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立琦
摘要:兒童普遍對繪畫創作有著濃厚的興趣,通過繪畫,可以實現其創造力、審美力、想象力的養成,同時,也能夠促使其利用繪畫充分進行情緒表征,從而養成良好的情緒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要積極探尋更為有效的指導策略,促使兒童能夠充分通過繪畫作品,來實現情緒表征的目標。
關鍵詞:兒童;繪畫作品;情緒表征
前言:
以往幼兒園在開展美術活動期間,教師普遍重視兒童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對于其繪畫作品中隱藏的情緒表征卻較為忽視,也制約了兒童情緒的良好表達。由此可見,教師必須要轉變以往的教育理念與方法,積極引導兒童利用繪畫作品來良好的進行情緒表征,養成良好的表達能力、情感能力,推動兒童日后的健康發展。
一、情緒表征相關概念闡述
針對于繪畫作品情緒表征而言,就是兒童通過繪畫語言來對內心的情緒、想法進行表現,描繪內容、材料工具、表現形象以及繪畫技法等客觀狀態與行為,均能夠對兒童性格、思想以及認知等主觀意識做出充分反映[1]。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對繪畫語言的個性特點共同構成。繪畫作品情緒表征就是通過形象、內容、技法與工具的使用,進而對兒童主觀情緒予以表達,進而實現兒童表達能力、情感能力的有效養成,也為教師了解、掌握兒童內心世界起到有利的幫助,促使教師可以幫助兒童舒緩內心的負面情緒、維持良好的積極情緒,為兒童日后的健康、良好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引導兒童利用繪畫作品表征情緒的策略
(一)鼓勵兒童大膽表現
兒童每日的心情可能時好、時壞,這些都是由其在日常生活與幼兒園中所接觸的客觀因素導致的。因此,教師想要兒童能夠充分利用繪畫作品進行情緒表征,就應該鼓勵兒童大膽進行表現,將內心的情緒通過點、線、面予以展現,從而保障其能夠充分表現出內心的真實情緒。例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情境,引導兒童想一想今日遇到哪些事,這些事帶給自身的感受,并且進行繪畫創作。此時,如若兒童受到教師的表揚,可能會繪畫一個小朋友捧著一朵小紅花大笑,表達自己此刻開心、愉悅的心情;如若兒童與同伴之間發生爭執,可能會繪畫一幅雙方爭執,嘴巴向下彎的畫面,表示此刻傷心、難過的心情。再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兒童在課余的時間,對身邊的事物進行觀察,并且將觀察后自身的所想融入至繪畫作品中,如看到籠子里老虎在吃東西,旁邊自己瞪大眼睛感到驚奇的畫面等。通過此,來引導兒童大膽對內心的真實情緒予以表達,進而在繪畫的過程中,達成情緒表征能力的有效養成。
(二)利用色彩代表不同情緒
通常的情況下,顏色往往能夠帶給人們不同的感受,例如:紅色能夠帶給人們一種喜慶、喜悅的感受;藍色能夠帶給人們一種寧靜、憂郁的感受;黑色能夠帶給人們一種莊重、沉重的感受;白色能夠帶給人們一種放松、舒緩的感受。因此,在引導兒童對情緒予以表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兒童對色彩充分加以運用,從而通過色彩,來對自己內心不同的情緒做出充分表達[2]。例如:如果同伴沒有和自己玩時,兒童可以繪畫藍色的天空和一個兒童的背影,從而表達自己此刻感到孤獨、難過的情緒;如果掌握了一些知識,兒童可以繪畫一張紅色的獎狀,從而表達自己此刻喜悅的情緒;如果在休息日父母帶領自己去植物園玩,兒童可以繪畫一幅色彩豐富的風景畫,從而表達自己開心、沉迷于其中的情緒。通過色彩,能夠促使兒童情緒表征更為充分,對兒童的天性做出充分反映,同時,也為兒童思想感情、思維活動的表現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
(三)正確評價繪畫作品
教師若只是讓兒童利用繪畫作品來表達情緒是遠遠不夠的,同時,還需要通過正確的評價,來促使兒童能夠舒緩負面的情緒,并且發揚積極樂觀的情緒,從而為兒童的健康成長起到良好的協助作用,確保兒童能夠知曉如何正確排解負面情緒,始終保持樂觀的態度來生活與學習。例如:某兒童的繪畫作品畫了面目猙獰的媽媽,來表達受到媽媽批評而內心不滿的情緒,教師在翻閱后,應該同兒童積極展開溝通,向兒童說明母親的不易、辛勞,更加尊重母親,以排解兒童的情緒;再例如:某兒童的繪畫作品為一家三口手拉手,臉上洋溢幸福的笑容,教師在看到后,可以表揚兒童的繪畫作品,并且鼓勵其持續保持這樣幸福、愉快的情緒,在日后的繪畫作品中,能夠更多的表達這些積極向上的內容。通過此,不僅能夠促使兒童積極參與繪畫活動,同時,也能夠在表達內心情緒后,得到教師有效的指導,排解負面情緒、發揚積極情緒,進而在未來得到健康、良好的發展。
結束語:
綜合上述的分析而言,幼兒園所開展的繪畫活動,屬于兒童情緒傳達的一種視覺語言,能夠在協助兒童對內心情緒表達的同時,幫助教師對兒童內心世界有充分的了解與感受。由此可見,教師在兒童繪畫作品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引導其對情緒予以表達,從而達成表達能力、情感能力的有效養成,為兒童日后的良好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盼美惠. 5-6歲幼兒繪畫表征特征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2]張靜,秦建偉.如何在繪畫中引導幼兒的情感表達[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2(05):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