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忠利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221 年)中國思想界掀起的一場旨在解救時代危機的運動。在這場思想運動中,不同學術流派的發展與廣泛傳播,為整個封建時代奠定了文化基礎,對中國文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一、出現的歷史背景
經濟: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經濟迅速發展,為其提供了物質條件。
政治:社會大變革時期,各階級代表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士”階層的活躍,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主張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思想文化:學術逐漸下移,由“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興起,打破了官府壟斷文教的局面;前代思想文化的奠基——夏、商、西周三代文明,奠定了文化基礎;科技進步,豐富了人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
民族關系:戰爭促進了民族融合,豐富著華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榮。
二、主要派別及其主要思想主張
(一)儒家學派(中國古代文化的主流)
1. 創始人——孔子(春秋末期)
(1)主張
政治:思想核心——仁、禮;治國思想——“德治”;理想社會——人人自覺建立禮樂文明的社會,注重政治與人事,敬鬼神而遠之。
教育:開創私人講學、“有教無類”(平等的受教育權)、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因材施教”、刪定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2)評價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古代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后人尊稱為“至圣”(個人地位);儒家思想后來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學說影響)。
2. 發展者——孟子、荀子(戰國時期)
(1)孟子的思想主張
評價:孟子是儒家學派重要的奠基人之一,被尊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其著作《孟子》后來成為儒家經典。
(2)荀子的思想主張
(二)道家學派(老莊之學)
1. 代表人物
(1)老子(春秋時期)的思想主張
(2)莊子(戰國時期)的思想主張
(3)影響(評價)
①道家以“道”為世界的根本,其哲學思想與思辨特性影響了后來儒家的發展。
②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表現為輕徭薄賦、休養生息、讓利于民,有利于恢復社會經濟、緩和社會矛盾。
③局限性:消極的情緒,避世的態度,代表著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利益,不利于社會的發展。
(三)法家(由儒、道兩家分化而來)
1. 代表人物:集大成者——韓非子(戰國末期)
2. 思想主張
3. 影響
(1)適應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趨勢,對秦的統一全國、中央集權體制的建立起到了重大作用。
(2)西漢以來,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學體系中,“外儒內法”成為維護專制政權的工具。
(3)嚴刑峻法的思想主張,加強了對百姓的控制,不利于社會矛盾的緩和。
(四)墨家
1. 代表人物:墨子(春秋末戰國初)
2. 主張及貢獻
3. 評價:墨家思想反映了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的發展,小生產者(平民)經濟實力的增強,要求平等、反對戰爭的愿望。但其思想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產生的影響
(一)對當時
促進作用: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
融合作用: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漸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二)對后世
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哲學基礎;法家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四、備考建議
熟知課程標準要求:掌握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社會及思想變動,通過梳理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的相關要點,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學習孟子、荀子、莊子等的思想主張了解“百家爭鳴”的影響及其意義。
掌握記憶方法:勤背誦,反復記憶。
把握核心主干知識:儒家提倡仁、禮,代表沒落舊貴族的利益。墨家強調功利主義,代表平民和小手工業者的利益。法家強調改革,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道家強調清靜無為,代表沒落舊貴族的利益。
對比學習:和“百家爭鳴”幾乎同一時期,西方也產生了一個思想和觀點大爆發的運動,那就是“智者運動”。這使東西方文化遙相輝映,豐富著人類的思想寶庫。在讀中國歷史的時候,如果能同步地看世界史,尤其是歐洲的歷史,對同一時代世界上發生的事件做個橫向的比較,會發覺很有意思,也能讓我們對中外歷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小試牛刀
1. 某中學歷史探究課上,學生從“穿衣”的角度表達他們對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說:“穿衣服應合乎大自然四季變化,天氣冷就多穿一點,天氣熱就少穿一點。”乙生說:“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種地位,該穿什么樣的衣服就穿什么樣的衣服。”丙生說:“講究穿著是一種浪費,穿著簡單、甚至破爛的衣服也未嘗不好。”丁生說:“何必麻煩,由上面規定,大家都穿一樣的制服不是很好嗎?”按甲、乙、丙、丁的描述順序所對應的思想是( )
A. 儒、墨、法、道 B. 道、儒、墨、法
C. 儒、法、墨、道 D. 道、墨、法、儒
2. 法家代表人物吳起先后拜大儒曾子和子夏為師,在楚國實行變法期間,他以身作則,忠實履行“信”“義”二字;荀子則認同法家加強君權的主張;弟子李斯和韓非在理論和實踐上促進了法家思想的發展。這種現象說明( )
A. 法家思想源自儒家
B. 戰國時期儒法相互借鑒吸收
C. 儒家和法家本質相同
D. 尊崇“信”“義”成為時代主流
參考答案:1. 答案B ;2. 答案 B。
【詳解】第1 題略。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無論是法家還是儒家, 都有相互借鑒、學習的現象,故第2 題B 項正確;A 項表述明顯不符合史實, 排除;題目并未涉及二者的本質, 且兩者所代表的階層利益不同,儒家代表沒落舊貴族的利益,法家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C 項排除;D 項明顯不符合史實,主要原因是太過于絕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