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詠梅
摘要:“互聯網+”給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而課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的關鍵因素,也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性和全面性工作。文章基于互聯網+課程思政的背景及要求,結合幼師地理教學的特點,探索課程思政在幼師地理教學中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地理課程;實踐路徑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于2020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 “立德樹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全國各高校加快推進由“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將思政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學改革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探索構建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地關系的學科,設計自然和人文領域,具有鮮明的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學科特點,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處于通識課的地位,在構建課程思政教育體系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和作用。基于學科特點,順應新時代教育發展的要求,充分挖掘地理課程思政元素,將其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立德樹人基本任務。
1 “互聯網+課程思政”的內涵
“互聯網+”是基于互聯網技術實現信息與教育、社會、科技等領域的有效融合,不斷衍生去新技術、新方法的過程。“互聯網+”與高職教育的結合,使高職教育迅速跨入新模式。而 “課程思政”是在時代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立足于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的各級各類課程和教學活動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通過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的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良性互動,發揮課堂主渠道承載立德樹人的功能與職責,促使學生在教學過程與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最終目的[1]。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高職幼師地理“課程思政”是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以思政價值為引領,以富于時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地理學科內容作為載體,以問題驅動為導向,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為支撐,在教學中滲透情感和價值觀的養育以正確的人地協調觀為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宇宙觀、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發展觀,養成高尚的地理情懷,凸顯課程的育人價值[2]。
2 幼師地理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與建議
幼師地理課程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處于公共基礎課的地位,課程內容涉及地球科學、大氣科學、水資源、人口與發展、城市與發展、交通與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以及工農業生產等,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區域性、復雜性、探究性等特征,是培養學生科學意識、辯證思維、科學的認知態度、探索精神、家國情懷以及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主要內容,是能夠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因此,積極探索“互聯網+課程思政”背景下幼師地理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為實現課程思政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奠定基礎。
2.1合理設置教學目標,體現思想價值引領
教學目標是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 傳統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課程思政”視域下的課堂教學目標應做出合理的調整,體現思政價值引領。例如,在自然地理知識《宇宙的起源與結構》一節,教學目標的設置以思政目標為引領,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用辯證的思維看待事物的發展與演化,激發學生學習與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的工匠精神,樹立責任擔當意識和家國情懷。以此思政目標為價值引領,進一步明確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
2.2深入研究教學內容,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幼師地理教學內容包括自然地理知識和人文地理知識兩大部分,結合專業特點,重點學習內容為自然地理知識。具體教學內容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地球上的大氣、地球上的水、人類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四大模塊,這些內容中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蘊含豐富的科學人文精神、家國情懷、生態文明理念,正確的宇宙觀,哲學觀等思政元素。例如,在《宇宙中的地球》這節內容中,引導學生了解宇宙起源與探索的過程中,利用楊利偉的《太空一日》一文和2021年8月31日中國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出的一組神州十二號宇航員拍攝的太空大片作為拓展材料,讓學生了解宇航員在太空中的所見所聞,同時,深刻感受宇航員身上體現出的科學精神、奉獻精神以及家國情懷,作為當代大學生,學習和樹立正確的宇宙觀,做新時代有責任、有擔當的接班人。
2.3線上線下相結合,實現思政元素與課程的有效融合
“互聯網 +”時代的到來,對教育提出新的理念要求,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整合豐富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倡導積極主動、樂觀向上的學習方式。教師充分利用互聯網教學,及時革新教法與學法,線上與線下教學相結合,實現思政元素與課程的有效融合。課前,針對章節主題,發放課前任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搜集整理資料并針對主題提出自己的認識與觀點。例如,學習《氣象災害及其防御》內容前,通過學習通網絡教學平臺發布課前任務:“搜集整理自己感觸頗深的關于2021年7-8月河南洪水災害的相關資料,針對此次氣象災害,談談自己的看法?”。通過這一任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關注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提升學生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的意識,樹立責任擔當意識,家國情懷。課堂上,結合每個章節的內容,巧用多媒體教學資源,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活動,發揮其生動形象、具體直觀的優勢,解決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問題。例如,在《人口遷移》一節中。講述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時,利用多媒體播放電視劇《山海情》中的部分片段,引導學生分析影響人口遷移的具體因素,這種學習知識與激發情感的方式,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課后,結合教學內容和專業特點布置課后作業,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各種軟件,制作精美的課程微視頻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培養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二十四節氣相關內容后,要求學生將二十四節氣與學前教育專業相結合,創編兒童節氣游戲,實現傳統文化的學習與保護傳承的同時,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將公共基礎課與專業學習緊密結合的專業意識。
2.4課程思政與教學評價的有效融合
傳統的教學評價手段與方法比較單一,主要體現在學科標準上。“互聯網+課程思政”的背景下,高職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建立和完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的學科評價體系,以知識與技能為重點的考核評價方式轉變為以思政標準與學科標準并重的教學評價方式。思政標準主要從團隊協作、愛國敬業和文明誠信三方面來衡量,例如在實訓教學環節中學生的團隊合作意和能力,網絡學習平臺上針對某個地理現象學生發表的個人言論所體現的思想內涵等。學科標準主要從知識點的掌握、主動學習的意識和學習方法掌握、知識與原理的實踐能力等方面評價。不斷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使課程思政與教學評價有效融合。
3、結語
如何有效的實現課程思政融入課堂,作為老師,必須做到自己心中有“料”,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給自身及時更新知識。通過各種學習平臺和渠道更新知識結構、拓展知識層面。認真學習有關思政教育新知識,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思政教育講座,不斷充實自己,正確理解思政育人的價值和內涵。地理學科的價值,不僅是傳授地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地理核心素養,還體現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價值上。將思政教育合理融入地理教學有利于地理課程發揮其育人功能,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地理教學內容,讓地理課程更具深度和廣度,從而實現地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效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 EB/ OL] ,光明網,2016- 12- 12.
[2] 石家銳.高中地理教學滲透生涯教育的系列活動設計[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19(19):47-49.
[3]韓珍.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地理課程思政的思考和探索——以上饒幼專地理課為例[J].科教文匯,2018(12).
[4] 童瀟.非思政課專業教師應特別增強授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 [J]. 紅旗文稿,2017(14).
[5] 黃超.“互聯網 +”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元素融入文化課程教學實踐路徑[J].農家參謀,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