉村振興、精準扶貧工作中取得顯著效果,現總結退休專家人才資源開發經驗。
二、現階段地方農業建設中農技推廣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主導模式的管理機構及體制運轉不靈活
現階段我國縣鄉一級的農技推廣機構大多是按行歸置,如細致劃分至農業、農機、畜牧、水利、水產等部門管理。機構設置過多過細,由于各個部門間雙相協調及配合度不高,通常難以實現高效益化的農業增產、提質增效及提供配套、全面的技術服務。此外農業技術供需不合理,資金不足,農技推廣人員的專業素質及人數結構不均衡,導致農技推廣效率不高,區域化的產業發展需求與其技術輸出導向的現實需求不對稱。
(二)院縣農技推廣力量未發揮優勢且有效互補
新疆農科院擁有強大的技術儲備及人才力量,南北疆分布10個試驗場站,但地方農技指導人員對其地區產業發展狀況與農戶或企業的各項情況更為熟悉,溝通交流較為便捷,兩者若有效合作則可有效提升建設效益,推進科技與農業的精準、高效融合。但就調查發現,部分地區的農技推廣力量較為薄弱,專業技術人員占比低,當地農技人員參與度不高,專家開展專項調研或企業、農戶有問題才被動化開展工作,致使適用性強、高新化的農業技術成果未得到及時有效的轉化應用,造成農技推廣工作的覆蓋范圍及效益降低。
三、某農業科研單位助力鄉村振興的人力開發經驗借鑒
廣東省某農業研究院實行定點駐村幫扶模式,助力地方農業建設及經濟發展。其構建“公司+研究院+基地+農戶”的農業技術特色模式,組建離退休科研人員隊伍與企業、合作社等開展產學研合作,以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困境為導向,助力科技科研攻關,建立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基地,發揮基地示范的模范、引領作用。同時院所積極與當地農業行業協會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對接,拓寬科技推廣覆蓋范圍,促使技術鏈與產業鏈有效銜接,推動農業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該模式下,農業科技推廣以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成果為主導,以科研單位離退休人員、推廣機構及農戶為主體開展技術推廣,實現科技成果轉讓、技術承包、技術咨詢及開發等。參考該運行模式,新疆農科院未來將以“大科研”理念持續延長及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鏈,加強農科事業的自主創新成果示范及推廣,組織開展“農民增收科技行動”,通過開展專家講座、開放性的信息咨詢等服務,致力于促進農業科技的自主創新成果在各個地區的轉化推廣、致力于專家團隊更高效與當地農業管理部門對接,以知識、技術雙落實推動發展。就單位調查報告發現,大部分地區的技術人員的專業結構不合理,專業職業素質與農民現實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矛盾,知識斷層及知識老化等問題較為突出。而農民素質亦是難題所在,受專業化農業技術指導的較少,田間多為受教育程度低的壯勞力和體力較差的老年人,對現代農業的高新技術認知、接納能力較差。
四、農業科研單位退休人員的特點及優勢
(一)基層滿意度高
農業科研單位退休專家在農業技術的實踐方面有豐富的閱歷及耐心,與農民交流效率高,加之其專業素質高,尤其是離退休專家的精力、理論、經驗更甚,能根據地區農業生產所遇到的技術困境,開展講座、研訓活動等向農戶指導農業知識及技術。
(二)時間充裕
農業專家退休后,無固定工作壓力及時間約束,且身體狀況尚無大礙,作為農業技術推廣的智囊團,可有效解決技術人員在地區停留時間有限、入戶范圍小且次數少、現場指導效益不高等難題。
(三)專業理論及技能強
從育種、栽培、大田作物、園藝、畜牧、獸醫等各個專業技術崗位退休的農科人員,其知識結構十分全面、基礎理論深厚、實操經驗豐富,推廣及指導技術過程中,可有效解決基層技術人員專業技術存在局限、解決實際難題的能力不足等問題,有利于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與研訓實效。
(四)“老有所為” 熱情高
大部分退休專家在其崗位的工作年限>10年,理論與實踐經驗深厚,一旦退休,心理難免失落,可能惋惜一生所學將無用武之地,因而若能為其提供一個“老有所為”可持續發光發熱的契機,絕大部分人會表現出超前的參與熱情。他們作為上一代人中知識分子的代表,懷揣崇高的理想信念,堅持退職不退崗、退休不退熱,持有繼續建設社會發展的決心。
五、以退休農業專家參與農業建設發展為主的人力資源開發途徑
就上述而言,針對地區農技推廣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存在的問題,結合農科院科研人員優勢,退休專家早年多與農民打交道,熟知田間狀況及鄉野人文風情,且退休后時間較多,可作為農技推廣及指導的優選。
(一)加強退休專家的思政建設,夯實人力資源開發的社會活動基礎
