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宇
摘要:響應新課標改革的要求,改以往的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不再片面地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更加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因此大力的發展素質教育成為新時代中學教育的重要部分,其中為了加強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和愛國情懷勞動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的發展落到實處,就需要將五育的教學和各個科目的教學相結合,在具體的活動和實踐中開展五育的教學。因此,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聯系初中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勞動教育,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育;勞動教育;方法;途徑
引言:
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鍛煉勞動,有利于更好地提升語文教學的意義。通過體驗勞動,培養學生的勞動興趣,讓其深刻地體會到勞動的重要性,認識勞動的價值,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意志,使之擁有健康的人格和身心,從而實現全面發展。如今大部分的學生是只管“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對于學習之外的事情置若罔聞,更不用說勞動了。所以現在的初中生對于勞動的理解不正確、不深刻、不熱愛是普遍的現象,而初中的語文內容有充分的勞動教學資源,用其滲透勞動教育是一個很好的途徑。經過二者的融會貫通,促進學生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提升語文素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一、找到合適的辦法,對初中生展開勞動教育
初中三年的學習生涯是義務教學階段的最后三年,這個階段是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動手能力、理解能力及文化素養的最好階段。在此階段主要是以青春活潑好動的12至15歲的小朋友為主要的教學對象。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比較叛逆的心理時期,相對于小學和高中來說初中生是最難教學的。因此在教學時需要結合初中生的身心特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充分地挖掘初中語文教材包含的勞動思想,聯系語文課本的實踐活動開展適合初中生的勞動教育課,教師以簡言引導為輔,實踐為主,讓學生多參加實際的勞動,學習勞動的價值。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適當地結合當地的民情風俗編寫教學內容,從而拓展勞動教育的內涵,全面、深層次地提高學生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動手操作能力,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語文是我們從牙牙學語時就開始接觸的學科,已經滲透生活的角角落落,我們在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和它息息相關。所以語文教材的內容也是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的豐富多彩,當然對于我國優秀精神的傳承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語文學科的教學是我們滲透勞動技能教育的最佳資源。
1.加強學生的勞動體驗
在現在的生活中,由于學生的學習壓力巨大,家長幾乎是所有勞動量的承包者,學生向來“十指不沾春陽水”,因此學生不懂得勞動、討厭勞動是因為沒有機會體驗勞動帶給人的充實感、喜悅感、快樂感。在勞動中自我勞動的意識度很低,本想在一次勞動中去嘗試體驗勞動帶給自己的喜悅,不成想卻造成了破壞,給自己或者別人造成不好的印象,由此學生就容易對勞動產生抵觸甚至是拒絕的心理,形成惡性循環。所以教師要充分地了解學生,及時了解需求對癥下藥,要使初中生感受到勞動的價值,對勞動產生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有動力”,教師在進行有關勞動的教學時一定要注重勞動興趣的培養,抓緊教學的導入環節,精心設計,采用多媒體和傳統教學方式的融合,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在不經意間對勞動產生興趣、好奇和對勞動者的尊重。
2.在語文教學中,體會勞動的價值
“人在自己的勞動中創造自己并理解勞動的美”,人都是在勞動的過程中創造價值、實現自我價值。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流傳下來的知識都是老祖宗勞動的智慧結晶。從現在的萬千行業中來看,無論是卓越的科研人員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他們無不是憑借自己的雙手和頭腦辛苦的付出來創造價值。只要仔細地觀察就不難發現越勤奮勞動的人,手腳和頭腦就越靈活,從而在生活中面對困難都有獨特的方法應對。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勞動是一種磨礪、一種鍛煉、一種技能,勞動使人聰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實際的勞動中體會并發現勞動的價值更有利于自身的發展。例如部編版的七年級語文的《賣油翁》一文,賣油老翁因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從事賣油職業,從而練就一手斟油的好技藝。由此可見,想要習得一門技藝的精髓最好的途徑就是熟能生巧,別無捷徑。
3.多開展課外實踐活動,體驗無私奉獻的美
正如烏申斯基所說“勞動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和手段,是一個人在體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雖然大部分的人民都是為了使生活變得更美好,讓家人活得更優越而辛勤的勞動、四處奔波。但不免也有少部分的人民為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而去辛苦的勞動。這種勞動是最樸實、最無私、最值得尊重的勞動,它不帶有任何一種功利性質的目的辛勤勞作,只是為了換得沙漠的一方綠土,減少塵土四處飛揚,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的干凈整潔。例如在部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的《植樹的牧羊人》一文就用這位牧羊人的行動告訴我們即使是再小的勞動力只要是持之以恒就可以種出一片森林,改變人們的生活。從這篇課文中教師就可以效仿文中的牧羊人倡導學生植樹,在勞作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勞動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他們在勞動中獲得的快樂,由此激發學生對勞動的激情和熱愛。
三、結語
總的來說,在新時代的語文教育教學的要求之下,教師要積極地響應號召立足于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與時俱進,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深入研究語文課本所包含的知識點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語文是滲透“五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初中的語文教師要把語文教學和勞動教育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就體會到勞動的美、價值,由此來引發學生對勞動的興趣和熱情。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勞動和學習相互促進、共同進步,不能為了勞動而勞動,二者一定要適度的配合,促進學生的提升和成長,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參考文獻:
[1]關嘉曦,周建華.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勞動教育滲透策略探究[J].中學課程資源,2021,17(07):70-74.
[2]路曉暉.初中語文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的策略[J].新課程,2021(08):178.