首先,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加強離退休黨支部建設。黨支部組織退休黨員開展試驗場站、農業博覽園參觀、開展專業指導座談活動,主動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提升其歸屬感,增強其在精神傳承、關心下一代、建言獻策、傳播正能量等方面助力的積極性。其次,保障退休專家的思政工作長效化及機制化。以退休人員管理中心黨支部為載體,通過退休黨員帶動離退休人員,如定期開展學習報告會、前沿學術座談會、老科協活動等方式,積極開展交流研討工作。同時還可緊抓退休專家的文化底蘊深厚、職業素質高等特點開展專業相關的活動,如激勵其參與科研課題研究、教材編寫、技術論壇等工作。
(二)構建示范性推廣管理模式,形成合力,激發參與
應強化管理中心的“兩頭”效用,上可對接單位力量,下可接收各地區狀況,圍繞政府的現代農業發展目標,整合單位的離退休人員資源及地區農業發展契機資源,以科研單位的優勢如科技資源及人才資源,激活地方的農業技術推廣與發展方向以及市場經營主體的“潛在資產”。
首先,管理中心與科研單位人員合作進行信息調研,再組織退休專家人員針對該地區產業發展的薄弱點、困境等開展信息推廣、技術培訓,最大程度化利用其與企業共建產業示范基地與研發機構等協同育成的科技成果,提升經營主體(農戶、合作社、企業)的現代農業發展的科學素養及科技化應用能力。其次,可共建合作,打造例如專家工作站、科技園區等不同形式的戰略合作平臺,協同開展地方農業科技發展的決策與咨詢、協作攻關、人才培訓等重點工作,如此通過上下連帶運作模式,可加快科研成果落地,同時也直接帶動貧困地區產業的優化升級,推進產業、科技、人才的三位一體幫扶,解決上述產業、技術、基層技術員的相關問題,助力地區農業發展。此外為推動各級科研人員的互動交流,發揮退休專家的經驗優勢,可積極承擔政府購買農業科技的研究與服務項目,組織專家組成員針對部分農情不佳與農情良好的地區開展研討會議,并將基層農技人員納入活動,與其一線人員面對面接觸。針對發展狀況好的地區了解其成功經驗,獨特之處、亮點可轉化為經驗報告或專題;針對發展狀況不佳的地區,除了開展上述活動,還可根據狀況將發展狀況好的地區的經驗搬至當地進行試驗,培養基層農技人員的科研思維及能力并積累項目管理經驗,以專家組力量帶動各地區的經驗共享,全面增強地方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科技支撐能力。
(三)建立退休專家與地方及農民多向互動的有效路徑
首先,以農業退休專家為主的平臺搭建,農業科研單位與地方單位對接,將科研單位的科研成果,到生產一線以實踐試驗示范的方式向農民展示并進行講解,農民根據自家種植的實際狀況進行選擇性試驗。農業退休專家深入到基層稻田,面對面且通俗化宣傳科研成果,手把手指點農民種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指導新技術,如此有助于農民或地方農業事業的現實需求及時、針對性的反饋及上級管轄單位及農業科研單位,科研單位與地位單位再根據其實際狀況調整下階段發展走向并確定科研課題,以保證農業科研課題更具真實性、針對性,從而提升農業科研成果的實際轉化率,促進農民增收及地方農業經濟發展。
其次,助力發展先扶智扶志。在下鄉推廣技術的基礎上,開展專項技術培訓活動,促進鄉村振興動能輸出。成立專家團,創新創效“三農”工作,以科技下鄉、培訓班等形式,扶志并扶智,引導新型農民不僅會種田,還要會打造新技術的“試驗田”,以不斷提升貧困戶脫貧致富或經濟水平再度上升的信心與技能,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實現由“輸血”轉化為“造血”,從而為鄉村振興注入動能。
最后,融合社會力量,利用各項媒體資源,大力宣傳農業退休專家到農田一線開展技術推廣建設的重要意義,提升各方企業、當地及周邊各地農民、政府相關部門及廣大科研人員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認知。從而調動、整合技術推廣建設所需的相關科技資源,助力當地建設。通過品種與技術優化,讓農民體驗到獲得性的利益,有效推動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王富忠.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鄉村人才機制建設研究[J].農業經濟,2020(08):48-50.
[2]袁立新,史書強.發揮農業科研單位服務優勢 加強鄉村振興科技支撐——以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為例[J].農業科技管理,2020,39(01):56-58.
[3]帥麗芳,宋西雷.領導干部“告老還鄉”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究[J].領導科學,2019(19):12-14.
[4]熊毅俊,劉建峰,李春雨.新常態下省級農業科研單位科技成果轉化現狀與對策——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為例[J].廣東農業科學,2020,47(06):152-160.
(作者單位:新疆農業科學院離退休職工服務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